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花苜蓿

黄花苜蓿

黄花苜蓿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415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种子、内蒙古草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2013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等;黄花苜蓿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俊杰、张博、王玉祥等。

黄花苜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3.73%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3415 占比:95.82%

总计:3564篇

黄花苜蓿—发文趋势图

黄花苜蓿

-研究学者

  • 王俊杰
  • 张博
  • 王玉祥
  • 云锦凤
  • 石凤翎
  • 赵彦
  • 李陈建
  • 王照兰
  • 郭振飞
  • 伊风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聂宇东; 石凤翎; 韩国栋; 张雨桐; 乔雨; 闫伟; 崔思宇
    • 摘要: 为了探究围栏封育和施肥对呼伦贝尔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对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维特很地区3块样地的野生黄花苜蓿分别进行围封和施用有机肥,在其开花初期测定株高、生殖枝数、每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千粒重及单株种子产量等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后施肥可以显著的提高野生黄花苜蓿种子产量,较对照区增加2.62~2.67倍。株高过高会抑制黄花苜蓿种子产量,其最适宜的生殖枝高度为40~50 cm;影响野生黄花苜蓿主要构成因子是生殖枝数、每枝花序数和每荚粒数,其中每枝花序数在种子产量中是较稳定的构成因子,本试验条件下围封和施肥对其无显著影响。
    • 赵永泉; 苏德毕力格; 唐芳; 石凤翎; 韩国栋
    • 摘要: 豆科牧草种子发芽率(硬实率)和活力是评价其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成熟度的种子其硬实率和活力有较大差异。为探明黄花苜蓿种子成熟度与其种子活力的关系,测定了同一种子批中不同成熟度种子所占比例及其千粒重、硬实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分析不同成熟度种子的发芽率与活力,为黄花苜蓿种子的适期收获及清选加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种子批中完熟种子占60%左右,枯熟种子约占30%,未熟种子约占10%;种子千粒重1.193 g~1.321 g,硬实率达80%以上。经打磨后种子活力强弱顺序为:完熟种子>枯熟种子>未熟种子。因此,为收获到较高活力的黄花苜蓿种子,应在大多数种子达到完熟后收获为宜。
    • 李春玥; 马飞; 杨高文; 刘楠; 张英俊
    • 摘要: 退化草地土壤肥力和有益微生物的降低是补播植物建植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探究植物共生菌与施肥对补播豆科的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e)、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与不接种相比,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使黄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259.54%;不接种加施磷肥比不施肥下黄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465.93%,而双接种加施磷肥比不施肥下黄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仅显著提高46.58%;(2)与不接种相比,接种AMF使羊草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60.66%;不接种加施磷肥比不施肥时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34.49%;(3)不接种加施磷肥比不施肥下冷蒿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149.32%;接种AMF时,冷蒿地上生物量在氮磷同施处理下较其它施肥处理平均显著提高129.39%。因此,在退化草地中补播黄花苜蓿时,为减少肥料用量及节约成本,可通过接种AMF替代施用磷肥。
    • 周昕越; 刘叶飞; 邱锐; 韩慧杰; 刘亚玲; 赵彦
    • 摘要: 该研究在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cv.Hulunbuir)转录组测序基础上,通过RT-PCR方法克隆获得了MfMYB30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进行初步研究,为深入研究MfMYB30基因的功能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获得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fMYB30基因,其ORF序列长为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86.85 kD,理论等电点为5.11。MfMYB30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序列。(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花苜蓿MfMYB30蛋白与紫花苜蓿MsMYB4、拟南芥AtMYB30、木豆Cc-MYB30、蒺藜苜蓿MtMYB30和大豆GmMYB60聚为一个类群,亲缘关系较近。(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fMYB30在黄花苜蓿模拟刈割不同天数后的相对表达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刈割7 d后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4)通过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研究推测,MfMYB30基因可能在黄花苜蓿刈割或放牧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 李陈建; 孙玉兰; 王玉祥; 陈爱萍; 张博
    • 摘要: 对50份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种质资源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个农艺性状在不同种质资源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花萼长的广义遗传力最高,为73.36%,花序数、茎粗、小花数、小花柄长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低,在20%~45%,其他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相对较高,在50%~80%;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5.97%,第1主成分反映株型,第2主成分反映产量,第3主成分反映花序,第4主成分反映花型,第5主成分反映叶型;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为矮秆、茎节短、侧枝多、叶细小、花序数量多而长度较长,小花数量少而长度较短型,类群Ⅱ为高秆、茎节长、茎较粗、侧枝数中等、叶中等、花序数量中等而长度较短,小花数量较多而长度较长型,类群Ⅲ为中秆、中等茎节、茎细、侧枝少、叶较大、花序数量较少而长度中等,小花数量较多而长度中等型。
    • 李倩; 若扎·扎尔汗; 李陈建; 张博; 王玉祥
    • 摘要: 以36份新疆野生黄花苜蓿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新疆黄花苜蓿资源评价和核心种质库构建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9对SSR分子标记引物PCR共扩增出93条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变异范围为3~19条,平均10.33条/对,多态条带总数为86个,多态条带百分比为92.47%,平均多态性条带数为9.55,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55%,表明居群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OPGENE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11处可将36份野生黄花苜蓿材料划分为2个混合群体和4个特定类群,表明材料具有显著异质性.
    • 周昕越; 韩慧杰; 刘叶飞; 邱锐; 赵彦
    • 摘要: 在论述黄花苜蓿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黄花苜蓿在再生性、耐牧性、抗寒性、抗旱性和耐盐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黄花苜蓿的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 周昕越; 韩慧杰; 刘叶飞; 邱锐; 赵彦
    • 摘要: 在论述黄花苜蓿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黄花苜蓿在再生性、耐牧性、抗寒性、抗旱性和耐盐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黄花苜蓿的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 孙伟; 戎郁萍; 刘玉玲; 王德平; 赵敏; 杨合龙; 宋倩; 肖红; 王开丽; 曹婧
    • 摘要: 呼伦贝尔草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该地区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探究牧草补播时间及补播比例对呼伦贝尔退化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退化草地修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幼苗数、高度、生物量等群落指标,并综合评价补播效果,结果表明:夏播羊草和黄花苜蓿幼苗数量显著高于春播和秋播(P<0.05),夏播和秋播植物群落总生物量呈增加趋势,春播则呈减少趋势;补播措施提高了退化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豆科和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呈增加趋势,其他科植物呈下降趋势.呼伦贝尔地区夏季补播羊草和黄花苜蓿以1∶3补播效果较好,而春播由于恢复时间短,需进一步观察.
    • 刘德鹏; 张淑艳; 张振涛; 王亚娟; 杨若琪; 周佳铭
    • 摘要: 在科尔沁沙地将沙生冰草、扁穗冰草、蒙古冰草分别与黄花苜蓿间行混播,设1:0、3:1、5:1和7:1共4个混播比例建植混播草地,研究混播比例对混播当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比例和草种组合对播种当年冰草-黄花苜蓿各草种产量和草地群体总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混播比例5:1的沙生冰草与黄花苜蓿混播组合总产量最高,为144.33 g/m2,显著高于各处理组合群体总产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