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果实

果实

果实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15255篇,主要集中在园艺、中国文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09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6402篇;相关期刊2121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北方园艺、中国果业信息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五届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梨科研、生产与产业化论坛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委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果实的相关文献由24611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河通、陈昆松、张绍铃等。

果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09 占比:57.75%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6402 占比:41.97%

总计:15255篇

果实—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红莉; 李雪; 逄宏扬
    • 摘要: 旨在揭示黑龙江野生毛榛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为野生毛榛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种质挖掘提供依据,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9个地理种源的58份毛榛种质资源的7个质量性状、17个数量性状,共计24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1)毛榛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7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86~1.087,坚果颜色和果基形状的H′值均高于0.8;有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10%,果仁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9.98%。(2)17个数量性状之间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果仁质量与坚果三径等11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通过果仁性状来筛选毛榛优良单株。(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高为48.301%,主要反映坚果质量和果仁大小指标;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8.394%,主要反映果仁饱满度指标;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045%。(4)聚类分析将58份毛榛资源分为3类,第1类坚果和果仁质量大,出仁率高、果壳薄,果仁饱满,适合选育大果品种;第2、3类坚果和果仁质量居中,出仁率较高,壳仁间隙较小,果仁饱满,可作为遗传改良的优良资源。综上分析,黑龙江省毛榛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育种选择潜力大,可为野生毛榛优良种质筛选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王红娟; 唐荣莉; 蒋晓英; 官玲; 雷开荣; 黄启中; 林清
    • 摘要: 【目的】广泛深入认识辣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因素,为辣椒生物技术育种工作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对2个不同辣度的辣椒材料‘754-3-1-1-1’和‘渝椒5号’快速生长期(KS)和绿熟期(LS)的果实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Cufflinks软件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RT-PCR验证基因表达数据的准确性,比较2个材料2个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L754LS_vs_L754KS、YJ5LS_vs_YJ5KS、L754KS_vs_YJ5KS和L754LS_vs_YJ5LS 4组对比分别有139、1903、5550和3220个差异表达基因。2个材料在KS期有2667个(48%)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在LS期有871个(27%)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4组对比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共鉴定到18个CapCyc模型基因,其中PAL、CCoAOMT和CCR等辣椒素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在不同样品中表达差异3倍以上。此外,还鉴定出可能参与调控辣椒素合成的36个MYB家族转录因子和4个ERF转录因子。【结论】辣椒素含量受果实发育早期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更大。PAL等结构基因可能具有调控辣椒素物质生物合成的作用。本研究为辣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网络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候选基因。
    • 汤雨晴; 万水林; 闫承璞; 王雨亭; 胡钟东
    • 摘要: 为探究朱橘类果实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以朱红橘为材料,使用手持色差仪测定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和果肉的色差值,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含量变化,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朱红橘成熟过程中,果皮和果肉的色差值均逐渐上升,至完全成熟时,果皮色差值远高于果肉;果皮和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组分基本相同,但在果肉中未检测出β-柠乌素和β-阿朴胡萝卜素醛,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增加;除PDS、LCYE、ZEP外,大部分类胡萝卜素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呈上调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Y、ZDS、HYD基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本研究为柑橘功能成分类胡萝卜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胡建忠; 赵越; 闫晓玲
    • 摘要: 为了系统掌握引进沙棘和杂交沙棘果实的β-胡萝卜素含量,对“三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甘肃、青海和新疆5地的沙棘果实于2017年采摘后,立即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做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干全果β-胡萝卜素含量平均值,引进沙棘为32.92 mg/100g,而杂交沙棘为35.70 mg/100g,较引进沙棘高8%,两类间平均值较为接近;引进沙棘干全果β-胡萝卜素含量,以甘肃最高,达43.97 mg/100g,为含量最低的青海的2.18倍;杂交沙棘干全果β-胡萝卜素含量,以辽宁最高,达47.41 mg/100g,为含量最低的青海的1.98倍。产自青海的两类引进和杂交沙棘干全果β-胡萝卜素含量在各试点间均为最低。引进沙棘和杂交沙棘果实的生物活性成分很多,功能也多种多样,β-胡萝卜素含量方面所做的一些测试分析,将为全面衡量沙棘果实营养成分、开展有关开发利用以及确定合理育种方案等都提供科学依据。
    • 李涛; 王猛; 李佳雪; 王周雯; 丁一; 胡文斌; 李洪立; 汤华
    • 摘要: 以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的果实为材料,对火龙果的果实和种子的产量性状进行考察,研究果实产量性状与种子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探索火龙果的产量形成机制。对火龙果果实按照大小分组取样,对火龙果的种子产量性状和果实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个火龙果的种子数量、种子质量与火龙果的果实质量高度相关;火龙果果实的横径、纵径与果实质量高度相关;火龙果的种子百粒重(质量)与果实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的相关不显著。因此,在火龙果栽培中,采取合适的栽培管理措施,增加果实中的种子数量,有利于提高火龙果的果实产量。
    • 高志强; 沈夏筠; 林育钊; 林河通
    • 摘要: 为了提高荔枝果实热风干燥加工技术,研究荔枝果实的热风干燥特性。在不同热风温度、热风风速和装载量对荔枝果实干燥特性(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影响的基础上,设计L_(9)(3^(4))正交试验,研究上述因素对荔枝果实平均干燥速率的影响,进而得出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热风温度为90°C、热风风速为3m·s^(-1)、装载量为5.0kg·m^(-2)时,荔枝果实热风干燥效率最优。通过研究荔枝果实热风干燥特性,有利于提高荔枝果实采后热风干燥效率。
    • 于波; 秦嗣军; 吕德国
    • 摘要: 为明确叶面施硫酸锌对苹果叶片光合产物合成及其向果实转移分配的影响机理,进而为生产上在苹果果实发育关键时期通过叶面补锌的措施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8年生寒富/GM256/山定子为试材,设置0(CK)、0.1%(ZS1)、0.2%(ZS2)、0.3%(ZS3)和0.4%(ZS4)5种不同浓度硫酸锌处理,采用^(13)C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研究叶面不同浓度硫酸锌对果实膨大期苹果叶片^(13)C光合产物的合成及其向果实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叶面施锌浓度的增加,叶片Rubisco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PSII电子传递速率、山梨醇和蔗糖含量、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和蔗糖磷酸合酶活性及果实山梨醇脱氢酶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ZS3处理最高(其值分别为8.56μmol·min^(-1)·g^(-1)、15.84μmol·m-2·s-1、0.838,0.751,0.843,92.1,35.41mg·g^(-1)FW、5.25mg·g^(-1)FW、412.99μg·min^(-1)·g^(-1)、420.87μg·min^(-1)·g^(-1)、7.19μmol·h-1·g^(-1)FW和9.25μmol·h-1·g^(-1)FW),CK处理最低。^(13)C示踪结果表明,各处理果实^(13)C含量随时间增加逐渐增高,而果实^(13)C转运速率则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与其他处理相比,ZS3(0.3%ZnSO_(4)·H_(2)O)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13)C光合产物向果实运输速率,同时该处理下果实^(13)C含量最高。综上表明,叶片涂抹适宜浓度硫酸锌(0.3%ZnSO_(4)·H_(2)O溶液)处理优化了叶片光合性能,提高了苹果叶片光合同化物的合成能力,提高了源叶的生产力;同时提高了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提高了果实库强,增强了果实对光合同化物的竞争力,促进了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的输送。
    • 陶珊珊; 章英才; 王静; 黄月; 海源
    • 摘要: 目的:为揭示中宁圆枣果实同化物韧皮部卸载和运输途径。方法:该研究采用荧光活细胞示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方法实时观察不同发育时期中宁圆枣果实同化物韧皮部卸载运输途径。结果:膨大前期CF或同化物通过共质体联系从韧皮部卸出到了周围的薄壁组织中,果实的韧皮部中及其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均具有明显的CF绿色荧光,Texas-Red标记木质部呈现红色荧光,CF标记韧皮部同化物而呈现绿色荧光;CF绿色荧光在快速膨大期果实韧皮部和周围薄壁细胞中均有分布,但韧皮部CF绿色荧光更加明显,韧皮部与周围薄壁细胞之间主要为共质体隔离,但也通过共质体卸出同化物;着色期和完熟期果实的韧皮部中具有强烈的CF绿色荧光,而CF绿色荧光在韧皮部周围的薄壁细胞中没有明显的分布,或几乎不存在CF绿色荧光,韧皮部和周围薄壁组织间存在共质体隔离;洋地黄皂苷促进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CF从韧皮部通过质膜卸出到周围的薄壁组织中。结论:果实膨大前期同化物韧皮部卸载为共质体途径,快速膨大期同化物卸载主要为质外体途径并兼有共质体途径,着色期和完熟期同化物卸载运输为质外体途径。
    • 向妙莲; 吴帆; 李树成; 王印宝; 肖刘华; 彭文文; 陈金印; 陈明
    • 摘要: 【目的】探究褪黑素(Melatonine,MT)处理对梨果实采后黑斑病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为外源物质调控果实抗采后病害及贮藏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翠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喷施0.1 mmol·L^(-1)MT溶液置室温,48 h后沿梨果实赤道两侧刺直径1 mm、深度3 mm大小两个小孔,待伤口晾干后注入20μL浓度为1.0×10^(6)spores/mL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孢子悬浮液,以无菌水处理作为对照。接种后果实置于25°C,分析梨果实病斑直径、诱导效果及过氧化氢酶(PpCAT)、过氧化物酶(PpPOD)、多酚氧化酶(PpPP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等防御酶相关基因和几丁质酶(PpCHI)、β-1,3葡聚糖酶(PpGLU)等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MT诱导梨果实抗黑斑病的效应和机理。此外,梨果实喷施0.1 mmol·L^(-1)MT溶液晾干后于(5±1)°C、相对湿度85%—90%贮藏42 d,以无菌水处理为对照,定期测定果实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总酚和丙二醛含量,从而探讨MT处理对梨果实贮藏效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梨果实接种A.alternata后,病斑直径随接种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MT处理组果实病斑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接种后第3、5和7天,MT对梨果实抗黑斑病的诱导效应分别为29.16%、45.03%和23.26%;梨果实PpCAT、PpPOD、PpPPO、Cu-ZnSOD、PpCHI和PpGLU相对表达量在接种后第4—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1.35、2.08、2.28、2.02、2.89和3.45倍,其中PpPOD、PpPPO和PpCHI在接种后第1—6天表达量持续上升,且MT处理可显著提高表达量,表明MT处理诱导梨果实抗黑斑病可能与其提高防御酶基因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密切相关。在低温贮藏期间,MT处理组果实腐烂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或因病原菌在低温下生长受到抑制,果实腐烂降低;梨果实硬度在贮藏期内逐渐下降,但MT处理组果实硬度均高于对照组,在28 d时差异显著,MT处理组为对照组的1.06倍;梨果实呼吸强度在贮藏前期(7—14 d)上升后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MT处理抑制果实呼吸强度,延缓果实衰老的效果在贮藏前期较后期更明显;此外,MT处理也可显著降低果实失重率,维持较高水平的可溶性固形物,延缓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降解,同时促进果实总酚含量积累,增强果实抗氧化能力,抑制MDA含量积累,减轻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以上结果揭示MT可能通过调节梨果实糖、酸和细胞壁代谢,从而增强果实品质与耐贮性。【结论】0.1 mmol·L^(-1)MT处理诱导了梨果实对采后黑斑病的抗性,激发了果实防御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且能显著提高梨果实贮藏品质。
    • 田甜; 黄清泉; 蒋明艳; 曾祥林; 文金华; 黄月明
    • 摘要: 为了对厚鳞柯果实不同浓度乙醇浸出物进行探究,本试验测定了乙醇在不同的浸提浓度下醇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通过单方向方差分析得出60%乙醇浸提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水平,通过厚鳞柯果实醇浸出物含量对乙醇浓度的拟合函数分析,得出乙醇的最优浸提浓度为67.60%。综合考虑实验操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参照2020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2201中热浸法对厚鳞柯果实醇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时,用乙醇作为浸出溶剂,且乙醇的最优浸提浓度为60%(V/V),为厚鳞柯果实醇浸出物的测定以及后续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