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源

基源

基源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5733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民族音乐、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等;基源的相关文献由40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红、巴德里·N·瓦拉达拉简、王春来等。

基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5733 占比:99.97%

总计:295832篇

基源—发文趋势图

基源

-研究学者

  • 丁红
  • 巴德里·N·瓦拉达拉简
  • 王春来
  • 阎博华
  • 龚波
  • N·南塔瓦拉努
  • 周宜
  • 孟宪华
  • 张军
  • 张樱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小红; 梁胜婷; 苟琰; 郭力; 郭晓强; 耿昭; 周闯
    • 摘要: 建立川贝母药材中无机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并对不同基源川贝母药材中的无机元素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微波消解样品,ICP-MS法同时测定6个基源共计80批川贝母中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源川贝母药材中无机元素种类组成无差异,但含量差异较大,K、Ca、Fe、Al、Na的含量较高;仅有一批太白贝母中的Cu含量超标,其余均低于限定标准.主成分分析选出6个主因子,得出K、Al、Mo、B、Al、Fe、Pb、Se、Mn、Cd、Cr、Na是川贝母药材的特征无机元素.
    • 吴玉强; 戴忠华; 陈晓艺; 罗宇东
    • 摘要: 白芥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是我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但因历代著作中的名称、来源等存在差异,对临床用药造成一定干扰,为了解决白芥子基源混乱问题,本文以历代本草著作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资料,对白芥子的名称、基源、性效进行归纳总结。经考证推断古今所用白芥子性味、功效、花色、产地、性状、基原一致,均为十字花科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 刘立伟; 崔鑫; 李玉坤; 刘阳; 李强; 范逸品; 于大猛
    • 摘要: 通过查阅本草文献从名称、形态、鹿图、角形、产地等方面进行基源考证。结果表明鹿角基源在宋代有梅花鹿(Cervus nippon)、麋鹿(Elaphurus davidanus)、驼鹿(Alces),但宋代驼鹿未见大规模使用,从产地初判梅花鹿为四川亚种(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东北亚种(Cervus nippon dybowskii)、华南亚种(Cervus nippon kopschi);马鹿作为鹿角药物出现的时间应在宋元时期,清代本草文献将马鹿鹿角、梅花鹿鹿角作为主流使用。近代,各地资源及用药习惯不同导致地方中药将驼鹿角、水鹿角、驯鹿角、白唇鹿角、狍角入药,建议明确不同鹿种的成分差异。
    • 徐刚; 施大钟; 郁爱萍; 陆春胜; 张学博; 苏静; 陈云忠; 徐波; 倪学斌; 卫岳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崇明"苦草"民间习用的考证、原植物形态及性状的鉴定,厘清崇明"苦草"与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的特征,以正本清源.方法:采用薄层鉴别与液质联用的分析方法探究崇明"苦草"的基源.结果:崇明"苦草"与中药青蒿的薄层色谱显相同颜色的青蒿素主斑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可以确证崇明"苦草"中存在黄花蒿特有成分青蒿素.结论:崇明"苦草"基源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
    • 李红; 谢珺; 杨永红; 杨志; 张璐
    • 摘要: 臭参是云南特有的党参属的药用植物,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地区,目前在宜良、寻甸、东川、昭通、玉溪以及丽江等地有栽培.在民间臭参与肉类搭配煮食作为滋补品已被食用多年,且作为药材记载于藏族、白族和彝族等多个民族药方中.臭参含有苯丙素类、炔类、生物碱类、皂苷类以及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促进消化、降低血脂、疏通经络和排出体内积气等功效.该研究从基源、分类、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栽培方法对臭参进行综述,以期为臭参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 艾娇; 梁帅; 李艳秋; 张天培; 任永申
    • 摘要: 参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其上部分如人形,中间一横为地平线,其下三撇似根茎.在植物药用史中,参已成为一种高补植物代表,有不少以根及根状茎入药的药用植物在中药名中带有“参”字,如人参、西洋参、珐菲亚参、五加参等.“参”作为补益药源于“人参”,人参因“其形像人”又结合了其功效“功参天地”,故以“神草”之名在中药学领域被广泛研究.所谓参类药材或外观相似而功效截然不同,或不同科属功效十分相似.对参类药材的比较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本文试图统计归纳世界范围药用“参”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各类“参药”基源、功效等系统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新药源发现、功效挖掘、新机制研究、新药物开发等提供途径和参考.
    • 王晴; 华国栋; 杨文华; 朱宝琛; 王莹; 雷珍珍; 梁艳; 张莎莎; 薛春苗
    • 摘要: 淫羊藿在不同本草医书中药性记载不同,即有的记载为寒性,有的记载为温性.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对淫羊藿的"寒""温"药性的认识,同时对淫羊藿的基源进行考证,多角度分析淫羊藿"寒""温"药性变化的原因.据考证发现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到宋朝的《证类本草》记载淫羊藿的药性均为"寒"性,但自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改为"温"后,此后历代本草、医书及当今的中药辞典、中药教科书等书籍多载为"温",只有少数古籍记载为"寒",而这些明代之后仍记载"寒"性的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读》《神农本草经赞》等均是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和深化,故不排除遵古的思想;另外,各代淫羊藿来源也是相同的.所以淫羊藿药性的差异变化,可能是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医家的医疗实践,所获取的临床经验的差异,为了对新的实践结果在理论上获得支持,则出现了对其性味的重新思考,故将药性由寒改温.
    • 王文丽; 吴迎微; 赵汉青
    • 摘要: 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其有效率高达94%,“清肺排毒汤”配方中使用黄芩治疫的相关研究目前并不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历代记载过黄芩的本草专著,发现黄芩来源较为一致,古今差别不大。纵观历代黄芩治疫的记录,黄芩最早用于疫病的治疗可追溯至汉代,从晋代至清代的治疫文献中也均有记载,直到近现代仍被今人沿用。由此可见,黄芩在历代治疗疫病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历代黄芩如何治疫,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历代黄芩的性味,功效,含黄芩的治疫方剂加以整理,研究和归纳,使得黄芩治疫功效更加明确,更好地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
    • 许凡漪; 多杰; 班玛才仁; 杜连平; 马志良; 李毛加
    • 摘要: 目的:考证藏药炮制常用辅料黑矾、黄矾的基源.方法:通过系统查阅《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藏医药专著及相关汉译本,对黑矾、黄矾的基源进行本草考证.结果:黑矾,藏文名称为(),统一汉文名称为绿矾,基源为水绿矾族矿物水绿矾,也有部分地区以黄铁矿、针铁矿、褐铁矿和黄钾铁矾等作为绿矾进行使用;黄矾,藏文名称为(),统一汉文名称为黄矾,原矿石应为黄矾矿石或纤铁矾.结论:通过对黑矾、黄矾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考证,为黑矾、黄矾的临床应用和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
    • 何冬梅
    • 摘要: 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世人爱莲,爱的不仅是其不俗的品格和风貌,还在于莲浑身是宝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莲叶(荷叶)、莲子、莲心、莲房、莲须、藕节,本是同根而生,却又各自成药。因此,仅莲一种基源,《中国药典》就载入了6味中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