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川贝母

川贝母

川贝母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7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3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143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中成药、中国现代中药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医药学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中药分析学术交流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川贝母的相关文献由137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蓉、王跃华、余强等。

川贝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3 占比:30.08%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1.56%

专利文献>

论文:1143 占比:68.36%

总计:1672篇

川贝母—发文趋势图

川贝母

-研究学者

  • 王晓蓉
  • 王跃华
  • 余强
  • 薛刚
  • 王强
  • 韩开华
  • 代勇
  • 王曙
  • 汤大金
  • 刘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小红; 梁胜婷; 苟琰; 郭力; 郭晓强; 耿昭; 周闯
    • 摘要: 建立川贝母药材中无机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并对不同基源川贝母药材中的无机元素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微波消解样品,ICP-MS法同时测定6个基源共计80批川贝母中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源川贝母药材中无机元素种类组成无差异,但含量差异较大,K、Ca、Fe、Al、Na的含量较高;仅有一批太白贝母中的Cu含量超标,其余均低于限定标准.主成分分析选出6个主因子,得出K、Al、Mo、B、Al、Fe、Pb、Se、Mn、Cd、Cr、Na是川贝母药材的特征无机元素.
    • 杜浩源; 王兴塑; 马立苹; 杨东红; 刘德财; 程海涛; 周清波; 杨洪升
    • 摘要: 平贝母(Fritiliariae ussuriensis)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平贝母、川贝母及浙贝母等为我国药用贝母的主要基源植物。作为东北道地药材,野生平贝母资源经过长期滥挖滥采、林地遭到破坏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再加之平贝母野生资源稀少,分布极不规律,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研究对平贝母伴生被子植物进行调查,并对其区系特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保护平贝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李巧; 种叶敏; 陈颖馨; 蔡晓洋; 李敏; 黄勇
    • 摘要: 以栽培川贝母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药材的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的影响,通过直观分析法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传统晒干,外观性状较优,表面颜色偏白,断面粉性足,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但干燥耗时长,易受环境影响;热风干燥,干燥速率增加,耗时大幅度缩短,其中50~55°C温度干燥时与晒干法外观性状相似,除淀粉含量稍有降低外,浸出物、总生物碱含量均有所升高,而杀青处理与60°C处理,断面粉性减弱,角质化程度增加,并促进淀粉分解,淀粉含量相较于传统晒干法分别降低了33.6%、26.25%。冷冻干燥药材表面颜色类白色,内部质地松泡多孔,质地变轻,总生物碱、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0.191%、70.37%)。综合分析可知,50~55°C热风干燥法优于传统晒干,可在栽培川贝母的产地加工中推广应用;冷冻干燥有效成分含量高,可用于药效成分提取。
    • 王新月; 王业; 邬洁; 冯雪; 高旦; 付绍兵; 李西文; 陈士林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肥料追施对川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优质川贝母生产的适宜施肥用量,为川贝母高产和高品质药材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以5年生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为实验材料,在初花期分别追施高、中、低剂量氮肥、磷肥和钾肥,分析肥料种类及不同剂量对川贝母叶片光合生理、荧光参数、主要农艺指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分别追施不同量的氮、磷、钾肥对川贝母的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影响趋势,磷肥和钾肥的追施显著影响叶宽。以单果重、单果种子总粒数、种子结实率、种子千粒重、鳞茎鲜重和总生物碱含量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小区实验结果显示川贝母花期最佳追肥量分别为:氮肥20 g/m^(2)、磷肥250 g/m^(2)、钾肥75 g/m^(2)。在最优的施肥用量下,3种肥料的综合品质评分为钾肥>磷肥>氮肥。结论:在花期科学追肥有助于川贝母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本研究可为人工种植川贝母施肥技术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
    • 王业; 冯雪; 高旦; 谢慧敏; 付绍兵; 李西文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规格川贝母鳞茎作为种茎对植株生长发育和药材品质的影响,为高品质川贝母精细化栽培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直径和外观形状对川贝母鳞茎进行分类,通过比较3种不同直径和2种不同外观形状鳞茎出苗后的生理指标、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以及总生物碱含量,分析不同规格鳞茎的差异对田间川贝母产量和鳞茎品质的影响。结果:川贝母大粒鳞茎生殖生长具有显著的优势,开花数量多且均可挂果,单颗果实质量和其他规格鳞茎所得果实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小粒鳞茎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大鳞茎。扁鳞茎叶片数量和叶片宽度均显著高于尖鳞茎,光合效率较高,但出苗时间较尖鳞茎晚,二者生物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川贝母鳞茎表型具有多样性,相同生长年限下,直径大的鳞茎可优选用于种源繁育,较小鳞茎适宜作为商品。通过鳞茎直径及形状筛选川贝母种茎,可以同时保证其种源繁育和药材供应,为川贝母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保障。
    • 马艳珠; 崔治家; 张小荣; 邵晶; 晋玲; 马毅; 王振恒; 刘立; 曹小洪; 雷有庭
    • 摘要: 中药川贝母是我国传统名贵珍稀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对近年来中药川贝母的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品质生态学特性、引种栽培、商品鉴别等研究进行全面分析整理,编制川贝母基原植物分类检索表及市售混伪品鉴别检索表,为中药川贝母资源调查、保育栽培、质量控制和评价及相关混伪品的鉴别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中药川贝母种质资源持续利用,规模化引种栽培,野生抚育,濒危保护,新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了资料。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川贝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其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加强川贝母品种选育与生产技术的集约化系统化研究,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推动中药川贝母的发展。
    • 薛雨雁; 强毅; 惠娜
    • 摘要: 太白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植物,以干燥鳞茎入药,归于药材川贝母项下,本文从其植物属性、自然分布、生长发育特征、生产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为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30-40cm,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叶通常对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5-10厘米;花色黄绿,无方格斑,通常仅在花被片先端近两侧边缘有紫色斑带。
    • 侯从岭; 芦晓帆; 雷小婷; 唐引引; 赵润杨; 李彬
    • 摘要: 目的探讨川贝母对卵清蛋白(OVA)致敏哮喘小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VA模型组(腹腔注射0.2 mg OVA致敏)、地塞米松组(建模成功后腹腔注射0.5 mg/kg地塞米松)及川贝母低、中、高剂量组(建模成功后灌胃7.0 mg/kg、14.0 mg/kg、21.0 mg/kg川贝母),每组10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气道酚红排泄量;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及炎性细胞数量;眼球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IL-13、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收集肺组织,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Janus激酶3(JAK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6(STAT6)、IL-4 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OVA模型组小鼠气道酚红排泄量明显降低,BALF中BDNF含量及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血清中IgE、IL-4、IL-13、TNF-α浓度明显升高,IFN-γ浓度及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肺组织中JAK3、STAT6、IL-4 mRNA及p-JAK3/JAK3、p-STAT6/STAT6、IL-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OVA模型组比较,各剂量川贝母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且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最佳(P<0.05)。结论川贝母调节哮喘小鼠气道和肺组织炎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3/STAT6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马艳珠; 张文广; 李冉; 成春亚; 吴海旭; 晋玲; 崔治家; 马毅; 王振恒; 王圆圆
    • 摘要: 以川贝母和暗紫贝母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播种方式、不同覆盖物、不同拌种方式、不同施肥量等栽培因素对川贝母及暗紫贝母种子萌发和种苗建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处理下,两种贝母种子出苗率大多随播后天数的增加呈“S型”变化,规律性显著,暗紫贝母部分施肥处理的出苗率与播后天数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在播后(30±3)d,两种贝母种子基本完全出苗,且同种处理下川贝母种子的萌发出苗生长整体上优于暗紫贝母。不同处理结果表明,条播优于撒播或垄播;覆盖麦草优于覆盖松针或草木灰或羊粪;不拌种处理优于草木灰拌种或羊粪拌种;川贝母和暗紫贝母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氮2.00 g·m^(-2)、磷4.90 g·m^(-2)、钾1.25 g·m^(-2)及氮0.00 g·m^(-2)、磷9.80 g·m^(-2)、钾2.50 g·m^(-2)。
    • 张文田; 闫双秋; 张秀艳; 赵燕侠
    • 摘要: 在川贝母栽培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川贝母栽培技术要有正确认识,需要加强基地合理选择、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同时做好病害与虫害防治工作,为川贝母健康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