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地加工

产地加工

产地加工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743223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2014全国生药质量控制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交流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等;产地加工的相关文献由91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俊杰、龙全江、张振凌等。

产地加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43223 占比:99.96%

总计:743508篇

产地加工—发文趋势图

产地加工

-研究学者

  • 杨俊杰
  • 龙全江
  • 张振凌
  • 李玮
  • 梁均
  • 马逾英
  • 吕文海
  • 吴汉莲
  • 吴烜
  • 夏春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班梦梦; 赵维波; 张丹雁; 杨丽; 曾业达
    • 摘要: [目的]通过性状和微性状鉴定法鉴别不同产地阳春砂。[方法]采用性状及微性状鉴别方法鉴别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越南和老挝6个产地的阳春砂。[结果]不同产地阳春砂外观性状(果实表面颜色、毛刺分布、种子团间隔膜是否外延、气味)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而微性状(毛刺形状、花被残基、花柱残基)差异相对明显。[结论]性状与微性状二者结合可准确鉴别、区分不同产地阳春砂,为不同产地阳春砂的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 近期,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共同公告有关事项。《规范》全文共14章144条,包含质量管理、基地选址、种子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种植与养殖、采收与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章节.
    • 程磊; 修慧迪; 王文全; 江庆伍; 张钰; 李奥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茯苓中茯苓多糖、茯苓三萜、茯苓酸3种功效物质含量的影响,为茯苓产地加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岳西茯苓为材料,采取40°C、60°C、80°C、100°C、晒干5种干燥方法,发汗、蒸制、鲜切3种产地加工方法处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多糖与茯苓三萜含量,HPLC法测定茯苓酸含量。结果5种干燥方法中,60°C低温烘干时,3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在产地加工方法比较中,传统发汗、鲜切技术,3种活性成分含量高于蒸制方法。结论不同加工方法对茯苓中茯苓多糖、茯苓三萜、茯苓酸含量产生影响,进一步为茯苓产地加工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4项中国鹿业国家标准,标准发布后,国内围绕鹿业种质资源、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产地加工等方面国家标准达到了8项,其中有6项是由吉林省主导制定,占国标总数的75%。有效满足了鹿产业广大从业者对鹿茸分等质量、加工技术和营养需要,规范了鹿茸产品的等级鉴定行为,填补了鹿茸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对助力千亿吉林梅花鹿产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 纪亮; 雷敬卫; 张维方; 贾豪; 李莹莹; 王心乐
    • 摘要: 目的探究蒸制后晒干、煮制后晒干和直接晒干的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香附质量的影响,并从化学成分角度探索香附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香附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处理的香附进行区分比较。利用HPLC法测定香附药材中香附烯酮、α-香附酮、木犀草素和阿魏酸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处理的香附HPLC指纹图谱共有22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其中16号和20号共有峰分别是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CA结果显示,煮制4、8、12 min的香附样品聚为一类,其余样品聚为一类;PCA结果显示,蒸制10、15 min和煮制2 min的香附样品综合得分最高,同时蒸制处理对样品的综合得分影响较小,而煮制处理影响较大,在煮制2 min后样品综合得分急剧下降。PLS-DA结果显示,HPLC指纹图谱中20号峰(α-香附酮)、16号峰(香附烯酮)、22号峰、17号峰和21号峰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1。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加工方法所得样品中α-香附酮、香附烯酮和木犀草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α-香附酮、香附烯酮和木犀草素的含量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且煮制对其影响极大。结论煮制时间过长可极大破坏香附中的化学成分,蒸制10、15 min或煮制2 min为较佳的加工方法。
    • 卢明悦; 刘谦; 张永清; 张利; 杨寒冰
    • 摘要: 丹参属于大宗常用中药材,无论是临床配方还是生产投料均需先行切片。传统切制是将干燥后的药材用水润透再行切片,工艺复杂,费工、费时,活性成分容易损失,如能在产地收获丹参后趁鲜切制,将会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保证饮片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归纳总结了丹参产地趁鲜切制的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包括趁鲜切片与传统切片比较、去除泥土方法选择、非药用部位去除、切片前药材水分控制、药材分级、干燥方法选择与干燥温度控制。研究结果显示,丹参趁鲜切片是可行的,但需认真研究、加强管理。
    • 李泽娜; 吴乾峰; 但林蔚; 申梦园; 陈鸿平; 刘友平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杜仲药材质量的影响,探讨杜仲适宜的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堆置“发汗”、烫泡“发汗”、阴干对杜仲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外观性状、水分、浸出物、多指标成分(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丁香脂素二葡萄糖苷和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杜仲的产地加工方法。结果:2种“发汗”方法的杜仲在堆置过程中其内表面不能完全变成紫褐色,而是晾晒过程中变色,阴干杜仲可完全变色。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化学成分有显著影响,多指标成分综合评分排序为:堆置“发汗”>阴干>烫泡“发汗”。结论:堆置“发汗”所得杜仲有效成分含量高,且杜仲内表面变色与堆置时间无关。本研究结果为杜仲产地加工方法的优选及其操作规程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牛春祥
    • 摘要: 本文研究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分类;概述了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内涵;从现实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等角度,列举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分类原则;从横向与纵向方面,列举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分类方法;从构建工程技术仓库、指导技术的发展、制定产业技术战略与完善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对该技术分类的应用要点。
    • 马珊珊; 檀龙颜
    • 摘要: 比较了不同干燥法对贵州产山豆根药材主要成分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含量的影响,为贵州产山豆根药材的初加工提供基础资料.采用自然晒干,60,80和100°C处理山豆根药材,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含量.以Welch Ultimate(R) XB-NH2柱(250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异丙醇-3%磷酸溶液(80∶5∶1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C.结果 显示,80°C下药材主要成分总含量最高,其次是100 °C下药材,再其次是60 °C下药材,最后是自然晒干药材.通过本文研究,综合药材干燥时间等因素,表明80°C为山豆根药材干燥的最佳温度.
    • 王先菊; 李玮; 杜洪志; 张敏; 刘亚琴; 邱亚磊
    • 摘要: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吴茱萸药材质量,为吴茱萸的产地加工方法及工艺参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吴莱萸药材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及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吴茱萸药材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并且对吴茱萸碱等5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综合评价药材质量.结果:不同加工方法的吴茱萸药材与吴茱萸药材共有模式相比,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不同加工方法的吴茱萸样品去氢吴茱萸碱、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新碱含量的P值均为0.000,综合含量的P值为0.000,具有极显著性差异.40°C烘干时,吴茱萸中吴茱萸次碱含量最高,50 °C烘干时,吴茱萸中去氢吴茱萸碱、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新碱的含量最高.综合含量以50°C烘干最高.结论: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吴茱萸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表明不同方法吴茱萸样品整体化学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各方法对吴茱萸药材中去氢吴茱萸碱、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新碱含量的影响较大,表明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吴茱萸整体成分组成相似,但含量有较大差异,产地加工建议以50°C烘干为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