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抑菌性

抑菌性

抑菌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30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446599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安徽农业科学、化工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全国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2009上海市食品学会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等;抑菌性的相关文献由2726位作者贡献,包括余作龙、孙涛、谢晶等。

抑菌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2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6599 占比:99.85%

总计:447281篇

抑菌性—发文趋势图

抑菌性

-研究学者

  • 余作龙
  • 孙涛
  • 谢晶
  • 高从堦
  • 杨晓玲
  • 刘阳
  • 张兰威
  • 李娜
  • 杨万丽
  • 高学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亚楠; 高腾; 任贵云
    • 摘要: 背景:随着骨组织再生工程研究的发展,人工生物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改性生物材料使其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性能,以满足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一直是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目的:综述近几年掺锌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研究进展.方法:以"锌、羟基磷灰石、掺锌羟基磷灰石、体内、体外、抑菌性、骨缺损、Zinc、hydroxyapatite、Zn-HA、in vivo、in vitro、antibacterial activity、bone defect"为中、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及FMRS外文医学信息检索平台2000-2020年收录的有关掺锌羟基磷灰石的相关文献.结果 与结论:锌掺入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有很多,应用较多的是化学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锌掺入后并不会改变羟基磷灰石的晶体结构,但随锌浓度的增加晶体的晶核大小和结晶度逐渐减小.少量锌掺杂可以显著提升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抑菌活性,而较多锌掺入会引起毒性反应.因此研究应用中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制备出符合临床骨缺损修复需求的掺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 唐亚楠; 高腾; 任贵云
    • 摘要: 背景:随着骨组织再生工程研究的发展,人工生物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改性生物材料使其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性能,以满足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一直是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目的:综述近几年掺锌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研究进展。方法:以"锌、羟基磷灰石、掺锌羟基磷灰石、体内、体外、抑菌性、骨缺损、Zinc、hydroxyapatite、Zn-HA、in vivo、in vitro、antibacterial activity、bone defect"为中、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 Med及FMRS外文医学信息检索平台2000-2020年收录的有关掺锌羟基磷灰石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锌掺入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有很多,应用较多的是化学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锌掺入后并不会改变羟基磷灰石的晶体结构,但随锌浓度的增加晶体的晶核大小和结晶度逐渐减小。少量锌掺杂可以显著提升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抑菌活性,而较多锌掺入会引起毒性反应。因此研究应用中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制备出符合临床骨缺损修复需求的掺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 张涛; 王富平; 陈国宝; 吴基玉; 庞亚妮; 陈忠敏
    • 摘要: 针对壳聚糖-甘油磷酸钠体系黏度低、抑菌效果差等问题,以壳聚糖-甘油磷酸钠体系为基材,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调节黏度后,分别加入丝胶蛋白和丝素蛋白以共混方式确定最优组合制备复合凝胶剂,对其抑菌效果、各组分结合情况、抑菌机制、细胞毒性和皮肤刺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壳聚糖(质量分数为3%)和甘油磷酸钠(质量分数为50%)体积比为9∶20的体系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后,其外观良好,均匀无颗粒感,适宜外用;当添加丝胶蛋白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凝胶剂的抑菌效果最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20±3.40)%和(86.30±2.51)%;复合凝胶剂结构稳定,可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菌无法增殖而发挥抑菌作用,且无细胞毒性和皮肤刺激性。
    • 李春爱; 田立鹏; 蔡梦; 蒲陆梅
    • 摘要: 橄榄果渣中生物活性成分丰富。本文主要研究橄榄果渣提取物成分及其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性能。首先以橄榄果渣为原料,采用加热回流法,分别以H_(2)O、50%乙醇、70%乙醇和90%乙醇为提取剂,得到四种提取物并采用HPLC和GC-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其次测定了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抗氧化性和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性能。研究表明,90%乙醇提取物的酚类含量较高,抗氧化水平优良,并且对灰葡萄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研究为橄榄果渣活性成分在抑菌性能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王亚魁; 鞠洪斌; 耿涛; 曹玉朋; 杨伟光; 丁慧; 姜亚洁
    • 摘要: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甲酸铵(HTAF)、十六烷基三甲基乙酸铵(HTA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丁酸铵(HTAE)的表面活性、抗静电性、耐盐和耐酸碱性、金属腐蚀性、抑菌性和生物降解性,并对HTAF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AEC-9Na)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APG_(1214))二元复配体系的抑菌性和去污洗涤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HTAE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表面张力(γ_(cmc))皆低于HTAF和HTAA;HTAF和HTAA的抗静电性能与传统抗静电剂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硝酸铵(SN)处于一个数量级,HTAE的抗静电性较差;三种有机反离子季铵盐对一价Na^(+)和二价Ca^(2+),Mg^(2+)都具有优良的耐盐性(>200 g/L),并且耐酸碱性能较好;有机反离子季铵盐对金属的腐蚀性明显低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HTAC);三种有机反离子季铵盐的7天初级生物降解度都大于98%;在20 mg/kg含量下,HTA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仍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95%)。二元复配体系表明:AES/HTAF混合体系相比标准洗衣液具有更好的去污效果,但基本无抑菌性能;AEC-9Na/HTAF混合体系兼具优异的抑菌和去污洗涤性能;APG;/HTAF混合体系抑菌性能较好,但去污效果较差。
    • 陈阳; 廖子蔚; 陶娟娟; 江丹; 孙代华; 陈志元
    • 摘要: 以艾叶总生物碱的提取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料液比、复合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pH、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乙醇浓度和超声温度的最佳范围条件,使用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对艾叶总生物碱的提取量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再利用Box-Behnken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最后,采用纸片法和稀释法测定艾叶总生物碱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与最小抑制浓度。结果表明,影响艾叶总生物碱提取量的显著因素为超声时间、复合酶添加量和酶解时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复合酶添加量1.60%,酶解时间1.5 h,料液比1:25 g/mL,酶解pH6.0,超声功率160 W,乙醇浓度80%,超声温度60°C,总生物碱的提取量最高为0.720±0.05 mg/g。艾叶总生物碱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活性,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2、1.6 mg/mL。该提取工艺实际值与预测值拟合度较高,可用于艾叶总生物碱的提取,且得到的艾叶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 翟晓娜; 汪涛; 梁亮; 师建芳; 谢奇珍; 孙昊; 裴海生
    • 摘要: 本文以菜籽饼粕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优化菜籽蛋白的碱溶酸沉工艺,以提高蛋白质的溶出效果,同时降低硫苷的溶出量,并对其活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脱脂菜籽粕以1:40 g/mL的料液比在pH13.1、46°C的环境中浸提82 min后其蛋白质溶出率较高(平均8.78%)且硫苷溶出率相对较小(平均1.65%),并优选pH4.0的酸沉工艺;酸沉环节中的沉淀与上清液分别经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处理后即可得到菜籽粕酸沉蛋白和菜籽粕酸溶蛋白提取物两种产物。SDS-PAGE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的主要蛋白成分分别为菜籽球蛋白(分子量在31 kDa、14~22 kDa)与菜籽白蛋白(<14.4 kDa),其中,菜籽粕酸沉蛋白提取物的粗蛋白含量可达(78.10%±0.53%);此外,两者均具有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EC50值分别为1.372、0.438 mg/mL及一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能力。本实验为拓宽菜籽粕蛋白提取物的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 白阳; 贾顺义; 李楠
    • 摘要: 口腔微生态平衡是由口腔局部环境和口腔内微生物共同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随着金属修复材料在口腔内的应用,它们作为口腔系统新的组成部分,在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或者参与形成新的稳态,或者打破平衡,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并进一步影响修复治疗效果。在大量金属材料进入口腔的现状下,如何维持稳态,提高修复治疗长期成功率,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将对口腔常用金属生物材料与口腔微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口腔微生物抗菌机制做一概述,以期为口腔金属材料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基础。
    • 岳华岭; 廖红梅
    • 摘要: 花色苷是一类水溶性的天然色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且其颜色对环境pH值的变化很敏感。近年来,利用花色苷的抗氧化性、抗菌性及pH敏感性来制备活性包装膜已成为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花色苷的结构和稳定性,概述了其在可食膜中的应用进展,并讨论了花色苷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缓解大量使用塑料包材而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开发含花色苷的环保型可食膜提供思路。
    • 陈菲; 武若飞; 萨日娜; 姚英杰; 许晶
    • 摘要: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大豆球蛋白(11S)和β-伴大豆球蛋白(7S)为原料,进行酯化改性,研究反应时间、盐酸浓度以及蛋白质与甲醇的物料比对蛋白质酯化率的影响。根据酯化率确定3种酯化大豆蛋白(MSPI、M11S、M7S)的制备条件,并测定酯化大豆蛋白的红外光谱、Zeta-电位和抑菌性。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控制在10 h,盐酸浓度为1.5 mol·L^(-1),蛋白质与甲醇物料比为5%(W/V)时,MSPI、M11S的酯化效果好,产率高;当反应时间、盐酸浓度以及蛋白质与甲醇物料比分别为8 h、1.5 mol·L^(-1)和5%(W/V)时,M7S的酯化效果好,产率高。MSPI、M11S、M7S的蛋白质等电点(pI)分别为pH=10.3、pH=9.0和pH=10.4。在pH=5.0的条件下,MSPI、M11S、M7S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优良的抑菌性,抑菌最小浓度分别为0.1 mg·mL^(-1)、1.0 mg·mL^(-1)、0.1 mg·mL^(-1)。本实验成功制备了3种酯化大豆蛋白,并研究了酯化大豆蛋白的抑菌效果,为大豆蛋白应用在偏酸性食品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