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659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52篇、会议论文140篇、专利文献18917篇;相关期刊1681种,包括外国中小学教育、高教探索、比较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79种,包括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第八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师范教育的相关文献由6353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曲铁华、金长泽等。

师范教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52 占比:25.29%

会议论文>

论文:140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18917 占比:74.16%

总计:25509篇

师范教育—发文趋势图

师范教育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曲铁华
  • 金长泽
  • 谢安邦
  • 顾明远
  • 王建平
  • 吴端阳
  • 柳斌
  • 申国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章飞; 赵倩; 魏洁
    • 摘要: 对400多名骨干教师的调查表明:一线教师对师范阶段教师专业素养的达成度具有很高的预期;一线教师对各子成分的预期达成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达成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专业品德、职业技能、专业情感、通用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一线教师注重专业素养达成方式的实践性,对于7个一级指标,选择了"理论学习+实践感悟"这一方式的被调查者比例最高。为此,建议:提高认识,重视专业素养的达成度;坚持素养发展导向,进行课程的统整设计;鼓励参与,加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注重整合,提升学习任务的综合性;循序渐进,关注目标达成的渐进性。当然,高等院校也应注意适度的平衡,并加强与中小学校的沟通,寻求实践者的理解。
    • 摘要: 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云南省昭通市。学校环境优美,毗邻占地一千余亩的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春观花,夏品文,秋赏月,冬戏雪。昭通学院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其师范教育传统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历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昭通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昭通师范专科学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百年办学历程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实践、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形成了“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和“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
    • 樊碧璇; 段正路
    • 摘要: 针对热学课程的特色进行了“思政”元素与热学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探讨.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因地制宜地思政教学设计,给出了在热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此外,还针对嵌入思政教学的热学课程,提出了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整和改革方案.
    • 唐晓辉; 兰小钦; 赵艳林
    • 摘要: 中共一大13名代表人生迥异,其中6名代表具有师范教育背景,始终初心如磐或能迷途知返,为党和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师范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重在立身、立业、立德、立行。振兴教师教育,首先要培根铸魂、找准方向、明确目标、落实抓手、发出强音,从中共党史中汲取营养,践行时代新思想,培养“四有”师范生,扎根中国大地办师范,立志强国担使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赵俊
    • 摘要: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提升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当前,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领导以及教师忽视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不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信息化水平不高。鉴于此,高等师范院校要进一步平衡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音乐教育与师范教育之间的比重,重视音乐专业审美价值,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
    • 李玮彦
    • 摘要: 当前高校钢琴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层面上,钢琴基础薄弱、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意识欠缺;教学层面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模式单一;实践层面上,教学实践缺乏引导、缺少查缺补漏的机会。基于身体美学理论和“L-T-E”教学模式,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相关要求,从修订教学大纲、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专业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建设给出科学、系统、完善的建设意见,为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开展钢琴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 翟瑜佳; 刘正伟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朱小蔓正式投身师范教育教学及研究。她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和师范教育转型出发,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理念和经验,深入探讨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途径,建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朱小蔓认为,在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改革的核心议题是创建情感的师范教育、培养师范精神和推进专业化建设,而培养自主成长型、创造性、具有情感和道德的教师是其中的核心目标。围绕推进高师素质教育改革,朱小蔓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检讨与反思,提出并构建了一个开放性、多样性、终身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末,朱小蔓在全国率先承担和领导了首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试验,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师资提供了经验。此外,她还对我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重心下移的教师专业化管理设想和建议。
    • 赵晓晓; 刘时勇
    • 摘要: 切实加强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不仅是全面推进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师德培育体系的目的。开展课程思政可成为革新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新载体,“课程思政+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必要性,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通过厘清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范式,提出统筹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课程建设与规划、培育兼具思政素养与综合学科知识的教师教育人力资源、优化师德教育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评价方式等优化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
    • 柯文涛
    • 摘要: 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重要教育制度。就其发展历程而言,先后经历了雏形、初步建立、停滞与衰落、回归与争议四个阶段。从实践来看,家访制度建设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管理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和家长对其认识不足等问题。为此,国家亟须对教师家访制度进行顶层设计,管理部门应制定配套措施,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学校应加深教师和家长对教师家访制度的认识。
    • 刘明远
    • 摘要: 我与海师的缘分还得从毕业分配说起。1984年8月23日,我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分配至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工作。回想毕业前夕,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和唯一的学生党员,当时面临着三个去向选择:一是留校当辅导员,二是去省教院任教,三是到教育厅工作,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