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08年全国苹果科研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8年全国苹果科研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8年全国苹果科研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辽宁兴城
  • 出版时间: 2008-10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

会议文集:2008年全国苹果科研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提高苹果育种技术水平,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状况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本文总结国内外苹果育种研究进程,结合作者的育种实践,本着"少组合、大群体"的苹果杂交育种技术思路,从亲本选择及组合选配、杂交后代早期选择、促进提早结果技术、杂交优系复选、决选指标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如何建立苹果高效育种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摘要: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不同成熟阶段的早熟苹果品种'泰山早霞'、'辽伏'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泰山早霞果实特征香气成分为乙酸丁酯、乙酸-2-甲基-1-丁酯、乙酸己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丁酸丙酯、2-甲基丁酸丁酯与己酸乙酯等8种,辽伏果实特征香气成分为己醛、(E)-2-己烯醛、乙酸己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等6种;泰山早霞与辽伏果实成熟过程中香气成分分别以酯类和醇类为主:泰山早霞含量最高的酯类为乙酸酯,而辽伏为丁酸酯,表现出酯的类型在2个品种间的差异;2个品种的醇类与酯类含量随果实的成熟显著升高,但泰山早霞酯类含量在花后45d即表现出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其它成分与辽伏的酯类含量,泰山早霞酯类合成启动较早,辽伏与泰山早霞醇类增加较快的时期分别为花后45d~60d与花后60d~75d,表明辽伏醇类成分的合成早于泰山早霞.
  • 摘要:华玉是郑州果树研究所利用藤木一号×嘎拉杂交育种出的早熟苹果新品种.果实近圆形、果个较大,平均单果重196克.果实底色绿黄,果面着鲜红色条纹,果面平滑,有光泽;果肉黄白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风味酸甜适口,风味浓郁,品质上等.果实在普通室温下可贮藏10.15天.在郑州地区果实7月中旬上色、7月下旬成熟,成熟期比父本藤木一号晚2-3周、比嘎拉早2周左右.
  • 摘要:对矮化杂种后代形态学和表型性状上的观察看出,枝条、叶片、果实都有很大的变化,表现数量遗传.后代枝条的节间变小,叶面积和果实重量趋中,叶片形态类型和果实颜色多.利用简单的形态观察,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选择与矮化亲本相近类群,淘汰其他类群,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 摘要:以在选育出抗苹果轮纹病砧木YG为试材,研究了YG作高干中间砧对红富士苹果植物学特性、果实经济性状、苹果轮纹病发病率和植株叶片抗氧化酶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和'YG杂交后代植株轮纹病菌的抗性分离规律.结果表明:YG作中间砧能明显减少枝干和果实轮纹病的发病率,且对富士叶片形态指标、果实品质和根皮率等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对枝条髓部直径和木质部厚度有显著影响;同时,YG中间砧能显著提高富士品种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加快木质素合成,增加枝条木质部的厚度,从而提高富士品种对轮纹病的抗性.
  •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世界有机苹果生产和科研的进展情况,总结了我国发展有机苹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有机苹果发展策略.
  • 摘要:1我国苹果业生产概况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果树,2006年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9%和27.1%.目前,我国苹果栽培面积已稳定在190万公顷左右,产量仍在持续上升.在品种构成上,红富士是我国第一大苹果主栽品种,其产量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60%左右.我国苹果主要分布于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前两大产区的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是农业部《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确定的两大苹果优势产业带.我国苹
  • 摘要:本文就我国对俄果品出口现状、存在问题、贸易优势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并对促进我国对俄水果出口提出了建议.
  • 摘要:依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苹果生产特征和水肥管理特点.通过分析各时期苹果生产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指出现代苹果生态栽培模式是我国苹果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把生物适应性和物种多样性原则作为制定、实施苹果栽培管理技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促使园区物种多样化,分布层次化,建立起一个园区物种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且实现园区内物质良性循环的现代果园生态系统,以促进苹果的丰产、稳产、优质、低耗、高效,并在苹果持续性生产中,促进园区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 摘要:本文从葫芦岛市苹果产业现状入手,深刻分析苹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苹果标准化栽培出口果商品基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并从多方论证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及所要采取的措施.
  • 摘要:1昭通苹果生产历史与现状昭通苹果产区地处云南东北部,位于东经103°29'44"-130°48'33"、北纬27°08'33"-27°25'44".属中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1.7℃,最冷日平均气温2℃,最热日均气温19.8℃,常年平均最低气温-8.3℃,≥10℃积温3237-3477℃.年日照时数1916.7小时,无霜期230-240天,年均降雨量为740mm.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全国苹果区划意见中,把昭通定为西南苹果生长适宜区.
  • 摘要:分别以筛选出的2个抗病、感病苹果品种及其组成的6个抗病组合的杂交后代为材料,通过3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及其杂交单株间的抗轮纹病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杂交组合、同父本组合、同母本组合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止反交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初步筛选了抗病杂种株系700多份,后代对轮纹病抗性较强组合1个.
  • 摘要:因地制宜的引进、筛选和利用苹果矮化砧木,是今后我省乃至我国苹果栽培发展的重中之重.2002年以来,SH系砧苹果矮化栽培在我省发展势头渐猛,已逐步取代M26.针对我省苹果矮化栽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发展苹果矮化栽培缺乏正确的认识;小片的、分散的家庭型种植与苹果产业化之间的矛盾;缺乏抗性强的矮化苹果砧木品种等,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近年来生物技术在苹果上的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在种苗生产和育种上已取得了可喜进步.本文就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技术在苹果上的研究应用现状做了简要概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 摘要:综述了我国目前在苹果基因组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主要是分子标记和重要基因的研究进展;对苹果基因组研究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摘要:花药培养是一种获得苹果单倍体或纯系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田间保存的金冠以及新培养的寒富、清明和新嘎拉等品种的花药培养植株为试才,以四个亲本品种的DNA模板进行SSR引物的筛选,筛选的l号引物对金冠、寒富、清明3个亲本品种在该位点表现为杂合,并以寒富的DNA为模板对SSR反应条件中的Mg2+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最后对3个品种的花培植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花培植株在该位点均表现为纯和,初步证明所获得的花培植株为纯系.
  •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50年来苹果栽培技术发展历程和成就,着重从栽培体制、矮化密植、整形修剪、优质生产技术集成等4个方面总结各发展阶段与经验教训,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为我国苹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 摘要:以5年生田间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其初夏土施15N-尿素在幼果期(6月11日)、花芽分化期(7月11日)、果实迅速膨大期(8月11日)、果实成熟前期(9月11日)、果实采收期(10月11日)当年各主要器官对15N肥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从幼果期到果实采收期,以叶片全氮含量最高,其次依次为新梢、根系和果实.说明叶片和新梢是需氮量较多的器官.15N肥优先分配到根系中,在幼果期达最高值,然后外运用于新生器官(包括新梢、叶片与果实)建造.随物候期推进,采收期新梢、叶片和果实的Ndff%比幼果期分别增加了68.6%、80.6%和57.2%,此期地上部分15N吸收量达366.693mg,分配率为63.9%,占树体总氮量的0.75%;而根系Ndff%比幼果期减少了68.8%,15N吸收量为207.5643mg,分配率仅为36.1%,占树体总氮量的0.42%.说明地上部分对15N的征调能力增强,根系对155N的征调能力减弱.采收期树体的当年氮肥利用率为5.6%.
  • 摘要:苹果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11大优势农产品之一.我国苹果生产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4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187.7万公顷、产量2367.5万吨,分别占水果总量的19.2%和28.2%,占世界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41.5%和37.5%.在农业部实施的苹果优势区域规划引导和制定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苹果生产区域开始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区域集中度和苹果的优质果率不断提高.近10多年来,我国对世界苹果产量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我国苹果加工能力近年来有明显提高,加工量从1995年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7.3%提高到2003年的18.5%,年增长速度在20%以上.另外,我国苹果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出口对象国达到80多个,我国出口产品以鲜食苹果和浓缩苹果汁为主.
  • 摘要:河南东部平原区是中部地区重要苹果产区之一,现有果园面积69400ha、苹果产量142.6万吨(2006年),分别占河南省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的41.8%和47.4%.这一地区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区,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的综合治理改造,土壤的理化特性及肥力都有了极大改善.该地区年日照时数2400h左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日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的生长期为250天左右,稳定在10℃以上的生长活跃期215天左右.年大于等于10℃积温4500-5200℃,年降水最600mm左右,最大降水量超过1000mm(商丘1979年降雨量1189.9m),年蒸发量1590m左右.这些丰富的光、热、水、气资源及疏松、深厚的土壤条件极其有利于果树的生长.苹果树长势旺、生长量大、成花晚、树冠控制困难是该地区果园管理上与其它产区差别最显著的地方.
  • 摘要:根系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作用对象,本文介绍了苹果根系研究的试材选择,综述了近年来苹果根系钙素吸收、根系构型、根系程序性细胞死亡、根系生长冗余与限根栽培、根冠通讯与果树水分有效利用等方面研究概况.
  • 摘要:近几十年来,为了苹果早产高产见效快,普遍加大了栽植密度.但是,与密植相应的砧木、品种、树形等并未与之配套,大多仍采用传统的乔砧大冠的管理方法,有的地区甚至使用乔砧密植,造成目前许多成龄苹果园严重郁闭的现象.出现树冠过于高大郁闭、株行间交接严重、枝量偏多,内膛光照恶化、结果部位外移、病虫害发生严重、田间管理不方便、成花困难、果实品质严重下降等问题.而人工费及其他生产成本的提高,迫使苹果生产不得不走优质之路,提质增效已是苹果生产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以控冠改形为基础的郁闭果园品质改良技术,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修剪做对照,控冠改形提高优质果率13.6%,减少农药施用次数4-5次,病虫果率减少5.95%,每亩节省生产成本500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摘要:用无菌水和50%酒精作浸提剂,于30℃恒温浸提苹果风干粉碎的根系、枝条和叶片,所得浸提液用来进行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枝叶和根3%以上水和酒精浸提液对种子发芽率、胚根长、胚根粗表现抑制,明显抑制根系活力,抑制程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强;苹果枝叶和根的水和酒精浸提液对海棠幼苗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强,抑制作用大小的顺序为叶片>枝条>根系.
  • 摘要:对山东、陕西、辽宁、山西、河南、河北等6个国家苹果套袋项目实施省份的10个县的19个不同规模果闶和14个纸袋生产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果实套袋不仅是生产优质、安全和高档果品的重要措施,而且显著提高了苹果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带动了纸袋生产、运输和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和国家税收,推动了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套袋使果实发育的微环境改变,从而改善果实的外在品质,是目前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的一条有效途径.套袋提供了一个高温、高湿、弱光的微域环境,而纸袋种类不同所提供的微环境有差别,对果实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 摘要:以富士芽变系品种为试材,对其叶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富士系苹果5个短枝型品种的栅栏组织厚度变化在104.3-129.0μm之间,除了86-34与富士栅栏组织厚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短枝型品种都显著小于富士的栅栏组织厚度.短枝型芽变品种栅栏组织厚度与原品种比较有变小的趋势,可利用栅栏组织厚度进行短枝型芽变品种的鉴定.5个短枝型品种的海绵组织厚度变化在72.8-103.3μm之间,除了青森短枝富士与富士海绵组织厚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都显著小于富士的海绵组织厚度.短枝型海绵组织厚度与富士比有变小的趋势,栅海比有变大的趋势.其它变异类型叶片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叶片各部位的相对比值更能反应品种的特性.
  • 摘要:通过不同杂草浸提液浇灌2年生盆栽寒富苹果,研究杂草浸提液对根际生物活性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浸提液增加了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量碳含量,促进了脲酶、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使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量氮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三种杂草浸提液的作用效果表现为鲜草>干草>腐草;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根际大于非根际,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根际小于非根际;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有机质、脲酶、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过氧化氢酶呈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有机质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氮和碱解氮含量与其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
  • 摘要:本研究以3年生苹果分根盆栽嘎拉为试材,分别研究了根系分区交替灌水和根系分区定位灌溉对苹果树体生长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量下,1,4根系体积灌水处理显著抑制新梢和主干、叶片及根系的生长,降低树体生物量,4/4根系体积灌水则促进其生长,且随灌水量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分根交替灌溉与分根定位灌溉均能有效提高树体的水分利用率,同时1,4及2/4根系体积灌水和500ml灌水量处理组合显著提高了果树水分利用效率.从维持树体正常生长,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综合分析,以2/4根系体积和75%灌水量组合最适宜.
  •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果园12年生的红富士(MalusdomesticaBorkh,cv.fuji)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灌溉(对照)、树盘两侧分区交替灌溉和不分区灌溉3种处理对苹果叶片、新梢生长量等形态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区交替灌溉在较不分区灌溉节水50%的前提下,叶绿素含量高于不分区灌溉,净光合速率增加10.1%;但分区交替灌溉蒸腾速率比不分区灌溉降低13.4%,新梢生长量和叶面积小于不分区灌溉.
  • 摘要:苹果园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应该成为一个自然再生产、自然物质良性循环、维持适度生物多样性、经济再生产的复合生态系统.但是,在苹果生产实际过程中,往往单纯围绕经济再生产调配资源、组织生产,严重忽略自然再生产和物质循环的基础.因此,为了获得优质、高产、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应该保持、保育苹果园的适度生物多样性,调节害虫防治与天敌释放、除草与生草、生物质资源与虫病害潜伏场所之间的关系,选择有害生物的诱集伴生植物,充分利用生物之问相生相克的关系,促进生物防治、生态控制技术措施的应用,促进绿色生产、有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其症状变化大,诊断特征是病斑中央的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褐斑病菌主要随病叶在地面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随雨水传播,传播距离近,初侵染主要发生在树冠下部的叶片上.病菌的最适侵染温度为20-25℃.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叶面结露7小时,可导致孢子侵染,使叶片发病.降雨是褐斑病流行的主导因素,雨最超过2mm,使叶面结露超过7小时的降雨可导致病原菌的侵染,降雨持续时间越长,病菌侵染量越大.5月份是病原菌的初侵染期,6月份是病菌的快速累积期,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7—8月份是病害的高发期.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剂对褐斑病有较好的内吸治疗效果,波尔多液是较为理想的保护剂.冬春季节清除落叶,发病初期剪除病枝,以及发病期的药剂防治是防治苹果褐斑病的主要措施.
  • 摘要:水果作为含水量大、含脂肪少的固体样品,在农药残留分析中,其前处理过程比液体样品更加复杂,也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综述了水果农药残留分析中农药的提取、净化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认为溶剂萃取法仍是水果农药残留提取的主要技术,SFE、MSPD、SPME、SBSE等新技术尚且未能广泛应用;净化技术是水果样品前处理技术中的必要而且必需的步骤,SPE和GPC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率最高的净化技术.
  • 摘要:作者研究了常温(20℃)和冷藏(0℃)条件下,1-MCP处理对凉香苹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μL/L1-MCP处理能较好地保持凉香苹果的果实硬度,延缓果实可溶性同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能较好地保持果实的外观颜色和风味,常温下(20℃)1-MCP处理果实贮藏时间在85d以上,而对照果实为55d左右.冷藏条件下(0℃),1-MCP处理果实能贮藏200d以上,对照果实则在140d左右.
  • 摘要:本研究就辽宁苹果能否找到效益制约因子,从哪里选择突破口,今后辽宁苹果产业发展重点和存在哪些薄弱环节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辽宁苹果生产重点地区进行了调研,进行了实施苹果“藏果于园”战略的科学发展苹果产业的思考。
  • 摘要:新疆野苹果(Malussieversii(Lebed.)Roem.)可能是栽培苹果(MalusdomesticaBorkh.)的祖先,属珍稀的第三纪孑遗物种,不但变异丰富,而且环境适应能力强,是栽培苹果品种改良的优异资源,且有园林应用价值.本文对新疆野苹果的发生、分类学地位、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生存现状及核心种质构建与新疆野苹果的保护保存等作一综述,旨在为新疆野苹果这一珍贵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 摘要:试验以'绿帅"、"美国8号"、"太平洋嘎拉"、"皇家嘎拉"为试材,研究了纺锤形条件下4个品种的综合性状.结果表明,"绿帅"成熟早,果个较大、风味甜,丰产稳产性好,可在物候期早,上色困难地区适当发展."美国8号"果个大,风味浓,着色容易,果面鲜亮,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太平洋嘎啦"综合性状优于"阜家嘎拉",风味、耐贮性均优于其他品种,着色良好,果肉硬脆,仍可作为中早熟苹果的主推品种.
  • 摘要:以'泰山晚霞'及'国光'苹果为试材,测定了二者的部分果实品质、花青苷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并研究了套袋对'泰山晚霞'果实品质和花青苷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泰山晚霞'的平均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发育期、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及香气成分等品质性状与'国光'无显著差异,但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及Vc含量等显著高于'国光',尤其是成熟期果皮花青苷含量为132.70U·g-1FW,而国光仅为49.40U·g-1FW,差异极显著,导致'泰山晚霞'着色明显优于'国光',前者晕红,后者条红,且前者着色比后者提前约60天;②在果实发育期间,'泰山晚霞'的花青苷含量明显高于'国光',且'泰山晚霞'花青苷的合成早于'国光';两个品种间PAl和UFGT的酶活性无明显差异;但'泰山晚霞'的CHI和DFR酶活性明显高于'国光',表明'泰山晚霞'花青苷合成能力的提高与CHI和DFR酶活性高有关;③套袋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泰山晚霞'成熟时果皮花青苷和果肉Vc的含量,而对其余的果实品质性状影响不大:解袋后4种酶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CHI和IJFGT.活性均迅速升高,明显高于对照,这与解袋后花青苷迅速合成相吻合.
  • 摘要:利用苹果属野生砧木资源晋西北山定子实生选育苹果矮砧,从15万株嫁接苹果成苗中选出当年形成花芽、第二年开花的植株571株,其中有325株当年结果,暂定名为Y系.对树体开花、结果、枝条生长量、越冬表现等进行了田间调查与综合评价,经过6a的田间试验筛选,初选出75个优系.试验结果表明,Y系苹果砧木抗逆性强,早花早果特性极为突出,嫁接栽培品种亲和性好,部分单系矮化性状明显,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 摘要:对以柱型苹果品种为父本的3个杂交组合的('国光'×'特拉蒙'、'短枝富士'×'特拉蒙'和'新红星'×'特拉蒙')杂种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肉内在品质性状的遗传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趋中偏高的变异的趋势,优势率均为正值;杂种后代的可滴定酸含量平均值低于亲中值,呈趋中偏低的变异的趋势,优势率均为负值;杂种果实的糖酸比主要分布在20~40范围内,高于亲中值;果实内在品质呈广泛的分离,杂种后代的品质级次平均值低于亲中值,杂种中品质中等以上的占多数.
  • 摘要:苹果是世界第四大果品,品种繁多,由于其生态适应性强,果品营养价值高,耐贮运性好,供应周期长,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都将其列为主要消费品而大力发展,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自1990年以来,世界水果总产持续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缩写为FAO,下同)统计,2006年世界水果总产量已达7.68亿吨,其中柑橘、香蕉、葡萄和苹果四大水果占了总产量的59.83%,四大水果从1996年至2006年产量都在不断增长,其中苹果增长最快,对世界水果总产的增加贡献最大,1996~2006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54%.
  • 摘要:近几年,农业部开展了“苹果出口行动计划”,已把辽宁环渤海湾地区确定为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之一.辽宁省苹果“色泽艳丽、风味浓郁、耐贮运”的质量特色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是辽宁省农业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06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水果产业发展的意见》更是促进了包括苹果产业在内的辽宁果业的长足发展.到2007年全省苹果栽培面积330万亩,产量162.6万吨.带着辽宁苹果能否找到效益制约因子,从哪里选择突破口,今后辽宁苹果产业发展重点和存在哪些薄弱环节等问题,我们于近一个时期对全省苹果生产重点地区进行了调研,进行了实施苹果“藏果于园”战略的科学发展苹果产业的思考.
  • 摘要:依据生态适应性、生物多样性原理论述了我国苹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生态学视角剖析了当前苹果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苹果生产的影响及其应采取的对策,并指出大力进行果园生态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型现代果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苹果生产与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既要丰富的物质享受,也需要多样化的精神享受.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把单一的果品生产扩展为具有具有生产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观光果园,满足了久居都市的人们向往和同归自然的需求,也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 摘要: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区,属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境内山陵起伏,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海拔落差高,昼夜温差大,是我国北方果树的最佳适生区之一,是河南省的水果主产区.全市现有果树面积20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25亩,其中苹果120万亩,占60%.2007年,果品总产达到13.45亿公斤,其中苹果10.94亿公斤,占81.3%,果品产值20.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1%,占种植业产值的39.2%,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300元以上,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最大支柱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三门峡市依托丰富的果品资源,积极探索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横向扩展、拉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纵向延伸、拉长果品产业链条,实现了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
  • 摘要:2008年8月31日-9月8日,由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室岗位专家过国南、伊凯,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岗位专家王金政,辽宁省葫芦岛苹果试验站站长程存刚,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阎振立,以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邓家林、张全军等7人组成的苹果考察组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等地,对当地苹果生产现状和果树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调研.考察组对产区果农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地苹果生产的实际情况和果农的需求;还分别与四川省农业厅园艺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一些县、市果业生产管理部门就四川省果树产区的生态条件和苹果生产发展方向进行了座谈和交流.通过本次考察,使考查组的人员对四川省苹果产业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 摘要:苹果轮纹病又称烂果病、粗皮病等,由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f.Sp.PiricolaNoseKoganezawaetSakuma)引起.该病主要发生在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近年来,随着主栽品种的更迭,质优但感病品种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长期种植,导致病原菌不断积累,危害日趋严重.该病危害枝干,造成树势衰弱、枝干枯死,且无法恢复,不仅对果品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对资源保存也造成很人威胁,有许多资源就是因为枝干病害而死树,造成资源丢失.我国是重要的苹果起源中心之一,苹果资源丰富.经几十年的收集,现在国家资源圃兴城苹果圃保存苹果23个种759份资源,是苹果保存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其中不乏优异的抗性资源,但也有极其感病的资源,随在较好的保存条件下,仍不免遭受病害的严重危害.为了解苹果资源圃病害发生概况,明确苹果品种资源的抗病性,我们计划在5年的时间里,对苹果资源圃内全部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以便为今后的抗性育种工作筛选良好的抗性资源,同时又可更好指导资源保存.
  • 摘要:以山定子xM9杂交群体314株实生苗为试材,研究了根皮率、枝皮率、枝条电阻值、木质部导管密度、叶片气孔密度等方法在矮化性预选上的应用,枝皮率、根皮率操作方便,应用于整体样本,淘汰总量的40%~50%,电阻值测定淘汰20%~30%,导管密度、气孔密度测定筛选至总量的5%~10%,使用电解质渗出率测定的方法鉴定抗寒性,最终保留总量的2%~3%的实生苗用于砧穗组合试验,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筛选效率.
  • 摘要:以苹果(MalusdomesticaBorkh.)品种'富士'和'嘎啦'为试材,分离了苹果DNA甲基转移酶MET1(methyltransferase)和DRM2(domainsrearrangedmethyltransferase)基因片段,片段长度分别为443和323bp.并设计特异引物,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寒富'苹果二倍体植株和秋水仙碱诱导的四倍体植株中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4条MET1基冈片段序列同源性是95.49-98.87%;4条DRM2基因片段序列同源性是92.88-99.07%.说明苹果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多个MET1基因和DRM2基因.无论是二倍体植株还是四倍体植株,MET1基因在同一成熟度叶片中的表达量没有差异,但在幼嫩叶片中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成熟叶片中的表达量;而DRM2基因在幼嫩叶片和成熟叶片中的表达量几乎一致.
  • 摘要:利用银染ssAP技术对苹果普通富士及其14个芽变品种进行研究,从44对引物中筛选出的6对引物中,L12/E7能够将所有富士芽变品种同母本区分开来,其余5对引物能够在芽变品种中区分秋富5号、烟富1、盛放富1和长富1号.由于SSAP多态性主要来源基因组内逆转座子的转座,因此,富士苹果芽变品种的产生可能与逆转座子的插入引起的转座有关.同时也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早期鉴定方法.
  • 摘要:通过苹果逆转座子长末端重复序列(LTRs)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对影响苹果IRAP反应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并优化了苹果IR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优化的苹果IRAP分子标记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50ng、Mg2+2.5mmol/L、dNTP0.2mmol/L、10×buffer2.5mmol/L、TaqDNA聚合酶1.0U、引物0.4μmol/L.该体系在所试苹果品种中均获得了较理想的扩增效果,并能鉴定部分芽变品种.
  • 摘要:本文讨论了苹果应用矮化砧木的必要性、适合矮化栽培的条件、当前矮化栽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苹果矮化栽培的技术关键,并举出成功的实例.
  • 摘要:苹果属喜光性果树,树体高大,透光差,结果晚,生产成本高.在苹果生产管理中,整形修剪对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目前,我国苹果产区,在苹果整形修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我们根据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安排,对全国苹果主产区的整形与修剪现状进行了初步调研,现报告如下.
  • 摘要:本文介绍美国正在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苹果矮化多分枝自根苗生产体系和苹果高纺锤形生产体系,旨在为中国的苹果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试验以五种SH系砧木和M2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矮化中间砧对红富士苹果生长结果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以SHl7为中间砧的树体较大,枝条长,枝量大,长枝比例高,以SH38为中间砧的,枝条短,中短枝比例高;以M26为中间砧的,枝量增长较快,枝量大,以SH系为中间砧的,早果性强,花量大;以M26和SH40为中间砧的,果实较大,而以SH38为中间砧的,果实相对稍小.以SH系为中间砧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硬度大.
  • 摘要:以发芽极晚的苹果品种酸王(M.domesticcv.Avrolles)和对照晶种瑞林(M.domesticcv.Judeline)为试材,用毛细管电泳测定了自休眠解除至萌发期间芽内源激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尽管酸乇和对照品种瑞林芽4种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和时间进程有明显差异.GA3呈升高、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酸王的第一个峰值是瑞林的1.72倍,萌发之际二者的差距急剧增大,是瑞林的2.22:ZR含量在自然休眠解除后持续增加,但在萌发前急剧下降,酸王达到ZR峰值的时间比瑞林长36d,其峰值比瑞林高出44%;萌发时酸王ZR为瑞林的2.12倍;二者IAA和ABA的差异则相对较小.从比值看,酸王GA3/ABA和(GA3+IAA+ZR)/ABA分别是瑞林的2.08倍和1.58倍.由此可见,芽的萌发受内源激素的调控,酸王苹果晚萌发需要较长时间积累高浓度的GA3、ZR,萌发所需GA3/ABA、(GA3+IAA+ZR)/ABA比值较高.
  • 摘要:以皇家嘎拉、红嘎拉、新乔纳金苹果为试材,研究了苹果树冠不同区位果实产量和品质特征及其与枝叶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皇家嘎拉、红嘎拉、新乔纳金果实产量和数量均主要分布在树冠1-2、2-2和3-2区位;皇家嘎拉和红嘎拉果形指数较高的区位分别集中在树冠第3层、第1层和第4层、第3层,新乔纳金果形指数在树冠内分布较均衡;三个品种单果重较人的区位主要分布在树冠第1层和第3层;三个品种着色程度从上至下、从外至内逐渐变小;皇家嘎拉、红嘎拉果实胴部锈量和梗洼锈量以第4层和第1层各区位果实中较多,新乔纳金果实胴部锈量较少,梗洼锈量在树冠第4层和第3层各区位果实中较多;皇家嘎拉果肉硬度随树冠高度的降低总体呈下降趋势,红嘎拉树冠第2层和第3层外围区位和次外围区位以及4.1区位果肉硬度较大,新乔纳金果肉硬度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皇家嘎拉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1.1和3.1区位为最高,红嘎拉和新乔纳金各区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体上以树冠第4层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品种树冠不同区位枝叶量与果实数量和产量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性水平,红嘎拉果肉硬度与枝量和叶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皇家嘎拉和新乔纳金果实品质和枝叶量的相关性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 摘要:综述了苹果重茬障碍的发生特点及危害表征,介绍了已有的控制重茬障碍发生的方法,提出了苹果重茬障碍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摘要:以苹果'长富2'品种为试材,研究套袋对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品质形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富士苹果套袋后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一直低于对照,果皮花青苷含量摘袋前显著低于对照,摘袋后花青苷含量迅速上升,采收时超过对照一倍左右.同时红富士苹果套袋后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和可滴定酸的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一致,但明显低于对照.综合比较三种纸袋的套袋效果:最好的为山东恒信袋,其次为日本小林袋,徐州天正袋较果最差.
  • 摘要:"小林"袋>"彤乐"袋,对照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和单果重均人于各套袋处理,其中,"清田"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小林"袋和"彤乐"袋.不同纸袋处理对果实果形指数的影响不大.">以寒富苹果为试材,进行了3种纸袋的套袋处理,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测定寒富苹果果实淀粉,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果实采收时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单果重等指标,研究不同纸袋套袋对寒富苹果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不同纸袋处理均降低了果实的淀粉,可溶性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但不同纸袋处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果实采收时,各处理果实维生素C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清田"袋>"小林"袋>"彤乐"袋,对照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和单果重均人于各套袋处理,其中,"清田"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小林"袋和"彤乐"袋.不同纸袋处理对果实果形指数的影响不大.
  • 摘要:为明确在临沂地区自然条件和管理技术水平下优质高产苹果园合理的树体结构参数,对沂水和蒙阴优质高产苹果园的树体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盛果初期粉红佳人产量4300kg/666.7m2时,每666.7m2枝量为8.6万条,树体枝类组成以中、短枝为主,分别占总枝量的33.1%、25.3%,其次依次为长枝、叶丛枝、徒长枝;盛果期富士产量4000kg/666.7m2时,每666.7m2枝量为.5.9万条,生长季树体枝类组成以短枝、叶丛枝为主,分别占总枝量的29.1%、24.6%,其次依次为中枝、长枝和徒长枝;嘎拉树体枝类组成以叶丛枝、短枝为主,分别占总枝量的29.1%、24.3%,其次依次为中枝、长枝和徒长枝;三个品种枝果比为3-5:1,叶果比为38-52:1,枝叶比为1:10-13,叶面积系数为2.6-3.0,果园覆盖率为75-80%;提出了劣质低产苹果园的改造措施.
  • 摘要:于摘袋当天对'红富士'果实进行了喷施50mg·L-1腐胺的处理(putrescine,Put).利用核酸蛋白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花青苷总量和组成成份进行了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转录调节因子MYB1和5个花青苷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冈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1)外源喷施Put对于果皮中花青苷的积累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在果实采收时处理果皮中花青苷含量为对照的1.9倍;(2)处理果实的果皮中有矢车菊素阿拉伯糖苷(cyanidin-3-arabinoside,cy-ara)出现,相同条件下,对照中未能检测到;(3)Put处理对于转录调节因子MYB1的转录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摘袋后1天和3天时,Put处理分别达到对照的1.6倍和2.0倍;Put处理对于对于花青苷合成的结构基因的作用表现不一致:对于类黄酮3,5.糖苷转移酶(UDP-glycose:flavonoid-3-O-giycosyltrans-ferase,UFGT)基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isomerase,CHI)、花青素还原酶(anthocyanidinreductase,ANR)、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leucoanthocyanidindioxygenase,IX)OX)等基因在处理初期也表现为明显明显上升,特别是LDOX基因其转录水平在处理后第1天和第3天分别达到对照的10.2和3.8倍.在所研究的基因中,二氢类黄酮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是所研究基因中唯一1个经Put处理后其转录水平强烈受到抑制的基因,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摘袋后第3天最为明显,对照为Put处理果转录水平的2.3倍.
  • 摘要:鉴于果园覆草和地上、地下部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对树体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为此本试验以'寒富'苹果为试材,通过覆草和清耕两种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研究了'寒富'苹果在养分回流期问树体内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一年生枝叶片、木质部、韧皮部的营养物质含量均表现为覆草处理大于清耕处理,秋梢>早期封顶枝>春梢,说明覆草处理有效提高了各部位的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了树体的营养贮备水平,而秋梢在延缓叶片衰老,增加营养物质贮备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摘要:采用盆苗或试管苗热处理方法对昂林、清明、南方脆、红金嘎拉、帕顿、红之舞、斗南、华红、秋映、望山红、粉红女士、摩力斯等16个苹果优新品种进行脱毒处理,采用木本指示植物二重芽接法和RT-PCR技术检测ASGV、ASPV和ACLSV三种病毒,共获得11个苹果品种35株无病毒母本树,其中,盆苗热处理平均脱毒株率为46.1%,试管苗热处理平均脱毒株率为79.2%.
  • 摘要:近年来苹果斑点落叶病在我国苹果主产区普遍发生,成为影响苹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就目前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部分研究,简要介绍了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病害症状、病原菌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病害防治方法等.并对斑点落叶病病原菌致病机理的最新分子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 摘要:本研究选用了7种化学药剂,对感染苹果腐烂病和轮纹病的病组织材料进行了处理,7种药剂分别为45%施纳宁EC,25%苯菌灵EC,25%真高ME,苯醚甲环唑,1.5%金品菌立灭EW,50%多菌灵WP,12%松脂酸铜EC和70%甲基硫菌灵WP,以40%福美砷WP作为对照药剂,通过植物病组织块浸药后在PDA培养基上培养的方法,对以上药剂的渗透杀菌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5%施纳宁EC和25%真高ME对两种病菌抑制作用显著,与对照药剂福美砷处于同等水平.加入助剂倍药功后能普遍提高药剂的抑菌性能.
  • 摘要:1苹果质量问题苹果的质量由感官、生化和卫生等3方面属性构成,感官属性又分为外观(包括果实大小、形状、色泽、光泽、缺陷等)、质地(包括果肉硬度、脆度、沙性、绵性、汁性、纤维性等)和风味(包括口味、香气等);生化属性包括影响苹果营养功能的各种成分,如水、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卫生属性包括影响人体健康和食用安全性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元素和农药残留等.果肉质地和风味是构成苹果质晕的决定性
  • 摘要:本研究选用5个不同采收期果实,冷藏(0℃)结合货架(20±1℃),研究了采期对果实品质、耐贮性及虎皮病发病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期果实品质差异较大,果实采收越早,硬度和酸含量越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低,同酸比越小,种子颜色和淀粉染色指数较低,随着采收的延迟,果实硬度和和酸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升高,品质和风味较好,但果实水心病病果率逐渐增加.澳洲青苹20℃贮藏60d,采期Ⅰ、Ⅱ果实未出现乙烯峰,其余3个采期,采收越晚,乙烯高峰出现时间越早,采期Ⅴ采后第14d进入乙烯跃变期.在果实生长发育期142d(采期Ⅰ)~170d(采期Ⅴ)内,采收越晚,果实冷藏后虎皮病发病发病指数越低.果实采收越晚,品质、风味越好,虎皮病发病程度轻,但果实后熟时间早,贮藏后期果皮易发黄,耐贮性差,腐烂率明显增高.综合考虑果实品质和贮藏效果,辽西地区澳洲青苹冷藏果建议10月中下旬采收比较适宜,生长发育期165d左右.
  • 摘要:以金冠、岳帅、寒富、国光、望山红等18个苹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品种间果实组织结构差异,探讨了果实结构与耐贮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苹果耐贮性与果实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耐贮藏性好的品种果皮较厚,果点大、密度高,蜡质均匀、厚而致密;表皮细胞近正方形,细胞壁厚,细胞间裂痕小而少;果皮细胞层数较多,细胞狭长,排列紧凑;果肉内外层细胞大小较均匀,细胞间隙率低.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