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花蒿

黄花蒿

黄花蒿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277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中国市场、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第六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中国中药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暨中药新药研发理论与技术创新论坛等;黄花蒿的相关文献由111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福荣、董鲜、韦树根等。

黄花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13.1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2277 占比:86.32%

总计:2638篇

黄花蒿—发文趋势图

黄花蒿

-研究学者

  • 徐福荣
  • 董鲜
  • 韦树根
  • 韦霄
  • 刘硕谦
  • 古今
  • 李文春
  • 李维蛟
  • 马小军
  • 李绍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屹; 宋春芬(指导)
    • 摘要: 我家小区北面有一个植物园,里边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块宽阔的大草坪。每到春夏之交,大草坪上都会长出许多不知名的植物。我常用一款叫“形色”的App去识别它们,惊奇地发现许多植物都有药用的价值,对某些疾病有治疗效果。这使我想起了我国一位伟大的药学家——因从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而被誉为“青蒿素之母”的屠呦呦奶奶。
    • 王婷婷; 戴仕林; 刘潺潺; 蒋征; 吴啟南
    • 摘要: 目的分析2种化学型黄花蒿萜类代谢物及其转录组数据信息,探讨2种化学型黄花蒿差异代谢物及其可能形成原因。方法采集江苏盱眙县、河南中牟县两地黄花蒿种子于同一条件下种植,通过顶空-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S-GC-QQQ-MS/MS)分析黄花蒿的挥发性成分,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Triple TOF-MS/MS)非靶向分析2种化学型黄花蒿的代谢物,并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挥发性成分相关萜类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结果依据挥发性主成分类别分型,江苏盱眙县种源黄花蒿为蒿酮型,河南中牟县种源黄花蒿为樟脑型。UFLC-Triple TOF-MS/MS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可知蒿酮型和樟脑型黄花蒿分别在倍半萜、三萜生物合成和二萜生物合成路径显著上调。转录组数据中通向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的甲基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和甲羟戊酸(MVA)途径注释到11个关键酶的23个候选基因具有显著差异。单萜合成路径中,1,8-桉树脑合酶(TPS-Cin)共检测到10个候选基因。此外,还发现2个冰片脱氢酶候选基因在樟脑型黄花蒿中高表达,3个黄花蒿醇脱氢酶2(ADH2)候选基因在蒿酮型黄花蒿中高表达。结论该研究为揭示黄花蒿化学型形成分子机制提供科学数据。
    • 马婷玉; 向丽; 徐志超; 陈士林; 宋经元
    • 摘要: 青蒿素来自菊科植物黄花蒿,属于含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是抗疟一线药物。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随着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新药研究的发展,青蒿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保障青蒿素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保障、合成生物学保障和化学合成保障方面综述青蒿素资源保障策略,同时从中药天然产物提取和人工合成途径综合分析青蒿素的来源和不同环节的影响因素,以推动青蒿素工业化生产和新药开发。该策略为青蒿素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对其他重要天然产物如紫杉醇等资源保障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李姝诺; 高守红; 陈军峰; 陈枭; 崔莉莉; 刘艳平; 陈万生
    • 摘要: 目的激素是调控植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的核心调控因子,内源激素结构多样、含量极低,检测难度高,缺乏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构建了对黄花蒿中茉莉酸、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等多类植物内源性激素高效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使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_(18)(2.7μm,3.0×1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0.05%甲酸水-乙腈溶液,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验证方法可行性,并对黄花蒿不同器官中植物激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方法中检测的16种植物激素均呈良好线性,加样回收率、精密度和稳定性均符合植物样品的测定要求。利用此方法测定青蒿不同器官的激素含量,结果表明脱落酸、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均在叶中含量较高,赤霉素和生长素在根部含量高,细胞分裂素在叶和茎中含量高。结论青蒿不同器官的激素测定结果可进一步印证脱落酸、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在调控青蒿素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相关报道,同时表明该方法检测性良好。本文构建的植物内源性激素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发育、抵御外界胁迫的相关机制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等方面提供了手段。
    • 杨红旗; 李春明; 鲁丹丹; 安素妨; 梁慧珍
    • 摘要: 抗疟药物青蒿素来源于传统中药青蒿,开创了中医药治疗疟疾的新局面,对其原植物黄花蒿开展系统化野生驯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选择适宜的“种”,以黄花蒿为唯一正品基原,从源头保障基原纯正。其次,选择适宜的生态区,核心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第三,采取规范化栽培措施,从品种选择、环境条件、种子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控、采收贮藏等环节,提高药材青蒿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市场供给安全。
    • 王星文; 邬兰; 马婷玉; 尹青岗; 师玉华; 向丽
    • 摘要: 目的 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家族是高等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参与植物中光、激素、非生物胁迫等多种胁迫响应调控。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黄花蒿Dof(AaDof)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探究Dof家族基因在青蒿素合成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经PFAM数据库鉴定获得AaDof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以及启动子序列结合元件等,并基于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紫外线B(UV-B)及二者协同胁迫下黄花蒿转录组数据对其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出51个AaDof基因,均含有保守的C2-C2单锌指结构,依据系统发育分析分为8个亚族,同一亚族内基因结构与蛋白保守结构域相对保守。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12个AaDof蛋白定位在细胞外,其余均定位在细胞核。启动子元件分析发现AaDof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富含光、激素等多种响应元件。对AaDof在GA、UV-B和GA+UV-B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AaDof基因对GA胁迫处理响应较弱,仅有少量基因敏感,其表达主要受到UV-B胁迫影响。C1及C2.1亚族大部分基因在UV-B胁迫下上调表达,而A亚族大部分基因在UV-B胁迫下下调表达。qRT-PCR验证表明AaDof1、AaDof17和AaDof44在GA和UV-B处理下表达量显著上调,推测其可能通过参与GA和UV-B调控网络,正向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结论 本研究系统鉴定了黄花蒿AaDof家族基因并筛选了3个可能正向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候选AaDof基因,为黄花蒿Dof家族基因功能研究及其在青蒿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解析奠定基础。
    • 何永红
    • 摘要: 青蒿为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黄花蒿,又名苦蒿,药用价值很高,全草可入药,具清热解暑功能,是提取青蒿素的原料植物。青蒿植株高2~2.5米,全生育期150天左右。现将青蒿栽培管理要点简述如下。
    • 徐刚; 施大钟; 郁爱萍; 陆春胜; 张学博; 苏静; 陈云忠; 徐波; 倪学斌; 卫岳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崇明"苦草"民间习用的考证、原植物形态及性状的鉴定,厘清崇明"苦草"与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的特征,以正本清源.方法:采用薄层鉴别与液质联用的分析方法探究崇明"苦草"的基源.结果:崇明"苦草"与中药青蒿的薄层色谱显相同颜色的青蒿素主斑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可以确证崇明"苦草"中存在黄花蒿特有成分青蒿素.结论:崇明"苦草"基源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
    • 摘要: 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还有哪些影响世界的贡献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不仅有,还有很多。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了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 滕春红; 冯曦茹; 徐永清; 谭洪鹤; 马艺倩; 陶波
    • 摘要: 为明确黄花蒿除草活性及活性物质的成分,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黄花蒿叶醇提物对4种杂草的活性;采用系统溶剂分离、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气质联用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5.0 mg/mL的黄花蒿叶醇提物对供试杂草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反枝苋,苘麻,狗尾草,稗,其中对反枝苋、苘麻和狗尾草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较强,均达到85%以上。叶醇提物对杂草发芽势的抑制作用也很强,均达到73%以上。黄花蒿叶醇提物中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青蒿酸、亚油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由此可见,黄花蒿叶醇提物含有大量的除草活性物质,可显著延缓杂草的发芽时间和减少杂草的发芽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