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物酶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453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7篇、会议论文134篇、专利文献268659篇;相关期刊1159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种子、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119种,包括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第5次委员会议——低碳生活与健康损害论坛、中南五省区蚕桑育种协作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过氧化物酶的相关文献由1163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伟、邓豪华、李淑妮等。

过氧化物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7 占比:1.27%

会议论文>

论文:13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68659 占比:98.68%

总计:272260篇

过氧化物酶—发文趋势图

过氧化物酶

-研究学者

  • 陈伟
  • 邓豪华
  • 李淑妮
  • 翟全国
  • 胡满成
  • 蒋育澄
  • 王林嵩
  • 魏景艳
  • 宋健
  • 王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汪源; 吴超; 刘光立
    • 摘要: 为探究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Maxim.)Korsh.]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和温度对其淀粉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本文以甘青铁线莲种子为材料,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萌发情况、淀粉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甘青铁线莲种子对低温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最适的萌发温度区间为20~25°C,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推迟萌发时间且降低种子的发芽势。低温对淀粉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不大,达到峰值只是时间的差异。高温下淀粉酶活性持续上升,过氧化物酶活性虽然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活性值明显偏低,抑制物质积累导致发芽率不高。培养温度为25°C时,甘青铁线莲种子萌发率最高,为76.6%。
    • 吴新怡; 孟梓怡; 朱吟非; 罗子阳; 王超; 段翰英
    • 摘要: 该研究以非浓缩还原(not from concentrate,NFC)杨梅果汁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超高静压(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处理(300~600 MPa/0~30 min)对NFC杨梅汁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影响。对比传统高温灭酶,拟合建立HHP压力与酶活性的一级动力学回归方程,分析得到相关参数(压力脉冲效应PE、压力脉冲数值ND、等效破坏值Dp及酶的失活速率K)。结果表明,较高压力(400~600 MPa)对PPO与POD均起到钝化效果,其中600 MPa/10min能钝化90%的PPO活性,600 MPa/20 min钝化80%的POD活性。600 MPa/30 min条件下,重复加压不能明显加强钝化效果。将PPO和PPO活性与压力进行一级动力学拟合,得到相应线性回归方程(R^(2)>0.8)。随着压力从300MPa升高到600MPa,PPO的K值从3.03×10^(-2)升高到12.12×10^(-2),POD的K值从1.23×10^(-3)上升到7.67×10^(-3)。600 MPa条件下,PPO和POD的ND分别为1.04和1.59,Dp值都为19。同时,压力和保压时间及其相互作用对PPO和POD活性的影响均有极高的显著性(p<0.001)。因此,HHP对杨梅果汁中关键的氧化酶能起到较好的钝化作用,能够为NFC杨梅汁加工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许娇霞; 赵勇超; 王兆琛; 白雪; 张楠; 岱红艳; 张家新
    •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绵羊附睾不同部位附睾液和附睾精子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模式,采集6只10~12月龄、健康小尾寒羊的睾丸,利用ABTS法、WST-8法、NADPH法和酶标仪检测附睾不同部位附睾腔液和附睾精子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从附睾头到附睾尾,附睾液中的T-AOC呈上升趋势,其中附睾尾液体中T-AOC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附睾尾的液体中SOD、GSH-Px和POD活性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但CAT活性变化不显著。对于附睾不同部位的精子,从附睾头到附睾尾,T-AOC呈上升趋势,其中附睾尾精子中T-AOC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附睾尾精子中GSH-Px和POD活性显著高于附睾头,但附睾尾精子中SOD显著低于附睾头,在附睾精子中未检测到CAT活性。总之,绵羊附睾液和精子的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区域特异性变化,不论附睾液还是附睾精子,在附睾尾部的总抗氧化力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说明随着精子不断成熟和附睾环境的变化,储存在附睾尾的精子需具备更高的抗氧化能力。
    • 侯冰茹; 刘鹏辉; 张洋; 胡耀华
    • 摘要: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害的早期检测和防治问题,利用光谱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行预测,并基于POD酶活性实现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患病程度预测。采集和测定处于不同温湿度及接菌时间的马铃薯叶片样本的光谱反射率和POD酶活性,选用中心化(MC)预处理方法以消除原始光谱数据的误差。为降低模型复杂程度,利用随机青蛙算法(RF)、连续投影算法(SPA)、竞争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对波长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利用CARS算法提取的72个特征波长数据建立的POD酶活性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预测模型效果最好,其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2)_(p)为0.9581、均方根误差RMSE_(p)为25.6986 U·(g·min)^(-1)。最后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 N)拟合了POD酶活性和温湿度、接菌时间的关系,建立了POD酶活性的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基于POD酶活性的马铃薯晚疫病患病程度预测。结果证明利用光谱技术快速测定POD酶活性以实现马铃薯晚疫病患病程度预测是可行的。
    • 周海芳; 何宇铠; 胡浩; 刘兴泉
    • 摘要: 以籼稻、粳稻和籼粳稻3种类型共9个品种的稻谷为研究对象,在40°C、相对湿度(RH)85%条件下连续储藏56 d,每14 d检测其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甬稻022、黄华占和苏御糯3个品种的耐储性更好,可为稻谷的优质储藏及耐储稻谷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 董倩; 李娴
    • 摘要: 为了探索土人参对铅胁迫的生理响应特性和耐受性,测定并分析土人参经不同胁迫时间和不同胁迫浓度处理后,其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用1.5 mmol/L铅连续胁迫0~10 d,叶绿素总含量先降后升,变化不显著;但POD酶活反应敏锐,于胁迫6 d后显著上升,10 d后达最大值,为胁迫前的3倍;MDA含量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10 d后较胁迫前升高了65.0%,变化差异显著.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升高,叶绿素总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当胁迫浓度高达4.6 mmol/L时,叶绿素总量才显著降低;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胁迫浓度达2.3 mmol/L时,酶活显著上升到峰值,约为对照的2倍,而后缓慢下降,但变化不显著;MDA含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胁迫浓度为3.1 mmol/L时达最大值,约是对照的2倍,差异显著.可见,土人参对铅胁迫响应快速,对较高浓度的铅胁迫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 陈春花; 张松; 陈苗; 胡汉桥; 薛迎斌
    • 摘要: [目的]克隆富贵竹全长POD基因,检测富贵竹感染斯氏泛菌(Pantoea stewartii)后该基因的表达。[方法]用PCR克隆富贵竹(Dracaena sanderiana)POD部分基因,用hiTAIL-PCR扩增该基因左右两侧序列。通过RT-PCR和qPCR确定POD基因在病原物侵染时的表达。[结果]获得一个长度为3419 bp的序列,登录号为MZ450796。经基因结构预测,该序列包含1个转录起始位点、加尾信号和4个外显子。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芦笋POD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接种P.stewartii后,POD基因的表达上调,3 d达最大值。[结论]克隆了富贵竹全长POD基因,确定了POD基因在富贵竹叶片中表达和结构预测的正确性;POD基因被P.stewartii诱导上调表达。
    • 黄梦蝶; 彭琼; 习雯; 段艳
    • 摘要: 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可明显的降低高血糖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经典利用两种天然酶比色两步检测法,操作过程复杂和繁琐,而且天然酶存在稳定性差、易变性、成本高等不足。本文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板,合成具有良好串联纳米酶(类葡萄糖氧化酶和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MnO_(2)纳米片。同时构建基于MnO_(2)纳米酶串联催化比色传感平台用于一步法检测葡萄糖的新技术。发展一种低成本、简单快速、准确稳定对葡萄糖的检测的新技术。
    • 王瑞苓; 吴春华; 刘祥义; 刘建祥; 郑志锋
    • 摘要: 本研究将一种营养型增脂剂施用于云南松,检测其增脂效果及其对松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5~10月份施加增脂剂后,云南松增脂率最高可达41.08%,平均增脂率34.76%。云南松松针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均有所增加,最高分别可增加11.02%、10.26%、13.03%和40.96%;松针细胞三大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有所增加,从而增加了云南松的抗逆性;松针中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少,增加了细胞内膜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云南松抵御逆境的能力。
    • 方蕾; 马永强
    • 摘要: 过氧化物酶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其利用过氧化氢来催化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氧化,在诸多领域得以应用。但由于过氧化物酶属于生物有机材料,存在纯化困难、稳定性差等缺点,也限制了其应用环境。纳米酶作为一种高效、简单、稳定、高性能的天然酶替代物在各种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克服了天然酶在工业等方面的实际局限性,其中纳米二氧化铈(CeO_(2)NPs)由于具有过氧化物酶特性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纳米二氧化铈模拟过氧化物酶在食品分析、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医学、光学传感、仿生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显示出它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巨大潜力,希望能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