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诱导抗性

诱导抗性

诱导抗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9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0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27727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云南省烟草学会农业专业委员会2011-2012年学术年会等;诱导抗性的相关文献由215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捷、朱晓峰、段玉玺等。

诱导抗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0 占比:2.15%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27727 占比:97.67%

总计:28389篇

诱导抗性—发文趋势图

诱导抗性

-研究学者

  • 陈捷
  • 朱晓峰
  • 段玉玺
  • 王媛媛
  • 陈立杰
  • 朱有勇
  • 李宝聚
  • 毕阳
  • 曾富华
  • 邱德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宁; 周建云; 赵一君; 周国林; 聂忠扬; 张翼飞; 黄翔; 刘劲松; 林松; 张晓强
    • 摘要: 【目的】探明水杨酸、芸苔素内酯、S-诱抗素和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靶斑病的效果,为生产上防控烟草靶斑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测定黄腐酸、S-诱抗素、水杨酸、0.01%芸苔素内脂可湿性粉剂4种诱抗剂对烟草靶斑病的抗病性、防御酶活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4种诱抗剂均能提高引起烟草靶斑病的立枯丝核菌的抗性,其中S-诱抗素和水杨酸诱导抗病效果最佳,分别为61.62%和56.61%;S-诱抗素显著增强烟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其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显著降低,能减少致病菌对烟叶细胞膜的损伤程度;4种诱抗剂都能促进烟株生长,其中S-诱抗素和水杨酸对烟株农艺性状改善效果最佳。【结论】诱抗剂通过提高烟叶防御酶活性、提高烟叶可溶性蛋白含量以维持细胞渗透平衡,同时促进烟株生长以提高其抗病性,S-诱抗素和水杨酸对烟草靶斑病的诱抗效果最佳。
    • 韦学平; 苏江华; 罗刚; 周文亮; 顾云峰; 王俊锋
    • 摘要: 【目的】探明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烟草青枯病抗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及防治效果,为烟草青枯病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烟87为供试品种,研究水杨酸、茉莉酸、苯丙咪二唑类等20种植物诱抗剂对烤烟青枯病的防控作用及不同诱抗剂组合对烟株抗病相关酶(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20种植物诱抗剂对烤烟青枯病均有一定防控作用,其中,噻菌铜、多肽保、绿色木霉菌、青枯立克、奇农素、氨基酸酶和乙蒜素等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分别为47.02%、45.83%、44.64%、43.45%、41.67%、39.88%和39.29%,其烤烟青枯病病情指数明显下降,均低于23.00。不同诱抗剂组合可诱导烟草抗病相关酶活性提高,其中,氨基酸酶(500倍)+多肽保(60倍)+绿色木霉菌(6000倍)组合和氨基酸酶(500倍)+多肽保(60倍)+青枯立克(500倍)+乙蒜素(500倍)组合对烟草青枯病有较好的诱导抗性效果,其SOD、POD和CAT活性分别为70.85 U/g、18.22 U/g、1.24 U/g和104.86 U/g、29.37 U/g、1.53 U/g;2种组合处理的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59.18%和65.99%,其2017年和2018年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56.45%、66.13%和49.30%、57.75%。【结论】氨基酸酶(500倍)+多肽保(60倍)+绿色木霉菌(6000倍)和氨基酸酶(500倍)+多肽保(60倍)+青枯立克(500倍)+乙蒜素(500倍)可用于烟区防治烟草青枯病。
    • 向妙莲; 吴帆; 李树成; 王印宝; 肖刘华; 彭文文; 陈金印; 陈明
    • 摘要: 【目的】探究褪黑素(Melatonine,MT)处理对梨果实采后黑斑病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为外源物质调控果实抗采后病害及贮藏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翠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喷施0.1 mmol·L^(-1)MT溶液置室温,48 h后沿梨果实赤道两侧刺直径1 mm、深度3 mm大小两个小孔,待伤口晾干后注入20μL浓度为1.0×10^(6)spores/mL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孢子悬浮液,以无菌水处理作为对照。接种后果实置于25°C,分析梨果实病斑直径、诱导效果及过氧化氢酶(PpCAT)、过氧化物酶(PpPOD)、多酚氧化酶(PpPP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等防御酶相关基因和几丁质酶(PpCHI)、β-1,3葡聚糖酶(PpGLU)等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MT诱导梨果实抗黑斑病的效应和机理。此外,梨果实喷施0.1 mmol·L^(-1)MT溶液晾干后于(5±1)°C、相对湿度85%—90%贮藏42 d,以无菌水处理为对照,定期测定果实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总酚和丙二醛含量,从而探讨MT处理对梨果实贮藏效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梨果实接种A.alternata后,病斑直径随接种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MT处理组果实病斑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接种后第3、5和7天,MT对梨果实抗黑斑病的诱导效应分别为29.16%、45.03%和23.26%;梨果实PpCAT、PpPOD、PpPPO、Cu-ZnSOD、PpCHI和PpGLU相对表达量在接种后第4—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1.35、2.08、2.28、2.02、2.89和3.45倍,其中PpPOD、PpPPO和PpCHI在接种后第1—6天表达量持续上升,且MT处理可显著提高表达量,表明MT处理诱导梨果实抗黑斑病可能与其提高防御酶基因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密切相关。在低温贮藏期间,MT处理组果实腐烂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或因病原菌在低温下生长受到抑制,果实腐烂降低;梨果实硬度在贮藏期内逐渐下降,但MT处理组果实硬度均高于对照组,在28 d时差异显著,MT处理组为对照组的1.06倍;梨果实呼吸强度在贮藏前期(7—14 d)上升后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MT处理抑制果实呼吸强度,延缓果实衰老的效果在贮藏前期较后期更明显;此外,MT处理也可显著降低果实失重率,维持较高水平的可溶性固形物,延缓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降解,同时促进果实总酚含量积累,增强果实抗氧化能力,抑制MDA含量积累,减轻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以上结果揭示MT可能通过调节梨果实糖、酸和细胞壁代谢,从而增强果实品质与耐贮性。【结论】0.1 mmol·L^(-1)MT处理诱导了梨果实对采后黑斑病的抗性,激发了果实防御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且能显著提高梨果实贮藏品质。
    • 袁新琳
    • 摘要: 为了研究喷施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产生抗虫性对棉蚜虫口数的影响,试验采用了田间小区和室内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显示,使用5%氨基寡糖素对棉蚜虫口数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以喷施2次的效果最佳;且与单独喷施20%啶虫脒相比,5%氨基寡糖素与20%啶虫脒混合喷施诱导棉花产生抗虫性的效果更好,提高防效4.3%~8.1%。
    • 余源婵; 杨茂发; 商胜华; 刘健锋; 于晓飞; 狄雪塬
    • 摘要: 为探究不同虫害诱导抗性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取食和解毒生理的影响,本研究以烤烟品种雄性不育K326为供试材料,观察斜纹夜蛾幼虫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诱导烟草、斜纹夜蛾诱导烟草、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诱导烟草的取食选择,以机械处理(打孔、针刺)和未作任何处理的烟草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检测分析了取食各虫害处理烟草后斜纹夜蛾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多功能氧化酶(MF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喜食阳性对照打孔和烟蚜诱导处理后的烟叶,而相对避免取食同种昆虫诱导后的烟叶,3龄幼虫亦喜食阳性对照打孔诱导烟叶。取食各虫害处理烟叶后斜纹夜蛾体内的AchE活性均被诱导升高,其中烟蚜处理的AchE活性最高,在48 h时较CK升高了65.17%。棉铃虫、斜纹夜蛾和烟蚜处理在48、48和4 h时分别诱导CarE、MFO、GST活性较CK升高14.38%、72.22%和47.47%,而三种处理对应的MFO和GST,CarE、MFO分别在12和48,48、4 h时升高后与CK没有显著差异(P>0.05),斜纹夜蛾处理的GST活性和烟蚜处理的CarE活性均在48 h时被明显抑制,仅为CK的55.67%和81.05%。说明斜纹夜蛾对不同抗性烟草存在取食差异,取食抗性烟草均可激活斜纹夜蛾AchE活性,不同抗性处理下其他酶活性随着时间呈现特异性变化。本研究可为斜纹夜蛾在烟田中的综合防治研究提供思路和研究基础。
    • 高素红; 葛长虹; 周国娜; 姚淑娟; 路常宽; 高宝嘉
    • 摘要: 建立绿盲蝽取食胁迫下赤霞珠冬芽防御反应的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体系,旨在为后续筛选和分析差异蛋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选取赤霞珠葡萄冬芽,分别设置绿盲蝽取食胁迫和空白对照试验,于24 h后采集样品用液氮带回,-80°C冻存;利用TCA-丙酮法、TCA-丙酮法+酚抽提法提取粗蛋白干粉;利用CBB G-250染色法进行蛋白质浓度测定;确定上样量及凝胶染色技术。扫描得到凝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利用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均可获得双向电泳所需粗蛋白,采用TCA-丙酮法获取的粗蛋白量明显多于TCA-丙酮法+酚抽提法;2种方法所提取的全蛋白浓度差异较大,TCA-丙酮法操作更为简便,蛋白丢失少。不同上样量对双向电泳图谱效果的影响差异显著,400μg蛋白上样量比800μg所得的凝胶图片上的蛋白点清晰,易于分离。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表明,R-350更适用于葡萄冬芽全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利用TCA-丙酮法抽提蛋白,400μg蛋白上样,pH值4~7 NL 17 cm的IPG胶条,G-350热染色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得到的赤霞珠冬芽全蛋白凝胶图谱,符合绿盲蝽取食诱导赤霞珠防御反应产生防御蛋白的检测要求。
    • 郑家瑞; 李云洲
    • 摘要: 植物诱导抗性是指植物抵御各种外界不良生存环境的能力,包括对不同病虫害、各种不良环境因子以及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刺激的抵抗能力等,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遗传性状。本文归纳总结主要植物诱抗剂及植物诱抗性作用机制,为利用植物诱导抗病性提高植株抗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依据。
    • 万宣伍; 田卉; 张伟; 杨娟; 董义霞; 刘昌黎; 杜学英; 谭康; 唐自然
    • 摘要: 植物可由外源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等诱导产生抗性,通过受体识别、信号传导产生防御反应.利用植物诱导免疫的机理,开发出蛋白类、生防菌类、寡糖类等多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抗逆能力、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概述了植物免疫反应的原理和类型、免疫反应的3个过程以及免疫激发子和诱抗剂的种类,系统性诠释植物免疫机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植物免疫诱抗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免疫诱抗剂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为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基础研究、产业化开发和田间应用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 王冰鑫; 申希; 沈丹宇; 林龙; 钱国良
    • 摘要: 抗菌活性和诱导抗性是两种熟知的生防机制,其中基于抗菌活性的平板拮抗也是目前国内外常用且有效的生防菌筛选与评价的指标[1]。例如,放线菌、芽胞杆菌和假单胞菌等主要植物病害生防细菌均可合成和外泌结构多样的次生抗菌活性物质来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真菌、卵菌和线虫等多种植物病原物的生长[2,3]。基于抗菌活性的筛选,国内外已经成功分离鉴定了数十至数百种生防微生物,并且从中开发了多种基于抗菌活性物质的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阿维菌素和申嗪霉素[2,4,5]。
    • 孙闽子; 张珅; 吴光斌; 陈发河; 倪辉; 陈兴麟; 许旻; 林河通
    • 摘要: 采前因素是果实采后品质和贮藏保鲜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围绕果实采前处理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笔者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述了果实采前处理技术特点和处理剂种类,探讨了采前处理对果实采后品质、贮藏生理和耐贮性、病害控制等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同时对果实采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果实采前保鲜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