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
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

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4-11-29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会议文集: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确定在鱼类规格大小不同情况下制各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赤点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分别取赤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胆幼鱼的头肾组织、鳍条以不同的处理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均能获得形态较好且图像清晰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处理方法其分裂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头肾组织细胞分裂指数比直接选取的幼鱼鳍条要高;热滴片和冷滴片所得到的染色体质量也不同,热滴片效果优于冷滴片.赤点石斑鱼染色体的核型为2n=48,10st+ 38t,NF=58;珍珠龙胆染色体的核型为2n=48,4st+ 44t,NF=52.本文对赤点石斑鱼的研究结果和前人报道略有不同,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本文研究结果为在不同研究目的下选取适宜的鱼类染色体制备方法提供了参考资料;两种鱼的2n数相同,它们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结合已有报道,显示石斑鱼类染色体形态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对这2种石斑鱼的核型比较分析时,将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核型进行比较,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和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 摘要:本研究对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云纹石斑鱼幼鱼的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的菌群结构进行了鉴定,并对产消化酶的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测试了各菌株消化酶的活力.研究发现:云纹石斑鱼幼鱼消化道内可培养的主要菌群为假单胞菌属、微小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寡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其中产消化酶的菌株占可培养菌的55.6%.在产酶菌中,同一株菌产3种酶的有5株;产2种酶的有9株;中肠和后肠的菌种数最为丰富,胃次之,幽门盲囊和前肠菌群种类较少;产脂肪酶的菌株都集中在中肠;产消化酶的菌株主要以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且产酶量丰富;产纤维素酶的菌仅一株,且酶活力较低.分析得知,消化道的菌群结构直接影响了外源性消化酶的种类与活性.本研究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产酶有益菌的挑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为了探索名贵鱼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长特征,从海南省琼海引进了珍珠龙胆石斑鱼、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和老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的苗种(全长11.59cm~14.41cm,体重26.00g~48.75g),经循环水系统12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东星斑和老虎斑3种名贵鱼类,全长分别达到38.51±2.50 cm、35.42±2.62cm和31.09±1.76cm;体重分别达到1358.77±255.38g、660.58±146.76g和635.62±111.71g;成活率分别达到78.91%、88.80%和95.03%;饵料系数分别为;0.69、0.84和0.96,均显示出适合循环水养殖的巨大优势,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饵料系数低等特征,是循环水养殖的优良种类,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 摘要:鱼类肠道益生菌不仅能够合成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促生长因子等,参与新陈代谢,加强营养物质代谢,促进水产动物生长,而且还能刺激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发育,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研究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发育及抗病力的影响,本研究从斜带石斑鱼孵化后第5天开始,分别采用芽孢杆菌(1010CFU)和乳酸菌(1010CFU)对斜带石斑鱼生物饵料(轮虫、卤虫及桡足类)进行强化,连续投喂30天.结果显示,乳酸菌组(1.8±0.2cm)石斑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芽孢杆菌组(1.4土0.1 cm)以及对照组(1.3±0.1cm);投喂后15天-20天,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发生轻微的神经坏死病毒病,发病率为0.8%左右,无显著性差异;投喂后25天,三组均有发生白点虫病,发病率1%左右,无显著性差异.
  • 摘要:神经壤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舆虹彩病毒(Iridovirus)为现阶段石斑鱼餋殖影辔重大的病毒性疾病,其中神经壤死病毒封石斑鱼有高达80%-100%的死亡率,造成台湾的石斑焦餋殖产业造成莫大的经济损先本研究开发一套利用奈米级磁珠舆神经壤死病毒以及虹彩病毒抗原结合,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磁溅量新具技衍;并研发出快速、十五分钟即操作完成且萃取率高逵80%的病毒萃取缓衙液用以萃取石斑焦组织RNA.
  • 摘要:Grouper has been highly valued throughout the coastal farmers in recent years, as new varieties of high-quality marine finfish for aquaculture, with potentially huge economic value,along with promoting aquaculture in coastal areas in South China.The upper-tide pool was important farming mode for fish and shrimp in south China.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papers about grouper seed rearing , and culture in the upper-tide pond , were published, which leading ponds production of grouper on large-scale, at the same time upper-tide pond 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grouper production.In order to improve artificial propagation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of grouper, this patent provided a kind of sewage structure with efficient sewage capacity to raise groupers in the upper-tide pool, which could contribute to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ouper farming.
  • 摘要:以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母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并对子一代在仔稚幼鱼培育过程中的生长发育及形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杂交鱼卵在水温25-27℃、盐度29-31、DO≥5mg/L的条件下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的有无、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鳞片及体色的变化分为仔、稚、幼鱼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1.959±0.152mm,初孵至孵化后2d为前期仔鱼,3d卵黄囊消失进入后期仔鱼,此时仔鱼平均全长为2.765±0.108mm.4d仔鱼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超小型轮虫.5d过度到投喂S型褶皱臂尾轮虫,14d开始混合投喂经小球藻强化过的L型褶皱臂尾轮虫,19d的仔鱼交叉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1d进入稚鱼期,平均全长18.130±1.565mm,46d进入幼鱼期,平均全长39.850±2.565mm.稚幼鱼期间的饵料逐渐过度到投喂卤虫成体及配合饲料.形态变化:3d卵黄囊消失;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经历了先伸长后收缩最后缓慢增长的过程;45d镜检可见有鳞片生成,50d全身被鳞;45d前鱼体呈透明状,45d体色形成,为淡褐色;幼鱼鱼体背部有6条黑色斑带,体表布满细小、棕色斑点.杂种优势,进入后期仔鱼生长速度超过云纹石斑鱼,且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2)与云纹石斑鱼相比提前进入幼鱼期,提高了育苗成功率,降低了育苗成本.
  • 摘要:石斑鱼(Epinephelus)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水海域,为暖水性礁栖鱼类.本属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目前由于人工育苗中存在石斑鱼雄性亲鱼高龄化、雌雄生殖不同步和雄鱼缺乏等问题,探明石斑鱼性逆转的机理,以人工方法加速雌鱼性转变,是石斑鱼大规模人工繁殖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重点总结近年来在石斑鱼性逆转内分泌和分子调控机制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旨在为解决石斑鱼大批量苗种人工繁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无论天然雄鱼还是人工变性雄鱼,石斑鱼雄鱼精巢均较小,性腺指数低,精液量亦少。人工繁殖实践中常常碰上无法挤出精液的情况,因此,今后解决雄鱼来源问题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增加精液生产量及精子冷冻保存,为大规模的产业化育苗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基因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规模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将SSH技术与基因芯片技术结合起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是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 摘要:用密闭式呼吸实验法探讨了不同水温下(20℃、25℃、30℃),鲈形目鮨科中的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珍珠龙胆石斑鱼5种鱼类(体重范围为51.4g~84.59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5种鱼类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同水温下的耗氧率,豹纹鳃棘鲈为最高(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15 mg/g.h、0.21 mg/g.h和0.31 mg/g.h),珍珠龙胆石斑鱼为最低(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08 mg/g.h、0.15 mg/g.h和0.16 mg/g.h).同水温下窒息点,驼背鲈为最高(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1.00 mg/L、1.12 mg/L和1.21 mg/L),珍珠龙胆石斑鱼为最低(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19 mg/L、0.24 mg/L和0.25 mg/L).以期为它们的苗种运输、饲养、越冬等合理放养密度的控制、养殖(尤其是循环工厂化养殖)管理中氧气的适量供给,以及生产成本的节约和养殖安全的确保等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为了探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趋光行为,在直径1.5m×高0.8m的圆形蓝色玻璃水槽内,通过光梯度法,对体长约17.5cm,体重约205.2g的棕点石斑鱼在可见光(400-900nm)范围内的红、黄、绿、蓝、白及黑暗6种光波长及在不同光梯度、光照时间下的趋光行为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究了棕点石斑鱼的喜光行为,为棕点石斑鱼养殖环境的科学设置提供理论基础.单因素结果表明,500-700nm(红色)、445-465nm(绿色)、460-468nm(黄色)三种光波长中棕点石斑鱼的趋光行为较为明显,以500-700nm(红色)最明显,趋光率达到32.34%;在10001x、15001x、20001x的光照强度下棕点石斑鱼的趋光行为较为明显,其中20001x时候最大,趋光率达到61.7%;在lh、7h、9h三种光照时间下棕点石斑鱼的趋光行为较为明显,其中9h时候最大,趋光率达到59.7%;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棕点石斑鱼在实验条件下的五种单色光下,光波长对棕点石斑鱼趋光性的影响极显著,而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棕点石斑鱼趋光性的影响不显著,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棕点石斑鱼趋光行为最明显的光照条件是光波长为500-700nm(红色)、光照强度为20001x、光照时间为9h.影响棕点石斑鱼趋光性的主要光照因子是光的波长,其次是光照强度,最后是光照时间.
  • 摘要:2014年5月诏安某育苗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发病.选取患病鱼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经过初步鉴定结果为感染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病鱼制成病毒的粗提液,低温保存.通过RT-PCR检测,粗提液为NNV阳性,可用于后续感染试验.2014年7月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孵育出一批健康的斜带石斑鱼幼苗,随机取20尾幼苗,提取其眼球部位的基因进行RT-PCR检测,均为NNV阴性.挑选全长(3.0±0.5)cm健康的斜带石斑鱼苗种,进行初步的人工感染实验,并选取合适的感染浓度.本研究初步确定NNV人工肌注感染石斑鱼苗种的用量,测定了该NNV基因工程疫苗的保护效果,认为在石斑鱼幼苗培育过程中使用该种疫苗能够很好地降低幼鱼感染NNV的风险。
  • 摘要: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色泽和斑纹美丽,便于活体运输,种类丰富并有一定的自然资源量等特点,决定了石斑鱼在我国南方海水鱼类养殖中的重要地位.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之前,是苗种限制了养殖的发展。目前,支撑石斑鱼的苗种产业的主要是亲鱼的网箱培育、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通过人工繁殖批量生产的石斑鱼苗种先后有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通过人工杂交生产的杂种石斑鱼有很多,随着饲料营养研究深入,人工配合饲料用于石斑鱼养殖已经完全可能,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功,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可能。应当继续大力倡导推广使用配合饲料。石斑鱼病害防控是关系到养殖成败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病害有:石斑鱼的病害主要包括寄生虫病、细菌病和病毒病。针对主要病害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其次,是规范养殖管理,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 摘要:石斑鱼通常是指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鱼类,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包含15属159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海域.目前,我国己记录的石斑鱼属种类有45种,其中以南海海域分布最多,约有35种.由于石斑鱼生长快,市场价格高而稳定,因而倍受养殖者的欢迎,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名贵鱼类.同时,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深受消费者喜爱.石斑鱼类为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的鱼类,生活史中存在性转换现象,其人工繁殖一度非常困难.随着对石斑鱼生殖生理特点和调控机理的了解,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展了石斑鱼杂交育种试验,获得多个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我国的石斑鱼养殖业依然存在应用基础研究薄弱、苗种生产不稳定、缺乏人工培育的良种、种质退化等问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石斑鱼种苗的人工高效繁育体系,开发更多更好的石斑鱼养殖新品种,大力开展现有养殖品种的改良研究,基于石斑鱼基因组的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石斑鱼养殖新品种。
  • 摘要:石斑鱼在早期苗种培育中极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超出鱼体自身耐受范围的胁迫因素会造成其生长缓慢、畸形率升高、疾病增多,严重的甚至死亡等危害.本文综述了温度、盐度、pH、光照等与石斑鱼早期发育密切相关的几种环境因素在石斑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对其胚胎及幼苗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以期通过控制环境因子来改善石斑鱼的苗种繁育和养殖环境从而提高其育苗和养殖成功率,可以针对某一种类石斑鱼进行胁迫研究,开展多因素联合实验,为判定多种胁迫因子共同作用对鱼类生长环境的共同影响,为多因子综合作用对当前生态变动提供理论依据:生命早期发育阶段对环境胁迫最为敏感,不同因子作用的胁迫对胚胎发育以及幼鱼的生长的不同阶段内,不仅胁迫作用表征不同,而且敏感度也会有所改变。可以利用发育初期较高的敏感度,通过观察受精卵经胁迫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以及幼鱼在胁迫下的行为反应、形态变化来分析胁迫的作用方式、作用时间、危害性和致畸性等,用以分析不同胁迫的刺激效应。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