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结构
解剖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227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外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6篇、会议论文263篇、专利文献249篇;相关期刊729种,包括植物科学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等;
相关会议197种,包括2016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男科学术大会等;解剖结构的相关文献由604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友民、杨朝东、陆静梅等。
解剖结构
-研究学者
- 张友民
- 杨朝东
- 陆静梅
- 廖海民
- 张霞
- 王桂芹
- 周存宇
- 王艳
- 白重炎
- 韦梅琴
- 卢曦
- 吴钿
- 沈宁东
- 郑兴峰
- 于龙凤
- 刘雄盛
- 唐为萍
- 安福全
- 徐小林
- 李凤英
- 李富恒
- 李祖任
- 王庆亚
- 等
- 马瑞君
- 何伟
- 李强
- 梁文斌
- 王晓娥
- 章英才
- 肖玉菲
- 蒋燚
- 郑和平
- 陈健辉
- 陈模舜
- 刘颖
- 初庆刚
- 卫星
- 吉志超
- 孟振农
- 崔丽
- 张海军
- 徐爽
- 徐达传
- 方炎明
- 晏升禄
- 李娟
- 李建斌
- 李志军
- 李春燕
-
-
-
-
-
-
-
-
-
-
-
唐银科;
楚菲菲;
裴蛟淼;
马显杰
-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 2020年
-
摘要:
耳郭作为面侧部的立体结构,在听觉功能及面部美观中起到很大作用,也在其他手术治疗中成为重要的取材供区.在鼻部区域精细化手术中,自体耳郭软骨因具有取材方便,厚度、弧度及韧度较佳,与鼻尖部软骨结构相似,且手术切口较隐蔽,并发症较少等优势,成为鼻尖整形及修复的较理想材料.
-
-
ZHENG Jing-nan;
郑静楠;
DONG Wen-yuan;
董文渊;
LIU Pei;
刘培;
YIN Ze-nan;
尹泽南;
WU Yi-yuan;
吴义远
- 《第十三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年生慈竹的叶片进行比较解剖研究.研究表明,表皮细胞长度6.8~18.9μm,宽度:3.36~15.99μm;泡状细胞一般为1~5个,长度为16.68~59.99μm,宽度为8.58~47.49μm;叶肉细胞长度8.60~26.65μm,宽度3.22~8.46μm;气腔长度25.43~91.88μm,宽度8.03~23.08μm;薄壁细胞长度5.08~18.39μm,宽度3.50~13.33μm,厚壁细胞长度3.56~11.42μm,宽度2.45~8.24μm.不同年生慈竹叶片之间解剖结构并没有太大区别,慈竹叶片在解剖结构上存在变异,各指标变异系数范围为17.58%~30.02%,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构建了慈竹叶片各类细胞长宽之间的回归方程,可用各类细胞的宽度对各类细胞的长度进行预测.发现不同秆龄的不同细胞长度与宽度存在显著差异.
-
-
穆靓;
刘莉;
韦爱华;
南淑良;
郝睿;
管湘平;
李玢;
胡盈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妊娠晚期便秘孕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重塑及功能改变.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医院妇产科定期行产前检查的单胎妊娠、晚孕足月的初产孕妇140例(妊娠晚期组),其中有便秘症状者48例(便秘孕妇),无便秘症状者92例(非便秘孕妇);同期选取无便秘的未育健康妇女100例(对照组).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并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大小及耻骨直肠肌厚度。 结果:妊娠晚期组孕妇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妊娠晚期组孕妇的肛提肌裂孔周长、面积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组中便秘孕妇肛提肌裂孔周长、面积均明显大于非便秘孕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除便秘孕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薄于非便秘孕妇(P<0.05)外,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妊娠晚期孕妇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三维超声能有效观察妊娠晚期女性尤其便秘孕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
-
-
ZHANG Ying-jie;
张英杰;
LIU Xue-qing;
刘学庆;
ZHANG Jing-wei;
张京伟;
GUO Wen-jiao;
郭文姣;
LIU Shu-he;
刘述河;
CHU Mei-jing;
初美静;
SUN Ji-xia;
孙纪霞
- 《2017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以8种兜兰(Paphiopedilum)的叶片为试材,研究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兜兰叶片厚509.6~1142.6μm,具有巨大的上表皮细胞(平均厚度295.32μm),最厚处占叶片总厚度的近50%.兜兰较厚的上表皮和角质层,气孔下生型,以及发达的龙骨状主叶脉,能保证其在水肥易流失的土壤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兜兰表皮厚度较大,叶肉细胞厚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导致兜兰虽为C3植物但是营养生长速度慢的原因.应用隶属函数值法对8种兜兰的抗旱性排序为:带叶兜兰>绿魔帝>杏黄兜兰>红肉饼>绿肉饼>红魔帝>硬叶兜兰>白旗兜兰,野生种的抗旱性与其生态分布范围相关,抗旱性越强,生态分布范围越广.调控相对高的空气湿度,并选择树皮等适合兜兰生长的基质,将有效解决兜兰设施栽培周期长的问题.
-
-
曾富坤;
李铁浪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前斜角肌综合征来源于西医,中医的教科书中对于斜角肌综合征的认识多来源于西医的病理、生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往往随着颈椎病出现于各医院针灸推拿医生的病患中.随着临床医师对于此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治疗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本文将系统总结和论述近15年来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进行对比并思考传统推拿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推拿对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治疗优势明显,前斜角肌综合征这类软组织劳损性疾患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应用影像学来研究软组织疾患,观察肌肉之间的空间关系,判断肌纤维增生的程度等,能为我们临床确诊提供直观的诊断依据,而传统推拿医师多受限于缺乏现代解剖与影像阅片知识,往往不分原因、不分位置,不对症而施治导致病情恶化或反复。总结上述各种各具特色的治疗方式,引发笔者如下思考:①推拿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有必要建立在其解剖形态学依据上;②在明确该疾病的中医症型的基础上,施以相应的手法,有利于发挥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③随着现代手法治疗方式的增多,传统推拿的发展应该在继续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结合现代解剖、影像学等新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
-
-
曾富坤;
李铁浪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前斜角肌综合征来源于西医,中医的教科书中对于斜角肌综合征的认识多来源于西医的病理、生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往往随着颈椎病出现于各医院针灸推拿医生的病患中.随着临床医师对于此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治疗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本文将系统总结和论述近15年来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进行对比并思考传统推拿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推拿对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治疗优势明显,前斜角肌综合征这类软组织劳损性疾患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应用影像学来研究软组织疾患,观察肌肉之间的空间关系,判断肌纤维增生的程度等,能为我们临床确诊提供直观的诊断依据,而传统推拿医师多受限于缺乏现代解剖与影像阅片知识,往往不分原因、不分位置,不对症而施治导致病情恶化或反复。总结上述各种各具特色的治疗方式,引发笔者如下思考:①推拿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有必要建立在其解剖形态学依据上;②在明确该疾病的中医症型的基础上,施以相应的手法,有利于发挥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③随着现代手法治疗方式的增多,传统推拿的发展应该在继续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结合现代解剖、影像学等新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
-
-
曾富坤;
李铁浪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前斜角肌综合征来源于西医,中医的教科书中对于斜角肌综合征的认识多来源于西医的病理、生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往往随着颈椎病出现于各医院针灸推拿医生的病患中.随着临床医师对于此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治疗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本文将系统总结和论述近15年来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进行对比并思考传统推拿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推拿对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治疗优势明显,前斜角肌综合征这类软组织劳损性疾患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应用影像学来研究软组织疾患,观察肌肉之间的空间关系,判断肌纤维增生的程度等,能为我们临床确诊提供直观的诊断依据,而传统推拿医师多受限于缺乏现代解剖与影像阅片知识,往往不分原因、不分位置,不对症而施治导致病情恶化或反复。总结上述各种各具特色的治疗方式,引发笔者如下思考:①推拿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有必要建立在其解剖形态学依据上;②在明确该疾病的中医症型的基础上,施以相应的手法,有利于发挥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③随着现代手法治疗方式的增多,传统推拿的发展应该在继续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结合现代解剖、影像学等新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
-
-
曾富坤;
李铁浪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前斜角肌综合征来源于西医,中医的教科书中对于斜角肌综合征的认识多来源于西医的病理、生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往往随着颈椎病出现于各医院针灸推拿医生的病患中.随着临床医师对于此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治疗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本文将系统总结和论述近15年来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进行对比并思考传统推拿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推拿对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治疗优势明显,前斜角肌综合征这类软组织劳损性疾患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应用影像学来研究软组织疾患,观察肌肉之间的空间关系,判断肌纤维增生的程度等,能为我们临床确诊提供直观的诊断依据,而传统推拿医师多受限于缺乏现代解剖与影像阅片知识,往往不分原因、不分位置,不对症而施治导致病情恶化或反复。总结上述各种各具特色的治疗方式,引发笔者如下思考:①推拿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有必要建立在其解剖形态学依据上;②在明确该疾病的中医症型的基础上,施以相应的手法,有利于发挥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③随着现代手法治疗方式的增多,传统推拿的发展应该在继续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结合现代解剖、影像学等新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
-
-
张海燕;
李崎;
朱涛;
刘飞
- 《第十一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射到胸段椎间孔外口,阻滞该区域内的脊神经根的一种区域神经阻滞技术.1905年Hugo Sellheim首次描述,并将此技术用于腹部镇痛,后经多次发展与补充,其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超声引导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操作难度,提高了阻滞成功率.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该技术在国内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提供关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历史发展、应用解剖基础、神经阻滞技术、相关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的文献综述,以期促进其推广应用.
-
-
张海燕;
李崎;
朱涛;
刘飞
- 《第十一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射到胸段椎间孔外口,阻滞该区域内的脊神经根的一种区域神经阻滞技术.1905年Hugo Sellheim首次描述,并将此技术用于腹部镇痛,后经多次发展与补充,其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超声引导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操作难度,提高了阻滞成功率.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该技术在国内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提供关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历史发展、应用解剖基础、神经阻滞技术、相关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的文献综述,以期促进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