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
教师培养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71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汉语、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1篇、会议论文114篇、专利文献74199篇;相关期刊1155种,包括世界教育信息、职教论坛、四川教育等;
相关会议80种,包括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2015)、首届北京市幼儿园教师培训论坛、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等;教师培养的相关文献由3124位作者贡献,包括洪明、等、孙泽文等。
教师培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4199篇
占比:96.48%
总计:76904篇
教师培养
-研究学者
- 洪明
- 等
- 孙泽文
- 林长春
- 苗学杰
- 钱家荣
- 陈红
- 俞国良
- 兰英
- 刘洁
- 刘超
- 叶敏
- 叶澜
- 周德义
- 张壤月
- 张欣
- 张海燕
- 张雳
- 朱永新
- 李刚
- 李天鹰
- 李媛媛
- 李岩
- 李霞
- 王俊烽
- 王健
- 王力学
- 王建平
- 王彩霞
- 王成福
- 苏军
- 赵峰
- 马骋
- 高洋
- 鲁洁
- 黄晓颖
- 丁向朝
- 丁敬敏
- 丁艳霞
- 丁莹
- 万勇
- 严卫林
- 于发友
- 于文辉
- 于春祥
- 于晶
- 代芳芳
- 但爱兰
- 余安
- 倪娜
-
-
周超英
-
-
摘要: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教育者,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培养模式是事关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者相互结合的"三位一体"协同视域下探索农村卓越小学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农村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
刘珍宇
-
-
摘要:
小学全科教师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等难题。文章以小学全科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知网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培养的必要性、发展困境和提升路径四个方面,最后提出展望。
-
-
吴玉剑
-
-
摘要: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构建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是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单一,高层次劳动教育师资匮乏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实践策略在于设置劳动教育专业,扩大培养规模、拓展培养途径和渠道;优化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探索培养复合型劳动教育教师的有效途径;加大劳动教育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培养的层次与质量。
-
-
吕武;
程晨
-
-
摘要:
新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增加拨款,设置类型多样的项目等方式改进乡村教师补充状况,基本建立了较好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并形成了将乡村教师补充纳入地方事务统筹考虑,建立多样化的补充机制等基本经验。借鉴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基本经验,当前我国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亟需从分散走向一体,并将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相融合,重在长效机制的建立。
-
-
宋冰倩;
程添乐
-
-
摘要:
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使得STEAM教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搜集,整理已有相关文献,总结目前国内STEAM教师的培养现状,针对STEAM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国家政策与资金,STEAM教师目标体系构建,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STEAM教师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望促进STEAM教师的发展。
-
-
王治校;
徐玉娟
-
-
摘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在准确理解“双师型”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士官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地方高职院校士官生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分析“双师型”教师的现状,搭建教师成长阶梯,明确教师成长路径,探索校军企三方协同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
-
毛晗;
卢清
-
-
摘要: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培养卓越幼儿教师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近九年来我国学者对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研究主要涉及角色内涵、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路径等方面,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认证和职称晋升体系、评价追踪机制研究不足的问题。在对已有研究的思考基础上,提出未来卓越幼儿教师培养还应完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研制独立系统的资格认定和职称晋升体系、培育跨学科领域的科研与教学能力、制定统一的评价体系以及幼儿教师入职后发展情况的追踪评估。
-
-
-
-
摘要:
凛冬已过,冰雪消逝;春日融融,万象更新。为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确保新学期各项工作稳定、有序、高效开展,3月8日上午,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召开2022年新学期工作会议,丛文副院长主持会议。全体教职工首先观看2021教研院工作纪录片,伴随着石盛磊、付冬梅两位教师的倾情解说,共同回顾2021的付出与收获,这一年,我们打造“聚人心”的内部文化,逐梦“有温度”的精准教研,寻觅“添高度”的教育科研,探索“见成长”的教师培养。文字不能尽然,画面只能回味,负重前行的咫尺和远方充满着教研院人的情深与羁绊。
-
-
闫引堂
-
-
摘要:
1986年,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随后这一概念逐渐成为教学和教师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术语。2000年以来,学科教学知识研究有了明显进展,逐渐摆脱了对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某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案例进行探究的质性研究取向,开始推崇大范围的数据分析和深度的个案研究。新的研究尝试将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一个经验模型,通过测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真实表现来探讨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实现揭示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等目标。这对我国学科教学知识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方法论视角看:学科教学知识研究坚持证据本位的研究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证研究水平;运用混合化研究方法,有利于揭示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情境中的作用机制。从政策研究视角看,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立足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测量和现状分析,有利于研制精准的教师教育政策。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看,学科教学知识研究探讨不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水平和特征,有利于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以及构建支持学科教学知识增长的教师学习环境。
-
-
沈歌;
杜悦艳
-
-
摘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是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544篇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以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队伍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
-
徐玉晓;
余红
- 《第9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
| 2018年
-
摘要:
STEM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发展的战略,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高质量的STEM教师在开展STEM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关键引领作用.本文借鉴美国、英国、和芬兰STEM教师的培养经验,分别从STAM教师的培养背景、STEM教师的培养目标、STEM教师的培养途径和STEM教师培养的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各国STEM教师的培养情况,以期为中国STEM教师的研究提供指导.
-
-
李燕;
贾康
- 《首届全国卓越教师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2014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以来,虽然引发了以探索卓越教师培养目标、模式、途径等为研究目标的研究热潮,但有关卓越教师培养的自我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较少.文章主要以非师范院校但有志成为卓越教师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支撑理论,阐述了在培养卓越教师自我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加强的客观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主观情感态度等因素,提出作为非师范院校的学生在立志做一名卓越教师的前提下,需要努力学习理论,掌握前沿知识,加强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升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
-
Li Yuqian;
李雨潜
- 《2018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师范大学在如何抓住“机遇”的选择中,对是否坚守“师范性”徘徊不定,部分地方师范大学“师范性”弱化已成为现实并在办学各方面均有所反映.基于中国庞大却基础薄弱的基础教育发展之现实需要,和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教师人才是地方师范大学的属性、使命,以及基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及积淀等事实,地方师范大学必须坚坚定师范属性,发展优势学科并受持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人才的立场.
-
-
Li Yuqian;
李雨潜
- 《2018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师范大学在如何抓住“机遇”的选择中,对是否坚守“师范性”徘徊不定,部分地方师范大学“师范性”弱化已成为现实并在办学各方面均有所反映.基于中国庞大却基础薄弱的基础教育发展之现实需要,和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教师人才是地方师范大学的属性、使命,以及基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及积淀等事实,地方师范大学必须坚坚定师范属性,发展优势学科并受持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人才的立场.
-
-
Li Yuqian;
李雨潜
- 《2018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师范大学在如何抓住“机遇”的选择中,对是否坚守“师范性”徘徊不定,部分地方师范大学“师范性”弱化已成为现实并在办学各方面均有所反映.基于中国庞大却基础薄弱的基础教育发展之现实需要,和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教师人才是地方师范大学的属性、使命,以及基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及积淀等事实,地方师范大学必须坚坚定师范属性,发展优势学科并受持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人才的立场.
-
-
Li Yuqian;
李雨潜
- 《2018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师范大学在如何抓住“机遇”的选择中,对是否坚守“师范性”徘徊不定,部分地方师范大学“师范性”弱化已成为现实并在办学各方面均有所反映.基于中国庞大却基础薄弱的基础教育发展之现实需要,和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教师人才是地方师范大学的属性、使命,以及基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及积淀等事实,地方师范大学必须坚坚定师范属性,发展优势学科并受持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人才的立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