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
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

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2-08-15

主办单位:世界汉语教学协会;国家汉办

会议文集: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对外华语师资教育(teacher education)为讨论范围,旨在探讨如何将多元智能融入幼儿华语教学中,以落实"多元智能幼儿华语"的课程实践.研究重点在分析多元智能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研究结果,在幼儿华语教学的反思方面,幼儿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运用诗歌学习发音,借由图像认识汉字,及透过绘本故事、戏剧和律动等营造语文情境.在多元智能的教学设计方面,最容易设计的依序是:肢体智能、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最感到困难的是: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本研究建议幼儿华语教师除了要掌握华语言语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幼儿教学专业技能,如:唱游、说故事、律动、表演和绘画等综合教学技能;在教学法方面也建议其使用体验式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 摘要:在中国国内进行的面向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属第二语言教学,这种教学一向主要由国内的高等院校承担。近年来由于携家眷来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增多,部分中小学也承担起一些未成年的"小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此外,一些社会语言培训机构也在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以往对这部分汉语教学不够重视,其实,这些机构满足了部分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起到了正规学校汉语教学有益补充的作用,因此是值得关注,乃至给予一些帮助与引导的。师资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并能真实体现培训机构的办学理念与正规化水平,所以成为首先关注的目标。本文在考察现状、指出问题、探讨原因的基础上,从学历、普通话水平、外语能力、汉语本体知识、中国文化知识及跨文化知识、专业培训、持证上岗,以及相关国家标准等方面,对社会培训机构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从业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对策,包括为了确保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确保汉语培训应有的教学水准,汉语培训教师的从业标准应有基本的学历要求、普通话水平要求和外语要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汉语培训教师必须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为了确保与学员的顺畅沟通和汉语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客观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尊重学员的母语文化,为了规范汉语培训市场,保障学员权益,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培训服务汉语教学基本要求》和《语言培训服务教师评价规范》应有具体的评估机制,能够对汉语教师的从业资格进行审核与评价,并由相关部门或机构定期对社会语言培训机构和汉语教师进行专业评估与认证,以期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学水平.
  • 摘要:当今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促使国际汉语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和救学水平.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外,还要因应时代的要求,具有自学能力,了解各种科技手段和网络资源,促进现代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现今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各种软件的使用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模式.一线教学人员所而临的挑战:一方面,面对各种科技技术的使用超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下,自身知识结构的整合和更新;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专业汉语的需求增加,相应的配套教材要出炉.
  • 摘要:本文讨论的教师培训主要指针对出国志愿者和国外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在教师培训中,突出的两个问题是,汉语本体知识的不足和教学手段的贫乏。而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密切联系的,仅有本体知识而没有教学手段,就谈不上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离开了本体知识,仅知道几样教学方法,那样的方法只是花拳绣腿,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本文结合作者自己担任汉语教师培训师工作中的实践,以"语法和语法教学"这一培训课程为例,探讨教师培训中对学员的本体知识教学和教学技能培养的关系问题。本文分析了汉语教师培训项目的特点和问题,以"语法教学"培训课程为例,提出了"用中学"的培训途径,即在"教学方案设计"活动驱动下的本体知识和教学技能相融合的培训,并讨论了具体的培训设计环节.
  • 摘要:本文对488名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在岗培训需求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如下:在教材培训方面,最希望接受大学和通用教材及教学资源类培训,以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材编写为主要需求;在语言测试方面,最希望接受测试手段与方法的培训;在才艺方面,最希望接受书画类培训.课堂观摩、案例分析和研讨是国家公派教师最希望接受的培训方式.国家公派教师在培训需求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对其个体需求影响最大的是任教单位与任教国家的不同.基于上述需求分析,本文提出了在岗培训方案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学员分类问题、教学内容分类问题、培训方式问题、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处理问题、培训管理问题等.
  • 摘要: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关学科性质、特点与定位,现阶段仍有不同观点,以致对汉语教师培训课程亦各有坚持、各见所长.刘珣表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当务之急",而培训工作则包括:能胜任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政治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专业学科迄今只有四年,因为没有传统包袱与既定成见,在课程规划方面有许多创新作法,教师培育目标涵盖三大主轴:教学能力的养成;研究能力的训练;合作与管理能力的培育.在试办课程和选修课程,提供理论课程、实务课程与经验交流课程方面,其规划与观念在现阶段的教师培训课程中颇为少见,堪可为华语教师培训的参考.
  • 摘要:实习教材建设是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但一直没有引起学界重视.实习教材编写可以使汉语教师指导过程衔接自然且系统完整,同时也易于集中解决教学实习中的共性问题,使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得以彰显.实习教材编撰应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语言与文化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理念,坚持"实用性、可操作性、示范性"原则,努力做到针对性强、抓手明显、贴近使用者需求,同时要敢于突破一般教材编写的樊篱,重视实习案例的分析与指导等。
  • 摘要:本研究基于"泰国高中生高质量汉语教育赴华培训"项目.研究采用听课观摩、课堂录像、教案分析、教师访谈等手段,通过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渠道收集信息,形成具体案例.在具体案例基础上整理典型案例,着重从汉语(二语)教学一般原则、课堂活动、课堂管理、师生沟通、教师自我信念五个方面关注一线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成长与变化,探讨促进新手国际汉语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 摘要:教师信念对于教师教学和教师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深入,国际汉语教师信念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外二语教师信念研究和国内汉语教师信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国际汉语教师信念研究中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包括应进一步明确国际汉语教师信念的内涵与外延,从注重比较与描述的研究范式转向注重过程与诠释,鼓励研究者采取多种收集数据手段从多角度来证明其研究结论,并将信念研究场域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等.
  • 摘要:本文先介绍"全球汉语教材库"建设情况,接着重点从资源类型、教材内容分类、作者与出版社等角度考察教材库的师资教材,概括师资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师资教材的主要策略,阐述优先建设本土化、普及型师资教材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本土化师资教材开发,是师资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中介绍的一套区域/国别的本土化教师培养教材的开发思路主要为以下几点,其主要面向新教师和即将参与国际汉语教学者: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汉语教学专家、教师合编。既体现本土教师培养的特点,又体现汉语母语国的教师培养标准。以实用好用为最高原则,以通俗易懂为基本条件,以特定区域/国家的汉语教学为主要特色,以当地实际教学指导为主要内容。大量实例展示和案例分析,普及型,易学,易模仿、主要内容涉及语言要素教学,教学技巧与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与中国文化教学等。
  • 摘要:课堂教学能力是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志愿者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调查清楚现阶段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培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必将促进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培训工作和汉语国际教学事业的整体发展.本文根据108名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和对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培训的150名志愿者教师的调查问卷,利用SAS软件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反馈,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构成出发分析、研究现阶段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 摘要:研究表明,反思性笔记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语音课的教学实践也证实:记反思性笔记,有助于培育职前汉语教师的语音意识,提高他们的语音教学能力,结果发现无论是在职前培养、职初培训还是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中,要促使教师持续进行"教学中的反思",除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外,外部的培养、规范和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
  • 摘要:本文关注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培养和评价国际汉语新教师这一过程,通过分析课堂教学录像这一视频形式语料库,发现"初级口语课"新教师在一学期的成长过程中,其教态、课堂进行速度、操练方法、课堂语言、板书等方面的掌控度基本可以达到培养目标,而其授课声音自如控制度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培养方法、调整培养方式.
  • 摘要: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语言,国际汉语教师的话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自觉运用话语策略,提高教师话语的效率,已成为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本文以汉语教师语料库为基础,对教师常用的话语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从发生条件的角度,将教师话语策略归纳为话语内调整策略和话语间调整策略;从调整手段的角度,归纳为语量策略、语速策略、语码策略、副语言策略、换述策略等几大类,并对各种策略的功能及其运用进行了举例分析.
  • 摘要:本文将职业发展的概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通过对六名该专业全日制研究生的追踪调查,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重点考察了他们校内外教学实习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分析了他们的成长轨迹,其中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受挫的例子,最后归纳出"准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步骤,提出学生应具有内在动力,自主制订职业发展规划,由教师提供引导,学校提供机会,国家和社会提供帮助,培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同时还要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增进学生对海外汉语教学的了解,鼓励他们走出国门。指导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理想,并告知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步骤,给他们建立一个较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发寻找实践机会。在学生从事教学实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生的评估反馈,积极调整心态,克服跨文化障碍和经验不足带来的挫折感,不断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 摘要:本文介绍分析了笔者就汉语国际教育专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对留学生和国际汉语教师所做的三次问卷调查及其结果,本文所说的"文化课程",指的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为各类留学生开设的专门介绍和传授中国文化知识的课程,如《中国概况》《中国风俗》等。这类课程文化传播功能明确,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形式,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文化教学研究主要在语言教学思路内展开,文化课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缺少基于调查统计结果的实证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就文化课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对留学生和汉语国际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能以此获取留学生和汉语国际教师对于文化课程各方面的看法和评价的信息,并给出个人建议,认为应该为文化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解决语言障碍要有新思路,手段应多样化、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整合行业力量,推进文化课建设。
  • 摘要:在海外汉语师资紧缺的情况下,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汉语教师培养项目,不但为美国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汉语教师,也为汉语传播做出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该项目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来探讨此项目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带来的一些启示.纽约大学TCSOL培养模式带来的启示包括首先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选拔门槛,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化的国际教师、注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教学实践,为学生职后培训提供帮助、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作用、加强培训师资对国外情况的了解、降低经济成本,寻找多种渠道的经费支持。
  • 摘要:当前,国际汉语教育蓬勃发展,需要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既需要在入职前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也需要在入职后保持持续的专业发展.本文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与其职业发展的现实,首先对国际汉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然后结合调查研究和一线实践,分别就专业硕士的培养体制、目标、师资、教学、课程、实习、学位论文的写作和职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鉴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层次较为复杂的情况和培养目标高水准的要求,并结合几年来一线的教学实践,认为两年学制太短,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任务,因此,建议该专业的学制在全国统一为三年。另外,因国内外生源差异较大,建议分别设课、分班培养。在学位论文写作上,应注重规范导师资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有效指导,建立科学的论文评价标准。关于职业发展方面应该注意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增强职业信念,培养学生的自主职业发展意识,建立系统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以期促进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发展.
  • 摘要:国家汉办从2010年开始举办的"外国本土汉语教师来华教材培训"两年来收得了良好效果.在培训中收到了部分学员提出的我国教材与一些海外本土情况"不契合"的反馈意见.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出,无论是从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教材使用能力,还是从提高推广我国汉语教材的效率出发,都需在教材培训中加强学员"根据海外本土情况调整使用我国汉语教材"的实践操作.基于当代主观主义教师教育理论与范式,基于其所提倡的经验学习、情境学习和对话学习,本文提出采用"工作坊"形式来实施这一实践环节.本文反思了当前的教材培训方式,论述了"工作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设计了其在教材培训中的实施步骤."工作坊"的实施设计为"准备-工作-总结"三个阶段。培训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咨询者、协调者和对话者,而不同于传统教师教育中的"权威"。每个小组参考同行学员和培训师的意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修改。如果时间许可,还可以组织学员把改进后的设计演示一遍,并由大家讨论、比较修改前后的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现状和教师培训需求的简要分析,论述了发现式学习法对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自主发展意识的裨益,并以国际汉语教师自主发展丛书之《我的课堂活动设计笔记-话题功能篇》为例介绍了发现式学习法在师资教材中的尝试和应用。国际汉语教学发展迅猛,教师数量的短缺加重了现有教师的工作负荷,教学环境的多样性使得教师可参考的资料严重不足。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补充、更新专业知识,这需要跟上国际汉语发展的步伐,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进一步加强师资教材建设。正如优秀的语言教材都是在一定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指导下的成果,师资教材同样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本文介绍的《活动笔记》尝试将发现式学习法引入教师培训教材,在充分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也希望看到更多优质的师资教材出现,为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队伍提供保障。
  •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中韩两国的交往日益密切,交流也日益频繁,在韩国学汉语的人数持续增加,但这仅限于成人学习者,尚未普及到中学生和小学生.因此,本文考察了在韩国中小学"课后教学(After-school Program)"中汉语教学的地位和发展的可能性,介绍了韩国"课后学校"的形成背景、概念、目标、特点以及目的和金海仁济大学教育中心的创办背景、目的、合作单位、计划等,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缺乏针对中小学生的教材和教具、教师培养和教学法问题.课后汉语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比如研究中小学汉语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按照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所明示的课后学校的目的,给那些无法参加课外辅导的低收入阶层的学生提供免费或低费用的汉语课和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问题.
  • 摘要:汉语教学具有区域性,区域性的汉语教学对汉语教师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本文在分析阿拉伯国家汉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阿拉伯国家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主要提出教师要理性认识阿拉伯国家汉语教学现状,稳步推进阿拉伯国家汉语教学,同时中文专业教师要发挥龙头作用,要具有多元文化观,因地制宜地采用教学方法、了解当地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能根据教学环境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要具备教材编写能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能力、要能适应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具备在异域环境下维持心理健康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女性教师在阿拉伯国家的适应问题尤为值得关注,踏实做好身边的工作,另外要发挥外派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本土教师.
  • 摘要:针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当具备汉语教学的宏观意识和课堂教学策略.因为如果缺乏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特点的总体把握,就可能在工作中迷失方向;如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就可能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所谓汉语教学的宏观意识,主要指的是语言观、语言习得观和语言教学观,也就是汉语教学最根本的理念.在教学策略和方法方面,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展示来说明如何在宏观意识指引下开展语音教学、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等.
  • 摘要:国际汉语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多元文化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对于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做阐释:教师在汉语教室里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怀有包容他者文化的意识;汉语教师需要有换位意识;教师应有意识通过汉语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双方对自身文化意识的觉醒;汉语教师应具备优秀的汉语言知识和能力,以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弘扬自身文化的能力.具备跨文化意识的汉语教师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由这样一支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展开的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
  • 摘要:国际汉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的传播者,更应是文化的传播者,跨文化传播是国际汉语教师肩负的重担之一.完善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培养其跨文化传播能力就成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所开设的"文化的差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来具体论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培养跨文化传播能力方面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还提出了应该在重视教学问题的设计、重视文化知识点练习的设计两方面的具体建议。
  • 摘要:本文拟从学历教育的角度,着重分析国际汉语教师培养链建构的意义、架构、理念和举措.国际汉语教师培养链建构的重要意义,首先是为满足世界不同层次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需求而培养合格人才,其次是完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化.国际汉语教师培养链的基本架构为本科、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承担了培养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和方向.培养链建构的基本理念与举措是始终贯彻语言和文化并重、特别注重三类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凸显阶段特点,完善培养链.
  • 摘要: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和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使学习汉语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者,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师资问题是目前国际汉语推广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土耳其汉语教学也不例外.笔者根据在士耳其的亲身教学体验及相关调查,描述了当前土耳其汉语师资的现状,指出了土耳其汉语教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几点建议,认为首先公派汉语教师培训要转变理念,要更加注重培养配合外方开展师资培训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学习氛围。其次,要强调当地汉语师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最后要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一教学平台,协助国家汉办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地区汉语师资培训体系。
  •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是国际汉语教育的"软实力""硬道理".学科建设必须有高质量的科研支撑,合适的研究方法是科研质量的保证."教学调查与分析"课是训练研究方法的课程.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笔者所教授的"教学调查与分析"课的教学内容、作业形式与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回顾与反思,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方式等进行了讨论.
  • 摘要: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美国最先倡导的一种教学形态,主要是由两位或更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计划,共同合作,完成某一单元或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协同教学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合作性的特点.近年来,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出现.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协同教学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汉语教学在海外的推广,为这些地方的学生提供高水平以及多元化的中国语言和文化课程;另一方面由于协同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还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进行系统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协同教学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其中包括做好教学团队的组建、课前的充分沟通、课后的及时总结等。
  • 摘要:本文以韩国京畿道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项目为背景,探讨面向韩国本土中小学汉语教师短期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八大模块:语言知识模块、语言能力模块、文化才艺模块、课外辅导模块、教学实习模块、HOMESTAY模块、文化考察模块和考核评估模块.每一模块又分为若干下位子模块,同时针对每一模块探寻了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措施.该培训模式的构建,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与我国友好的高层次、应用型的韩国本土中小学汉语师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汉语在韩国的推广和中韩友谊服务.
  • 摘要: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充足的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师成为当务之急,但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完全靠面授培训是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形势需要的.认为编写实用有效的国别师资培训教材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材,针对性越强,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就越强.本文以《怎样教日本人学习汉语语法》为例,探讨了国别汉语师资培训教材的编写理念问题,阐述了编写国别师资培训教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探讨了编写国别教材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国外本土教师为主要对象,以教材使用国的语言文化背景为依据,以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为目标等等.
  • 摘要: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是一项涉及理论和实践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德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对师资素质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国别化汉语教师应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海外社交能力、赴任国语言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设置相应的师资培养课程的建议.德国的汉语教学情况在海外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希望本文提出的能力培养重点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建议对国别化汉语教师培养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含有增设派往国通用语言课程、增设公关礼仪课程、增设派往国教育课程、增设派往国文化课程。
  • 摘要:本文基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理念创新所折射出的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教育实习困境,提出应立足人才目标设定与实习资源匹配上的创新,以及教学实习体系建构上的创新,并具体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与上海美国学校所开展的"汉语教师实习项目"(ECNU-SAS Internship Program)为例,探讨国内对外汉语专业如何依托在华国际学校这一多元文化的教育平台及其丰富的国际教育文化理念和机制,以促进汉语教师教育实习理念与模式的提升和发展.
  • 摘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强化教学将逐步成为汉语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汉语强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主干要素与基元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汉语预科强化教学模式:分单元强化教学模式、相对强化教学模式、大输入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并根据外语强化教学的一般原则与要求对这四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提出,在进行强化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语言培训"与"专业学习",同时要做到强化有度.
  • 摘要: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社区服务学习(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已经被语言教师广泛应用在美国外语教学实践中,例如西班牙语、德语和法语的教学.但是,社区服务学习和汉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尚未展开.本文着重研究高年级华裔学生教学与社区服务学习的结合,并对课程设计的步骤进行具体分析.在美国的汉语教学环境中,文化场景氛围相对欠缺.在教学中发现,高年级的华裔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但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依据上述教学发现,教师应运用社区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问题,访问社区的华裔移民,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区需求的契合点,在项目开始前教师要主动联系并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和指导,在社区服务项目结束后,教师应该收取反馈意见问卷,并加以改进。
  • 摘要:汉语学习已成为全球风潮.许多国家都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在特别重视家校合作的西方国家,不会汉语的家长在辅导子女学习时,力不从心,因而也有衍生性的汉语学习需求.根据家长的母语是汉语(普通话)或非汉语,以及学校所在地是在国内(有汉语环境)或海外(无汉语环境),可区分出四大类型,其中第四类型是海外的家长,母语非汉语,既没有汉语能力,又没有汉语环境,辅导子女时,难度最大.本文案例的教学是针对这一类型家长所进行的,首先指出这一课程在四大分类中的独特地位,并分析这一类家长的需求,介绍家长汉语课程的设计和《长城汉语》的灵活运用,还叙述对此课程的评估与反馈.并给出了部分结论与建议,本文的教学案例是针对在海外的外国家长,母语非汉语,本身既没有汉语能力,又没有汉语环境的这一类型家长所开设的汉语班。每一位交回问卷的家长都说他们自己参加本班后,给学习汉语的子女带来很大的鼓励,对整体学习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方面,可以考虑"一手抓娃娃,一手抓爹妈"的做法,开拓出一条直接影响外国主流社会的捷径,在汉语国际推广的科研方面,可以加强研究家长在子女汉语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华侨家长和外国家长两大块,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方面,可以考虑设计适合海外家长的教材,甚至进而将中小学生的汉语教材与家长的辅助教材全盘考虑,如能设计配套的亲子共同学习的材料,更是锦上添花。
  • 摘要:本文通过对加拿大亚伯达省(简称亚省)汉语教师近几年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或未发表的35个教研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了适用于海外汉语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教学研究特征,同时也探讨了教师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加强和提高教师科研意识的建议,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以下几个方面需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包括开拓更丰富的教研环境,定期组织学习探讨教师科研的性质、规范、方法、成果和应用,使教师们在科研理论修养、实践、创新、操作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教师创设更多的教研和教研参与机会,调动教师的科研自主性和主动性,逐渐消除在教师思想中存在的科研神秘感、排斥感、畏惧感和与本人无关的态度,健全计划性的教师科研机制,协助教师通过对教学任务和自身能力的分析,开发教研思路,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积极组织教研成果交流分享活动,如科研成果研讨会、教师科研进修会等、进一步发挥现代技术和媒体功能,扩大交流平台,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博客、学术杂志等、鼓励教师进行合作性教学研究,加强教师科研的协同和互补,发挥群体优势、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研指导和反馈,重视教研的传、帮、带。做到有鼓励,有要求,有引导、注意教研能力阶梯性的开发,对年轻教师,鼓励先从日志、叙事、反思等方法入手、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和专家讲座,介绍海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和科研敏感性,进而提高科研深度和广度、与亚省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局教师职业发展中心合作,并争取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充分利用本地的科研资源,建立由专家和教师组成的科研队伍,有计划地就亚省汉语教学某些重大课题定出科研规划。
  • 摘要:海外华文教育指面向海外华裔子弟的汉语教学,意义重大.随着华文教育师资培训的深入展开,相关工作也在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从研究的总体而言,从培训组织者角度出发的研究多,而对培训主体--海外华文教师及培训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则有待开发.本文在梳理目前华文教育师资培训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培训评价模型,着力探讨有关培训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构想,并探讨其对于华文师资培训的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以国内向海外"输出型"教师培训为研究对象,以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海外师资培训为例,就面向海外的汉语教师培训的特殊性、培训理念、培训模式构建等进行了探讨,应该问卷调查了解学员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多种途径关注学员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热情。、关注过程评价,激发学员的内在潜力。目前,海内外汉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有多种,而且各有千秋。"北语培训"经过北京语言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广大学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圆满结束,培训结束后经问卷调查,学员的满意度非常高,反思这次培训,以下两点经验值得思考或推广:包括重视拓展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管理,确保教学秩序和质量。
  •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东方文明的复兴,汉语正在加快走向世界,系列汉语国际推广的重大策略相继推出,成效显著.当前汉语国际推广正处于一个关键而且敏感的时期,"三教"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解决教师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本土化培养,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传播和推广,如果仅仅依靠外力推动必然无法持久.本文比较分析了美、日、中三国语言教师的本土化培养策略,希望能对国际汉语教师本土化培养有所助益.中国的国际汉语教师本土化培养策略基本上是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短期培训,提供奖学金来华接受长期或学历培养、逐步在国外建立本土中文师范教育机制"的顺序展开的。这些策略世界上主要的语言大国都曾实施过,只不过侧重点或力度不同而已。如前所述,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协助建立或合作建立中文(汉语)师范教育机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本土汉语教师,是保证汉语国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纵观世界语言大国语言推广的历史,大都经历了"语言国际推广的初始阶段到高速推广阶段至持续平稳普及或式微阶段"的历程。本文就提出可以借鉴美、日语言教师本土化培养策略促进中国国家汉语教师的本土化培养,可以注重高校本土语言教师的培养、重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让民间组织成为本土语言教师培养的前台主角。对此还进行了解释,因为一般认为,语言的国际推广,政府支持在幕后,民间组织活跃于前台是明智的策略。国际汉语教师本土化培养完全可以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这样的学术团体出面规划并主持,同时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民间友好组织、公益慈善机构、公司企业等)参与其中,如此既可达到更好的效果,又可避免无端的"侵略"之嫌。
  • 摘要:在对外汉语和国际汉语教学中,不及物动词的使用常常被认为相对简单容易,不太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对这个语法点进行详细和全面处理或讲解的课本或语法书也寥寥无几.本文报告的一项汉语二语习得实证研究显示,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掌握带不及物动词的汉语语序时,遇到很多困难,即便到了高级阶段也是如此.他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学习掌握"名词+不及物动词"的语序,但是他们无法学习掌握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名词"语序在何种情况下是符合汉语语法的.本文在句法-语义界面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汉语二语习得者在学习掌握这一语法点时的表现,针对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语言处理的局限性、对目的语资源分配的低效,以及对各类语言信息之间瞬间协调整合的能力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 摘要:提高汉语教师的提问能力、提问技巧,成为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言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互动,课堂提问也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同的提问行为和提问方式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教师教学的效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技巧和能力.在多年的教师培训中,总结出教师在提问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提问目的不明确.在培训中将重点放在如何明确提问的目的上.本文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探讨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明确提问目的,提高汉语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培训方法和模式.教师提问能力是教师语言学基础、教学能力等的综合体现。设计合理有效的提间,引导学生有效生活化的输出,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从以上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要明确提问目的,只了解提问的分类、提问的形式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明确提问目的的基础、核心是对所教授目标结构有正确、清楚的认识,了解其使用环境、使用条件,如此,才能在提问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准确、合理地外化,设计出清晰、准确、合理、层次清晰的有效的教学提问。应重视案例分析的作用。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事半功倍,避免空泛的纸上谈兵。目前,还缺少可供使用的课堂教学案例库。收集、整理、分析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案例,对其进行分类,不仅对教师提问能力培训,更对了解汉语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 摘要:国际汉语教师在不断走出去的同时,海外就业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阿曼苏丹国首个汉语项目:在充分考虑到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当地实际需求的教育体系;通过中国文化推介、充分发挥汉语口语的魅力以及巧妙利用中文版《古兰经》等方式,以文化作为本土化的突破口;在课堂之外,通过参与学界和民间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中国语言文化营销.这些实践创新有效拓展了当地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最终促进了汉语教师更好地就业.这表明,应更注重从需求端而不只是供给端来提升国际汉语教师的海外就业竞争力.同时,本文也给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包括高度重视中外文化的和谐发展、建立权威的汉语教学评价体系、对学术和职业汉语学习的测评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 摘要:本文以教师课堂纠错行为为考察对象,采用了观察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进修部的两名新手教师和两名专家教师分别进行了总计800分钟的课堂观察,以观察对外汉语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课堂纠错行为方面的差异,并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50名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留学生对教师课堂纠错行为的看法,以找出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实际课堂纠错行为与学生理想课堂纠错行为之间的差异,最后对两名新手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找出了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在课堂纠错方面的一些不足,并据此提出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微技能培养的可行性措施,以促进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微技能的提高.
  • 摘要:本文讨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中的师资培养问题.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是一种强化性质的基础汉语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并重的特殊教育模式,对从事预科教学的师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概言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所需的师资可分为两类,一是擅长基础汉语教学,适应强化教学模式的对外汉语教师,二是具备汉语教学技能,同时具有某一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本文根据天津大学七年来的预科教学实践,分析目前预科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途径以加强预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解决预科教育所需的专业汉语课和专业知识课教师队伍问题,有如下三种可能的途径:遴选、培训、培养。预科教育是具有特殊教育目标的对外汉语教育形式,需要特殊类型的汉语教师和专业知识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分类分层分科培训"的原则,培训与培养相结合,有计划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稳定的专业化的预科教育师资队伍,为预科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 摘要:笔者根据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在本文中就海外大学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技能才能成功教授汉语,才能有效训练学习者的各种语言技能,以及如何培养和训练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即教师应该具备运用中外语言技能的能力,教学能力,观察、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创编教学材料和设置课程的能力等,笔者选用了来自本人教学实践中的真实语料及创编教材和设置课程的实例以示范说明.
  •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非洲多数国家拥有两种以上的官方语言.在这种多语背景下,如何争取当地政府将汉语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中去,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处于多语环境中的非洲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与处于单一语言环境中学习汉语的人所面临的不同的问题.针对非洲国家多语种并存的现状,孔子学院将努力抓住机遇,将汉语与英语、法语以及斯瓦希里语等外语课程列在一起,作为当地国家国民外语中的一种.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孔子学院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中小学教学点.中小学汉语课程的引进将会培养未来潜在的生源,为以后大学的汉语教育打下基础.汉语教育在非洲应加强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为中资企业定向培养一批人才.鉴于本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诉求,将汉语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将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 摘要:师资培养是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汉语师资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或国家对于汉语师资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面向东南亚或周边国家的汉语师资培养在地域文化、学生母语、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课程学习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本论文在引入分析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的内涵和实践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从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国际汉语师资的培养:一是基于地域维度的区域性汉语师资培养,二是基于语域维度的区域汉语师资培养,三是基于角色域的区域性汉语师资培养.基于以上理论和分析,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区域化汉语师资培养作为个案考察对象,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面向东南亚国家区域化汉语师资培养的模式和实践方式.该模式的实践能够为今后区域化的汉语师资培养提供一定的示范和参考.从"地域""语域"以及"角色域"三个维度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汉语教学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师资的培养还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加强不同区域或国家汉语教学现状、汉语政策、汉语师资需求的调查研究;其次重视不同区域国家汉语传播和学习特点的研究;另外要研究不同区域国家汉语教师的标准和资格准入。这些方面还有很多论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外派汉语志愿者教师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了对外派教师进行本土化的"岗中培训"的概念.通过在韩国进行的两次全国规模的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汉语教学技能大赛和一次培训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外派教师本土化的岗中培训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自主培训和联合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外派教师本土化的汉语教学能力.
  • 摘要:如何培养合格的本土汉语教师,使海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直是对外汉语推广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培养模式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在国外培养本土的中文老师,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例如,目前所能培养的人数很有限,另外在语言能力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寻找一个比较完美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一直是汉语推广面对的课题.本文描述分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师培养案例,展示了一个目前还很少见的汉语教师培养过程.本文通过某人学习中文的故事,对爱德蒙顿中文教育系统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对马该学生成为中文教师的成长过程加以分析,从而介绍和展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中外合作的、成功的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文中首先分析这种培训模式的普遍性,像埃德蒙顿公立教育局这样的中英双语课程在世界上还不是很多,所以要想推广这种本土教师的培养模式也不太现实。要想在海外大量培养类似的汉语教师,解决汉语教师短缺的问题,可能暂时还做不到。其次也要意识到,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汉语老师,中文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尽管他们在海外学习中文多年,后来又到中国学习中文,但是他们的中文能力还达不到母语为汉语的老师的水平。同时这个案例也给一个启示,即海外中文教学系统还需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尽管在中小学中,埃德蒙顿公立教育局能提供一个较好的中文学习环境,但是到了大学,这个环节就出现了问题。为了保证海外学生学习中文的连续性,还要建立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
  • 摘要:针对海外教师希望得到培训的强烈愿望与外派的中国汉语教师与志愿者希望得到更及时的指导这两方面的情况,本文提出通过网络培训的教学模式,对有各种不同需求的教师进行分项的、动态的、持久不断的长期培训的构想.网络培训模式的构想应参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进行全面的设计。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版块,汉语与中国文化基本知识、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同国家文化与教育背景介绍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教材内容与教法介绍以及要考虑教师互动平台、汉语教学教辅材料、教学资源的利用等等。
  • 摘要:在交际法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不管是以哪种单一的或综合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以话题或情境为纲组织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也已经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操作模式,尤其是在口语或会话教学中。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以话题或情境为纲来组织教学材料或教学活动至少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话题相关型,一种是话题导向型。本文以对三部教材的"购物"话题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揭示话题相关型教材在展示话题交际方面存在的若干不足,本文以为,这三部教材在"购物"这一话题的展现上所呈现出来的不集中,尤其是不一致,主要肇源于它们在处理话题时的"相关"原则。孤立来看,这三部教材中的每一段会话都和设定的交际话题相关,在编写这些会话的时候,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了它们的代表性或典型性;但很可能就此满足,没有有意识地去关注或者忽视了这些样板会话相对于设定话题表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某种缺失,再怎么精挑细选的这些会话都不免于片面和随意。由此影响了学习者对于相关话题交际能力的学习和掌握,使他们在面对真实的话题交际时,不免于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同时也探讨了话题导向型教材在弥补这些不足方面的优势,所谓的"话题导向型"教材则是以对特定学习群体的学习目标需求分析为基础,得出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话题"大纲。这一大纲不但包括所有必须涉及的话题,而且还要包括所有这些话题必须涉及的语言功能细目,包括所有这些语言功能细目必须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描述、包括达到所有这些语言功能细目的深度和广度所必需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也包括了所有这些话题必须涉及的交际内容。只有有了这样一个详尽的"话题"大纲,才能够避免教材内容选择上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才能够使学习者从容应对在不同熟练水平的真实交际活动中都存在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 摘要:目前在汉语师资培训中,语音教学培训不是重点,所占比重不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名国际汉语教师,语音教学能力却是检验其教学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因此有必要重视语音培训,但不一定要增加培训时间,而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突出语音教学培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实践性、强化培训效果。本文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大纲》提出汉语教师短期语音培训的重点和难点:确立正确的语音教学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语音能力(听音、辨音能力);排除误导,推广正确的语音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方法,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提供正确、有效的方法上,比如解决前后鼻音问题,用低头昂头的辅助动作,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应该制止误导。比如,送气音和非送气音的辨别,常常介绍用吹纸和吹蜡烛的方法来训练。明明知道发音都要送气,而送气音因为名称造成了误解,以为不送气音真的不送气,其实区别只表现在送气时间的长短上,不送气音是声母和韵母直接连接,而送气音则是在声母之后还有一段送气过程再接韵母,而用吹气方法只会让学习者误解,以为送气音就是用力吹气,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正在走向深入,走向成熟,但距离专业性要求仍有较大距离,据此本文着重讨论以下问题:汉语语法教学理念的转型问题,汉语语法基本知识的建构角度问题,教师语法教学的基本素质与能力问题.指出语法教学不是单纯地掌握它的知识系统,而主要是建构它有规律的应用系统、应用模式.教师应建构汉语特点与实际应用结合的知识结构,树立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具备针对学习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征,将语法知识融入交际目的情景实施教学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 摘要:在21世纪全球化和"汉语热"的形势下,国际汉语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有效而得体地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在跨文化环境中顺利完成国际汉语推广任务是一种现实的挑战,而跨文化交际培训是提高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才刚刚起步,缺乏理论和研究的基础,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本文将分析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特点和需求,阐述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希望这种讨论有利于探索有特色的和行之有效的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培训模式.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巫须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汉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特点和需求的调查研究;设计适合国际汉语教师特点的跨文化交际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培训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跨文化交际培训的教师;研发和编写用于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培训和自学的指南或手册;评估和研究跨文化交际培训各种方法的有效性。总之,跨文化交际培训是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具有针对性又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模式对于加强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促进国际汉语推广事业都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在二语教学初始阶段,善加使用学习者的基底语作为目标语学习的辅助手段,是符合二语学习者认知心理的.二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双语能力,只有具备两种语言双向转译能力,才堪称成功的二语学习者.为应对二语学习者的双语需求,最理想的二语师资团队,应该是以基底语为本族语教师和以目标语为本族语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力组合模式,前者主要承担目标语事实的分析和解说工作,后者主要提供并演示各项技能训练的规范样本.在进行二语教学时,双语组合的两类师资正好形成优势互补,也就是以基底语为本族语教师十以目标语为本族语教师=二语培训师资团队。至于二语教学师资的协力组合模式具体到底如何组合,包括如何分阶段组合,如何分课型组合,如何跨国、跨校组合,如何培养不同类型的双语师资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探讨和论证。但就目前而言,这种二语教学的师资组合模式应该得到学界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应该充分考虑两种类型双语师资的不同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工作。
  •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汉办于2007年末研制出版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模块四"汉语教学法"中的要求,即教师应具备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传授给学习者的能力和技巧,结合实际案例,从语音、词汇、语法等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国际汉语教师应必备的汉语知识及将汉语知识与教学技巧紧密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在语音知识与教学技巧方面,提出了声韵母和声调问题,在词汇知识与教学技巧中强调了教学技巧与所学词汇相匹配的问题以及词的切分与释义问题,最后对语法中语法点导入问题、词性混淆问题、句法结构同一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 摘要: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存在着隐性和显性之分,如何在隐性知识的自我意识和呈现形式这两条途径上将其显性化应该成为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语教学研究中常有"教无定法""熟能生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说明汉语教师已意识到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汉语教学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虚拟现场的应用可以使汉语教师的隐性知识部分显性化.经验交流可通过研讨会、带教、课堂实录来揭示隐性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案例分析可以引导汉语教师根据自己的隐性知识反复自省;虚拟现场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排练,从而发现和应用隐性知识.充分认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作用将使国际汉语教育真正做到本土化和个性化.
  • 摘要:目前国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已经从单纯的汉语知识培养逐步过渡到国家化、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和多模式化的整体培养模式,从着重于讲授汉语语言学和语言习得到逐步形成了语言学理论与课堂实践并重、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并举、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共存的多元模式.这就把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本文将从培训适合美国新型国际和本土汉语教师的角度,针对国际和本土汉语教师所培训目标、性质、内容、标准、形式和特点以及各种模式的长处和短处,以美国联邦政府"星谈"计划、国家汉办"5P"培训理念以及波州大孔子学院功能任务型三种培训模式为例,对这三种培训模式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SP课堂教学法的意义在于给了学生较大的主动权,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材料进行表述、表演、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波州大孔子学院的模式则以讲座、演示、讨论、演练、现场实际操作、观摩课、互相评估和其他多种形式为岗前和在岗中文教师提供专业的中小学汉语教学必备的知识和训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严格的专业及教学技能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STARTALK汉语师资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广沉浸式教学法,并从改善中文教学方法着手,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和人数,期望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更加务实有效和有的放矢的汉语教师职业发展培训模式.
  • 摘要:本文采用量化和质性研究法,对中国国家汉办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于2008-2009年开办的中国志愿者教师合作项目中的志愿者教师赴澳目的、期望以及赴澳后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赴澳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满意度较高,赴澳后对澳大利亚的好感超出了预期.由于希望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的热情较高,志愿者教师的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都较好.跨文化适应困难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和课堂组织管理工作方面.为人拘谨、内敛、缺少幽默感、人际交流能力不强和对两方中小学教学管理经验的缺乏等,是志愿者教师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志愿者教师的本科专业背景和任教地区的差异对其跨文化适应有一定的影响.笔者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国内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和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校还应该侧重从以下方面培养人才。具体内容包括汉语教师志愿者要增强对赴任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了解、培养院校要强化志愿者的跨文化言语与非言语交际能力培训、作为志愿者选拔机构,国家汉办要开设讲座,到任后需配备岗中指导教师、指导各派出国教师志愿者开展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等。
  • 摘要:本文通过对阿拉伯国家部分高校汉语教育现状、汉语教师从教资格和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校方和汉语学习者分别对汉语教师有特定要求,汉语教师在国内培训期间既有受益之处,也有欠缺之处.鉴于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空间巨大,汉语教师缺口较大,建议国家汉办调整向阿拉伯国家派遣汉语教师政策,加大孔子学院对所在国本土教师进行汉语培训的力度,建立向阿拉伯国家派遣汉语教师的资源库.
  • 摘要:"外国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是国家汉办为促进中外汉语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海外本土汉语教师的汉语和汉语教学水平而特别设立的教师培训项目,为国外汉语教师提供来华研修机会,并提供在华期间的经费资助.目前有多所高校承担该项目的海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本文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一年时间内,通过国家汉办网站"外国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报名系统报名参加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培训课程的484条记录中与培训需求相关的项目进行统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增强研修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摘要:教师的角色认知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国际汉语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恰当地定位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本文借鉴教师认知的理念,结合中外文化和教育传统的差异,探讨了国际汉语教师角色认知的基本内涵,重点分析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的职业认知(包括行业认知、学科认知和教学认知),地位认知(包括助体地位、师生平等和服务意识)和形象认知(包括个人形象、人际形象和公众形象).
  • 摘要:教师教育档案袋是目前欧美国家比较流行的用来评估学习和教学成就,培养反思型教育实践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对欧洲和美国外语教师档案袋的开发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就开发"国际汉语教师学习者档案袋"、"国际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学习与教学电子档案袋系统",以及建立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师评估与档案袋评价方法等提出了初步设想.为了弥补以往仅以书面测试作为评估手段的不足,可以参考国外教师教育评估的经验,采用档案袋评价和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提交的档案袋及在现场测试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评估的主要内容。对国际汉语教师档案袋的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在评估开始前,申请人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向评估中心提交创建好的档案袋。在档案袋现场评价会上,申请人需要就自己档案袋的内容向评审专家组进行口头报告,报告应该由档案袋各关键主题构成,并充分利用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对档案袋内容进行规范的综合报告。报告时,申请人需要深入反思自己在国际汉语教师发展过程中取得进步的经验事实,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性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以高信息度和具有较强说服力的方式向评委报告档案袋内容。报告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报告后还要留出一定的答辩时间。评委根据其报告质量、档案袋内容和问题回答情况,利用设计好的档案袋规程表对报告者的档案袋作出评价。评价结束后,评委需要提供评价信息反馈,提出申请人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有待改进之处,以便申请人根据反馈意见,认真修正、更新自己的档案袋,不断促进专业发展。
  • 摘要:本文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应坚持人本理念,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就业导向"理念、"时间成本"理念、"教育服务"理念和"知识能力并重"理念,并系统介绍了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1+2+X"模式.
  • 摘要:L1师资指由母语教学转向第二语言教学的国际汉语教师.以往职业背景既是其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础,也易成为教学转型的障碍.近年国际汉语师资构成中L1教师占较大比例,其知识结构、教学思路及心理均具一定规律性.探寻规律,发挥优势,弥补缺失,借助针对性培训,可使更多教师尽快承担起国际教学任务.针对L1师资"转型、经验、教师"等特性,培训设计要兼顾三点:以"转型"为明确目标,将既有汉语教学"经验"进行正面迁移,同时要关注"师资"培训特殊性,提供充足的课堂教学资源.
  • 摘要:在国家汉办的积极带领下,对海外汉语教师来华研修的师资专业培训项目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海外汉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需要借由研修或培训获取知识储备。海外一线汉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多媒体教学设计,提升主题式教学和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能力,笔者尝试归纳出可运用于教材和教学的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跟进教师所设计的听、说、读、写的学习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三部曲即预习、听课、复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上找出知识点.本文将多媒体主题式的学习模式纳入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中,结合美国外语教学协会"5C"概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材设计,并借由"混成学习"(B1ended Learning)的方法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减少挫折与障碍,轻松习得汉语.
  •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国际汉语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因而有越来越多年轻的国际汉语志愿者以及不同专业和不同工作背景的教师加入到国际汉语教师的队伍当中.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短期的岗前培训很难使志愿者和教师快速适应复杂的海外汉语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资源的研发,帮助那些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尽快融入课堂教学,走好教学实践的第一步.本文以"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资源手册"为例,介绍如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随手可用的课堂教学资源,使教师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也就是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
  • 摘要:本文以"我心目中理想的汉语教师"为题,通过大量且多层次的试探性和开放性调查、统计与分析,认为被调查者对教师提出了看似理想实则非常基本的要求和期待,也提出了目前国际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细节性问题.调查发现留学生对汉语教师期望其中包括个性特征方面的期待,比如留学生更期待来自教师的"情感关爱"与"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学生对教师个人素质和外貌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正常的要求,学生十分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讲解能力和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学生切实希望有更多的语言练习机会、上一堂有意思的课是被调查者最为理想的期待、被调查者比教师更期待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谐的伴随性教学环境和融洽的"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受到期待等等。
  • 摘要:墨尔本某文法学校是澳大利亚开设汉语教学最早的学校之一.自2010年成立孔子课堂后,积极配合国家汉办开展各项汉语推广活动,尤其是在本土化教材开发和社区汉语教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自2011年开始,本文两位作者研制并出版了本土化语法教材《汉语语法步步高》和《汉语800字(澳大利亚版)》,2012年筹划并开办面向社区的汉语课程.课程定名为"翩丽艾森顿文法学校孔子课堂社区汉语基础班",配合澳大利亚学制,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本文以翩丽艾森顿文法学校最新出台的社区教学及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本土教材建设的基础上设计社区课程的设计思路、构想、实施细节,并给出几点建议,比如应该选择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运用多样的表达途径呈现学习结果、设计不同的参与方式来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价值感、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等。
  • 摘要:本校(日本高中)自2001年开办以来一直开设汉语课,并接收中国学生.本校的初级汉语班里既有零基础的日本学生,也有具备一定听说能力但不具备读写(包括拼音)能力的中国学生.在对《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07》《高中外语学习标准2012》以及《小学华文》《小学高级华文》《汉语顶呱呱》等汉语教材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笔者认为,在汉语水平不同的初级汉语课堂,可以采用灵活性的教学法,即先展开一个话题,然后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课堂学习要求,从而使学习内容既不让中国学生觉得简单、乏味,也能让日本学生跟得上.另外,为了能让部分在日中国学生尽快掌握初级水平的简体字,以快速升入中级班,本文还列出了简体字书写讲义的基本内容.
  • 摘要:教师认知(teacher cognition)指的是在教学中观察不到的教师头脑中的认知特征,即教师的所知、所信和所想,它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往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师的研究主要指"应然"研究,教师培训也是"应然"的模式,笔者认为目前缺乏"实然"研究,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更为重要,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改进教师培训模式更具价值.本文以实例讨论了汉语教师认知构建的来源(影响因素),并采用叙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的方式"叙述"了一位在国际学校从事汉语教学的汉语非母语教师(NNS)如何从一名新手发展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史",从中可以看出其教师认知构建的轨迹。
  •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从开始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到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者们从教学法、理论修养等多个角度关注了汉语师资培训工作。在汉语国际推广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对汉语师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在不同国家或者文化背景下,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对教师具备的素质和条件等要求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对近三年中国和美国的各一百多则汉语教师招聘启事的内容分析.在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后发现在硬件上,中国和美国对应聘者专业和教学经验均有明确的限制,美国对学历要求更高,在软件上,中国少数单位对应聘者的外表、性格、性别等有明确要求,而美国招聘启事中很少提及这些内容,在应具备的能力方面,中国和美国都关注应聘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但后者还对应聘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要求,美国对应聘者的汉语本体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要求更多。
  • 摘要:马来西亚高校的华语二语教学在没有政府的关心和护航、没有统一课程和教材的情况下,加上官员行政偏差,华语二语教学界为了维持学生的华语水平,唯有自发地建立本土华语二语教师能力标准以严管教师的教学能力.本研究是通过德尔福(Delphi)三轮调查问卷模式来制定有关标准.制定后的标准可用于拟定教师培训计划,作为聘雇和衡量华语二话教师的准绳.参与调查者26人,他们都是各大专华语班的讲师和一线教师.问卷里的教师能力标准类别、项目和小项目主要是参考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章、文件和模式后才拟定的.参与者经过了至少两轮的来回填写问卷,在反馈、协调,直至大家得到统计学里认可的统一意见.用意见分数平均值来给标准里的类别和项目排序以及在问卷里提供重点选项让参与学者选择是新的尝试,这在之前的德尔福调查问卷模式中是没有出现过的。给标准里的类别和项目排序目的是为了确定哪些培训项目必须给予重视并优先进行。在问卷里提供重点选项是为了给参与的学者提供思考空间,也是对学者们容易忽略的重点给予提示。
  • 摘要:非语言交际是交际的特殊形式,自然、得体的非语言手段能有效地辅助和补充语言交际.语言教学的特征、学生母语及其水平的差异等诸多因素要求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语言交际水平的同时重视非语言交际的使用.本文通过对8名新手和熟手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录像的比较,发现了课堂教学中两类教师在非语言交际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对比,发现两类教师在点头、手势等体态语的把握及语速的控制等非语言交际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并从交流性、得体性、辅助性等方面进行了定性研究.同时简要比较了两类教师的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情况,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从非语言交际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发展这两个角度对新手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以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标准为研究对象,站在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标准进行探讨,最后制定出一套"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标准",内容分为9个标准,35个知识范畴,39个能力指标.各项标准的区分参考借鉴了国内外的教师标准,同时与泰国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文章的重点是从汉语教师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师基本素质四个方面对"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标准"进行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通过研究泰国本土汉语教师标准,本文还提出了制定本土汉语教师标准应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方法学习要求教师培训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社区服务学习、顺应国家汉语政策原则、符合国家教师标准原则、适应本国教育制度原则、突出汉语教学特点原则、建立国际视野原则。
  • 摘要:国际汉语教学应从幼儿抓起,幼儿汉语教学是关键.本文从课程、教材、评估这三个要点进行阐述.课程-为混合班设置基础级、中级和高级.亮点有课程以学生能力、潜力划分而不与年龄/年级挂钩的全日制国际幼儿汉语混合班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学拼音,学独体字、象形字、形声字,在生活场景中建立词汇库;在学唐诗中进行识字教学."听"的建设-营造环境、训练指令、实施教材、检验效果."说"的建设-寻找材料,玩儿是最好的教材,在做与分享中锻炼能力."读"的建设-由听故事到读懂的步骤来开发国际幼儿汉语的早期阅读能力."写"的建设-学写汉字和初学写作.综合理解能力足对听说读写的全面检查.最后的评估建设足对前两个部分的真实考察.
  • 摘要:新加坡中小学华文师资培养采取的是双轨制,既通过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教师,也通过开设专业文凭课程、颁发专业教师资格证书的方式引进合格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足,比如对华文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视不够;没有公开出版的、认可度较高的教材;教学法过于单一,实用性未得到充分验证;PGDE(小学)课程中的专业学术类课程安排过于密集.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完善的华文口语表达能力评估体系;组织专家编写一套示范性师资培训教材;慎重地推动教学法多元化发展;对于PGDE(小学)课程中的专业学术类课程,改集中授课制为业余学习制.
  • 摘要: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第三空间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和语种的交流与传播是要力求寻求一个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可以平等对话、和而不同的第三空间(Lo Bianco,Liddicoat&Crozet,1999).笔者以为,国际汉语教师作为跨文化的交际者和传播者,需要具备这样一种第三空间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第三空间思维方式和视角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6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否定(文化差异)阶段;自我保护阶段;弱化(文化差异)阶段;接受(文化差异)阶段;适应(文化差异)阶段;整合(文化差异)阶段.本文还尝试性地将第三空间理论与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相结合,提出并探讨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三空间模式.
  • 摘要:基于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现有教师在海外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培养适应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等特点的国别化汉语教师,是培养能真正适应不同国别及其文化,能迅速适应当地教学和生活,并能高效率开展教学活动的国际汉语教师的最佳方法,是国际汉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特别是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的进一步深入化、常态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本文通过对斯拉夫语国家语言特点、文化特点的论证,进一步探讨国别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
  • 摘要:本文依据典型案例分析了本土汉语教师、公派汉语教师以及志愿者教师的不同特点,通过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不同的教学层次对其学历和职称的要求,提出了培训外派教师和本土汉语教师的具体方案,尤其对培养具有用所在国语言进行学术研究,能够对汉语文学本科专业及硕士生毕业论文进行有效指导的学者提出了比较有新意的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学者普遍认为,加强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面向海外的汉语教师的培养、海外本土教师的培训等,是促进和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根本性战略措施。因此,研究中国政府外派汉语教师关键素质以及本土汉语教师培养规格,以便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有据可循,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意义重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从五个方面对汉语教师的从业资格提出了要求,毫无疑问大部分外派教师基本符合要求,目前孔子学院的教师主要从国内各高校选派,国家不仅要负担大笔费用,派出的教师在当地语言和跨文化交往方面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尤以志愿者教师最为突出。而本土教师也存在汉语言水平、教学经验、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外派汉语教师的培养应该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包括领导能力和用外语做学术交流的能力。而本土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方案应该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规格,如小学汉语教师新HSK三级以上,中学汉语教师新HSK四级以上,大学汉语教师新HSK五级以上。
  • 摘要:目前研究界多关注对外汉语教材的本体研究,较少关注教师在教材使用能力方面的局限与教材日渐发展之间的矛盾.教材内容在日趋丰富,数量在日趋增长,类别在日趋细化,作为使用者的教师,他们的教材"选""用"能力却相对滞后,这对于教学产生了极大的限制.教材的"选""用"能力应划归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教材"选"的能力,其实质是对教材的评估能力;教材"用"的能力,其实质是对教材扬长避短的能力,这是一种创造力.教师必须对教材的优劣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鉴别力,从而保证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载体;在教材的使用中能够通过掌控和创造,让教材的优势发挥,缺点隐遁,保证教学的最佳质量.
  • 摘要:海外汉语教学为非汉语语言环境下的汉语教学,其教材、教师、教法、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等都大大不同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结合自己在日木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海外汉语教学相对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所显露的七大制约性因素及其带给国际汉语教师的种种挑战,提出国际汉语教师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应具备的七大能力与三大基本素养,包括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亲和爱生,具有人格魅力、团结协作,具有团队精神旨在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及队伍建设提供一些自价值的借鉴资料.
  • 摘要:本文是在对哈萨克斯坦本土汉语教师培养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文章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成为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的生力军、中国境内对来华师资长短期培养、孔子学院总部对在哈萨克斯坦孔子学院教师充电提高、中国高校对在哈东干族汉语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分类总结,重点介绍了"中外结合、互补-连动"培养模式的做法及特点,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思考和建议.从哈萨克斯坦现有汉语传播的情况看,哈国本土汉语教师数量不够,汉语水平和授课能力有待提高。培训方参照国家汉办研制、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分别从汉语教学基础、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培训大纲,20门课在50天培训中,依"大纲"预设的目标、课程架构和内容强化实施,基本能满足本土教师的阶段性需求。在短期班教学或专家组巡讲中,师生紧密结合国外非汉语环境中的汉语教学实际,体验并反思汉语学习的过程,体验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体验第二语言逐渐习得的过程,甚至体验交际能力训练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讲授的内容大多是成熟经验的总结及基于未来教学活动的需要。
  • 摘要:现阶段,美国公立中小学中的汉语教学大多刚起步,且通常作为选修课而存在,这意味着进入汉语课堂的学生数量是决定这些课程能否存在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新泽西州三个学区十数所初、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归纳美国中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和他们的学习目的,并结合中学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定,认为本土教学环境对汉语教师综合施教能力最基本的现实要求是谋求汉语课堂的生存,进而根据数年来参与新泽西州汉语教师培养项目的实践经验,探讨在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流程当中,如何兼顾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提高汉语教师预备队伍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认证之后,成为最终能踏上讲台并站稳脚跟的合格汉语教师.
  • 摘要:加强师资本土化建设是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连续五年举办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采用"五结合"模式,使每位受训的教师都能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全美外语学习总目标(5C)为宗旨,将汉语教学逐步纳入全美外语教学的轨道,为海外汉语教师的本土化建设开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以波州大孔子学院的培训为案例,分析海外本土汉语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并进一步探索在世界汉语教学发展背景下,根据当地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师需求,开展全方位、多样化、多角度、多渠道的培训,介绍了集中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知名专家与本土教师相结合、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相结合、观摩示范与模仿创新相结合、专题讲座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几种培训模式,积极支持本土化教学探索,从而推进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使海外汉语教学向纵深发展.
  •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和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包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内的高素质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本文综合考察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汉语语言学导论"和"汉语语言学基础"类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对教学对象需求、内容设置、讲授方式及教材编写、使用现状,做出调查和数据分析.据此提出"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将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语言学知识的掌握,与对汉语习得过程中偏误的解释能力提高相结合;编制融汉语本体知识、汉语习得偏误类型分析和汉语语言学阐释理论及方法为一体的"汉语语言学基础培训教材,并对此类教材内容的针对性、解释性、实践性和集成化等特点进行研究.
  • 摘要:与国家汉办签有公派教师协议的外方大学或者接收公派教师和志愿者的孔子学院,每一年或两年接收中方公派教师或志愿者.通过多年来的经验,感到每一期公派教师的质量差异很大.为了借助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对汉语教师的培养做一反思,进行了初步调研,旨在能够反映外方学生和院系对公派汉语教师的要求、外派教师和志愿者自身在国外环境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国际汉语教育顾士教育课程所存在缺失的改进建议,以便为国际汉语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从外方(学生和外方院系负责人)的角度和现任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角度,对国内汉语师资培养及对公派汉语教师选拔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包括增强制作教具和课件、改善课本形式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表演和编导交际情景的能力。老师本身应该把教学的过程当作一个交际的过程,特别是在口语考试的时候,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有能力引领学生进入状态,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有最佳的发挥,开设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精髓的课程,每个老师能熟练地用英语或所在国语言讲授几个主题,开设中外文化比较、中华文化经典课程,组织中国文化或中外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帮助教师提升个人修养。这些知识在自己尽快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的同时,能够有利于师生的相互心理适应,训练文化才能,每个老师必须有两套拿手的本领,如太极拳、剪纸、唱歌等等,特别是做中国菜,这样既能使自己在异国的生活不枯燥,又能与当地同事、学生通过厨房外交增进友情,开展外事礼仪教育,一些生活细节,如吃相、坐相、站相、服饰、个人卫生等等,都直接影响一个汉语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将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派往境外实习,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与境外院校的汉学家、汉语教育专家合作指导论文,使教学与科研结合,这样既能产生更多的有实验性质的论文,也能鼓励硕士研究生更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课堂,同时,让课堂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并加以创新,公派教师、志愿者上岗前培训,应采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模拟训练等方法,让每个学员都有机会主动参与,积累经验。
  • 摘要:本文运用文化冲突案例,从文化知识与文化因素的视角对国际汉语教学视域下的文化冲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旨在说明,在国际汉语教学视域下,文化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汉语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应该对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研究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养途径.首先,应该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中设置专门的文化培养模块;其次,应该明确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最后,应积极探寻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 摘要:本文以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教师个人陈述、教学反思、学生评价、公开课录像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苏南某重点高中一位入职一年的专职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并着重探讨、分析了该教师运用反思策略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本研究对促进汉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为国际汉语师资教育与培训提供了一个案例.生存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教师本人要对此阶段的专业发展予以足够的重视、生存期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如参加"青年教师成长营")在专业引领下探索和实现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大胆取舍,采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策略、写教学反思不能笼统、随意,有一定目标和框架的反思才能有效、持久地对处于生存期的汉语教师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某一位老师写教学反思能坚持下去并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原因,除了学校的外力作用之外,还在于她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构建了自己的教学反思框架:剖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完成情况、详述教学过程、最有效环节、效果不好的环节、突发事件的处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如何设计课堂、其他值得讨论的事情,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将反思与科研结合起来:使每一次决定都有根据,每一个判断都有理论支持,才能使自身不断地发展。
  • 摘要:21世纪,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在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把中非友谊、合作关系及文化教育交流推进了全面、快速、深入发展的新时期.非洲的汉语国际推广和中非文化交流也随着形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提速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在概述非洲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讲述了该孔子学院的建设理念,办学思路、管理模式及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文试图以孔子学院工作章程和汉语国际教育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为依据,用解析的方法,以点带面论述非洲地区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所需创新的理念与做法,为非洲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在中国和波兰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波兰的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经历了兴盛、停滞以及现在的再度发展,在现阶段进行国别比较等相关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比较分析的思路指导下,随机抽取了波兰克拉科夫汉语教学机构8名中文教师(4名中国教师和4名波兰教师)的32个课堂录音样本,重点放在课堂提问环节,以期以小见大,了解中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异同,并辅助调查问卷了解本土学习者对此课堂行为的偏好,寻找双方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及教学水平可以改进的方面,提出对两国教师师资培养的一些建议,其中包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对对象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寻求两种语言文化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波兰本国的教学模式,加强双方教师的配合,建立教师志愿者教学资料库。
  • 摘要:目前,课堂教师用语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目前尚没有对教师指令语的研究,缺少优化教师课堂指令语的有效建议.本文运用自然观察法,对16位对外汉语教师(新熟手教师各8位)的自然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转写.此后,笔者根据Blum-Kulkaetal和Iedema提出的指令语分类体系和刘永兵、张会平针对英语课堂指令语提出的语用策略量表,从指令语的句类形式和指令策略两个方面,对新熟手教师指令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总体上来看,新熟手教师指令语大部分都是以直接的形式,使用礼貌程度较低的指令策略来实现,指令语不够灵活丰富.新手教师赤裸命令类指令策略占较高比例,熟手教师能够更多地使用缓和指令语气的词语和结构.
  • 摘要:本研究采用访谈与课堂观察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教龄在一年以内的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的教学焦虑现状.综合半结构式访谈、课堂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教学焦虑的主要内容有学生评价、校方评价、课堂提问、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和秩序、非教学事件等六方面;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的教学焦虑主要表现在:不能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变通、应激能力下降、缺乏教学自信、对待学生的态度过于温和、备课时间长且备课量远大于课堂实际需求.
  • 摘要: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在越南语的词汇系统当中,有60%-70%源于汉语的汉越词.这些汉越词的词义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的词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的基本相同,有的完全相异,其中最为复杂的是汉越词与对应的汉语词在词义上有一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已经统计出1504个这类的汉越词.以词为单位,表现为义项的增减,分别占24.8%和54.1%,此外还出现义项有增有减的现象,占10.5%;以词的一个义项为单位,表现为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分别占24%和8.2%.这类汉越词在汉语教学中基本上不起积极作用,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从词义的理解到词的运用因容易受越南语的干扰而导致偏误.它们给越南学生所带来的是一种误导性的负迁移.因此,越南的汉语教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从而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异,注意强调它们之问的"同"与"异",尽量利用相同部分,借助母语来掌握目的语,减轻学习者的学习及记忆负担.
  • 摘要:汉语师资匮乏已然成为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一大瓶颈问题.如何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本土汉语师资成为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对印尼60所汉语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120位汉语教师进行了调查,在总结当前培养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尼现行本土汉语师资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出了要厘清培养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先期培训的评估体系、重视校本培训,探索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方法、创新多元的实战性的培训形式,应根据本土师资的需要,创新培养培训形式,努力提高培养的有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应先满足印尼本土汉语师资职业化的需要,然后再过渡到专业化,印尼本土汉语师资专业化的培养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程.
  • 摘要:"中华文化与传播"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关注和提出的问题,对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予以全面分析.通过对文化认知与选择、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传承与传播等相关命题的诠释,对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并将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板块、传播板块和体验板块,强调课程的落脚点是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堆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传播能力,继而增强学生在不同环境中实现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 摘要:新加坡学生家庭语言背景特征是(L1,L2),即介于L1和L2之间的模糊状态.谢锡金发展了"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架构,把研究领域从第一语言扩展至双语和第二语言.本研究根据这一新发展,对新加坡双语背景学生及其教师进行调查.通过独立八个维度及其相应指标的阅读影响力光谱图示相关分析后,发现影响学生阅读习惯和课外阅读自学的主要因素是课堂阅读活动,其程度为64%和67%,阅读态度对其有38%和27%的影响,语言背景对其影响只有8%和4%.对照师生问卷,发现在阅读组合、阅读资源和阅读策略方面差距较大.经过访谈,再分析原因,提出平衡教与学关系之意见.据此调查案例,本文针对双语背景学生的国际汉语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对照师生问卷数据,在阅读组合、阅读资源和阅读策略方面,应做出适当调整,以平衡教与学关系。考虑到汉语为第二语学生需要更多阅读资源,建议教师日常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关注第二语学生。汉语和英语教师可加强合作,共享双语资源。另外,家长也可以考虑让孩子在家多讲双语,以培养出更多双语人才。国际汉语教师针对双语背景学生,应通过相应课程的培训,达到"教得开心,学得愉快",从而能知彼知己,以学习者为中心,在理论实践中成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