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间杂交

种间杂交

种间杂交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89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6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22982249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棉花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 等;种间杂交的相关文献由2207位作者贡献,包括雷家军、谢国禄、陈劲枫等。

种间杂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6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982249 占比:100.00%

总计:22983083篇

种间杂交—发文趋势图

种间杂交

-研究学者

  • 雷家军
  • 谢国禄
  • 陈劲枫
  • 黄宏文
  • 刘忠松
  • 官春云
  • 张启翔
  • 柯才焕
  • 钟彩虹
  • 亐开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杜奎; 王丽华; 张茜; 谢玥; 李利军; 庄启国; 李峤虹; 李明章; 王永志
    • 摘要: 为筛选中华猕猴桃(A.chinensis Planch.var.chinensis)与软枣猕猴桃(A.argute(Sieb.&Zucc)Planch.ex Miq.)种间杂交亲本,对两类猕猴桃进行染色体倍性测定、物候期调查和果实感官品质、主要营养成分、耐藏性评价。结果表明:①软枣猕猴桃均为四倍体,中华猕猴桃既有四倍体又有二倍体。②两类猕猴桃的萌芽期、展叶期、花期接近,但软枣猕猴桃果实成熟期和休眠期较中华猕猴桃早。③两类猕猴桃果实感官评价指标呈现差异,中华猕猴桃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软枣猕猴桃。④受试材料中,HN-AA-03067的VC含量最高,‘魁绿’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最高,‘金实1号’耐藏性最好。
    • 李振芳; 彭婵; 黄国伟; 马林江; 柯尊发; 杨彦伶
    • 摘要: 以尾叶紫薇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屋久岛紫薇、福建紫薇、大花紫薇、紫薇品种Dynamite和12株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种间杂种子代植株均为二倍体;利用8条SSR标记判定Dynamite、大花紫薇、福建紫薇和26株紫薇×大花紫薇种间杂种子代植株的倍性均为二倍体,证实了流式细胞仪和SSR标记反映植物倍性的可行性。
    • 李昱
    • 摘要: 平欧杂交大果榛子是以平榛为母本,以欧洲榛为父本,种间杂交选育出的园艺栽培品种,也称平欧杂交(种)榛。辽东山区特别是桓仁浑江两岸地区由于其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性,特别适合平欧杂交大果榛子的生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就是桓仁县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该村自2003年栽植平欧大榛子至今已发展到4200亩,2021年榛果产量200万千克.
    • 摘要: 作物驯化和遗传改良,在人类从游牧狩猎到定居的生活方式过渡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高粱是谷类作物,具有多种用途,如食物、饲料、酿酒、制糖和生产生物燃料等。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应对气候环境的挑战,揭示高粱驯化和改良过程的基因组选择,探索种间杂交以及平行/趋同进化的遗传机制至关重要。
    • 郭娟; 魏莱; 杨燕萍; 石红霞; 车永和
    • 摘要: 为研究亲本差异明显的黑麦材料种间杂交F_(1)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以栽培、野生黑麦种间3个杂交组合的90个F_(1)代单株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对其11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麦种间杂交F_(1)代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1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7.00%~38.40%;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51.77%~24.48%,超亲优势率为-60.59%~19.23%。不同组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中分别有18、10对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其中穗宽与穗粒质量、穗粒数与穗粒质量间的影响较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796。研究结果可为麦类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 李艳民; 袁德义; 叶天文; 陈雅; 韩春霞; 肖诗鑫
    • 摘要: 【目的】油茶种间杂交是油茶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明晰亲子代染色体遗传变异规律,有助于指导杂交后代植株的筛选与回交组合的合理配置,并为后续杂交育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亲本及F代18个优良单株的扦插苗根尖为材料,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和核型分析软件对亲本及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核型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法分析亲本及杂交子代的染色体遗传与变异。【结果】1)父本‘华硕’与母本‘攸杂2’的核型类型均为2B型,以m型染色体占多数,sm型染色体占少数,母本‘攸杂2’的核型公式为2n=91=53m(4SAT)+38sm(2SAT),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1.26%~2.97%,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体比例为17.8%,染色体长度比为2.36,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2.36%;父本‘华硕’核型公式为2n=90=62m(2SAT)+28sm(4SAT),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1.50%~3.00%,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体比例为4.4%,染色体长度比为2.00,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38%。2)杂交子代的核型参数多数介于父本与母本之间,以m型和sm型染色体为主,少数有st型染色体,且在杂交子代中出现sm型染色体数目大于m型的情况(YH-14和YH-18);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幅度较大,总体为1.05%~3.32%,以M1和M2型染色体居多;核型不对称系数变异范围为61.01%~63.38%,核型类型为2A或2B型。3)核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核型似近系数为0.9660,距离系数为0.0340时,可分为两大类:其中绝大部分杂交子代均与母本‘攸杂2’聚为一类,仅有YH-11、YH-15与父本‘华硕’聚为一类。【结论】大部分杂交子代的核型参数介于父本与母本之间,少数杂交子代的核型出现较大变异。此外,杂交子代群体中绝大部分单株的染色体核型与母本‘攸杂2’更相近,仅少数核型与父本‘华硕’更相近。此结果可为油茶杂交育种工作、创制油茶新种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 杜玮; 李红波; 周振勇; 张金山; 崔繁荣; 叶志兵; 张杨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安格斯牛资源,加快高档肉牛的饲养,我们研究了安格斯牛与不同杂交组合肉牛增重及生长指标变化,利用皮埃蒙特、利木赞和西门塔尔牛的冻精杂交改良安格斯牛,筛选最佳杂交组合。通过试验结果得出:与纯种安格斯犊牛相比,利用皮埃蒙特、利木赞、西门塔尔与安格斯杂交产生的杂交F1代的公母犊牛的初生重,90日龄,120日龄,180日龄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180日龄母犊体重分别为皮杂214.96±14.16 kg,利杂204.30±18.38 kg,西杂211.38±24.09 kg均显著高于纯种安格斯母犊190.17±11.75 kg(P<0.05);180日龄公犊体重分别为皮杂242.79±20.93 kg,利杂234.85±28.89 kg,西杂223.50±23.35 kg均显著的高于纯种安格斯公犊的199.29±2.41 kg。利用皮埃蒙特和安格斯牛品种间杂交效果最好,可显著改善安格斯牛生产性能,这将为提高安格斯牛生产性能、生产优质牛肉提供依据。
    • 摘要: 国家大叶茶资源圃创建及优异种质创新利用获202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历时37年。一是创建了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保存的大叶茶资源种类、数量居世界第一,建成了世界茶树资源基因库基地,奠定了云南省茶树资源起源和多样性地位,为提升我国茶学研究水平做出突出贡献。二是建立了茶组种间杂交技术体系,创制新种质1537份,选育了一批茶树良种,推动了优异种质利用和云南省茶树品种更新换代,推动茶业科技进步作用特别明显。
    • 琚铭; 苗红梅; 黄盈盈; 马琴; 王慧丽; 王翠英; 段迎辉; 韩秀花; 张海洋
    • 摘要: 【目的】探索芝麻不同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分析其杂种的生物学特征,为芝麻野生种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S.indicum,2n=26)和S.latifolium(2n=32)、S.calycinum(2n=32)、S.angustifolium(2n=32)、S.radiatum(2n=64)等4个野生种为亲本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通过田间人工授粉配置不同种间组合;结合胚拯救方法获得种间杂种F。根据杂交结蒴率比较组合杂交亲和性;在盛花期和成熟期观察杂种植物学性状特征,利用Alexander染色法进行花粉粒育性鉴定。通过根尖细胞染色体涂片明确杂种染色体数目及特征。选用自主筛选的胡麻属特异多态性SSR引物,分析种间杂种分子标记差异。【结果】配置了5个芝麻种间的20个正、反交组合,共授粉2091朵花,获得杂交蒴果370个。发现以染色体数目多的种为母本更易获得远缘杂交蒴果。5个芝麻种之间杂交亲和性的变化范围为1.18%(S.radiatum×S.calycinum)—63.33%(S.calycinum×S.angustifolium)。共有9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种子,F植株的花粉败育率为35.21%—100.00%,其中,S.calycinum与S.angustifolium杂交组合F的可育株比例最高,为87.68%。杂种F在株高、株型等性状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栽培种与各野生种的正反交杂种F在叶型、花型和花色表现出双亲的局部特征。栽培种芝麻(n=13)与具有n=16染色体组型的3个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依次为S.angustifolium>S.calycinum>S.latifolium;野生种S.radiatum(n=32)与n=16染色体组的3个野生种的亲和性依次为S.calycinum>S.angustifolium>S.latifolium。在5个种中,野生种S.calycinum与S.angustifolium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获得的部分杂种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观察显示,杂种的染色体数目与理论值一致。利用3对多态性SSR引物对F植株的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真杂种比例为99.66%。杂种染色体核型和特异SSR标记结果显示出胡麻属不同种的遗传特征差异。【结论】胡麻属5个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差异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杂种优势明显;S.calycinum与S.angustifolium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可用于芝麻优异种质创制和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其他种间杂交存在着生殖隔离障碍,可采用胚拯救、分子标记利用等手段加强芝麻野生资源利用。
    • 田海娟; 邹婉霞; 郝静静; 欧阳勤森; 卓书斌; 马洪洋
    • 摘要: 为建立石豆兰杂交种无菌播种快速繁殖体系,以‘Bulbophyllum pingtungense’为父本、‘Bulbophyllum fascinator var.corazonae’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取其F1代成熟种子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无菌播种技术对石豆兰杂交种子萌发、增殖、生根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适于石豆兰杂交种子萌发的培养基为1/2MS+土豆汁100 g·L^(-1)+活性炭1 g·L^(-1);芽增殖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6-BA1.0 mg·L^(-1)+NAA0.5 mg·L^(-1)+活性炭1 g·L^(-1),平均出芽数可达9.2个;壮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0.5 mg·L^(-1)+IBA1.0 mg·L^(-1)+活性炭1 g·L^(-1)+土豆汁100 g·L^(-1),生根率可达100%,平均根数为3.88条,平均株高达4.18 cm。综上,初步建立的石豆兰杂交种快速繁殖体系,可为石豆兰杂交种的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