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典诗文

古典诗文

古典诗文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70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浙江学刊、文史知识、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古典诗文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赵谦翔、冯雁、史晓梅等。

古典诗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53.8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270 占比:45.84%

总计:589篇

古典诗文—发文趋势图

古典诗文

-研究学者

  • 赵谦翔
  • 冯雁
  • 史晓梅
  • 启功
  • 吴坤定
  • 唐瑛
  • 孙秀玲
  • 孙育彤
  • 常建祥
  • 张宗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彩霞
    •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古诗文是小学生从小就应该进行自主学习的知识,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古诗文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核心素养。结合小学生古诗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小学生掌握的古诗文量不达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足。本文分析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质量,以期提升小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综合能力。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宋词、唐诗、汉赋、离骚、诗经等都是我国的古典诗文的瑰宝,经过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古诗文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从现阶段开始培养小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爱好,将传统文化厚植于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能自发自觉地对古诗文知识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 王明慧
    • 摘要: 弘扬中华文化,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核心素养,是时代所赋予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倡导诵读古典诗文,让这种人文因子能够根植于中小学生之中,裨益培养学生心智、提升学生气质、滋养学生人生,提高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
    • 战琳
    • 摘要: 古典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结晶,对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同时,古诗文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它承担着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任务,但其教学方法仍有不足和不完善。此外,通过巩固古诗文教学成果,教师可以拓宽知识面,通过群文阅读和创新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对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和认识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可以有效弥补当前语文教学的不足。
    • 王建国; 杨锦辉; 陈亚飞
    • 摘要: 中国古诗词是历代文人思想、情感与艺术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以新课标、新教材为标志的语文教育新时代,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立德树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家顾振彪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保存在古代优秀诗文里,所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文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载体。
    • 张宗子
    • 摘要: 什么叫好文章?说来不过是,一、语言好;二、有见识,或者说有思想;三、有趣味;四、不装。前三项,是为,后面一项,是不为。语言好是根本。语言要好也简单,好歹读点古典诗文。未见不熟读唐诗宋词而语言能好到哪里去的。叙述艺术的核心,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叙述的方式决定读者理解的方式。同样的花园,从不同的门进去,只因为经行的路线不同,虽然看到的都是那些花草亭池,但感觉是不同的,对于花园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 蒋莉
    • 摘要: 古典诗文的教学重在提升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加积累,强化体验和领悟.内在的意境是古诗文文体的特点把握的核心,因此,教师要依循学生解读古诗文的一般规律,将感受意蕴、体悟文化作为教学的侧重点,进而提升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情趣,实现古诗文教学的"三味进阶".本文提出要基于学情定位,朗读中凸显古诗文的"文字味";推动整合对比,体悟中凸显古诗文的"文化味";借助多维活动,记诵中凸显古诗文的"情趣味".
    • 姚辉
    • 摘要: "结庐"往往是古代失意文人弃离官场,于市井间筑室而居的最后生活选择。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失意离场,终归于乡野后,内心所生发的那种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失意文人独特的"庐居"情结。一、"结庐"之肇始及基本内蕴"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时,并非为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失意或超脱的韵味。《诗·小雅·信南山》有言:"中田有庐,疆场有瓜。"(《诗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这里的"庐",本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 张洁
    • 摘要: 我们应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的活动润泽童心,教育学生。如借学校特色环境,引入古典诗文系列活动;借传统节日主题,开展探究内涵风俗活动;借泥塑学习创新,设计学习工匠精神活动。
    • 王曾瑜
    • 摘要: 今人阅读中华古典诗文,确有相当难度,甚至完全读不懂。究其原因,是否有以下几条。第一,当然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限格,在简体字环境中成长的国人,要阅读繁体字古诗文,特别是古书,就往往如同文盲,须重新识字。第二,古诗文的语汇,肯定远少于现代汉语,但用字量却要多上好几倍。记得我才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古诗文第一障碍,就是遭遇着很多字不认识的困难。我当时想了个办法,用一小册子,专记字义和读音,有空就背诵。即使如此,至今还是有很多字不识,需要查字典,但人老了,记性差,往往多次重复查阅,还是记不得。然而古典诗文中的个别汉字,甚至在《汉语大字典》中,也找不到。
    • 王士祥
    • 摘要: 绿水青山堪称文学书写的传统主题,既是客观的自然存在,也是书写者的情感寄托,是自然的精神化。自然山水之于不同书写者而言,其中蕴含着因人而异的情结,贬谪者借山水审美以投射心灵,造景者凭园亭胜迹而致敬自然,远处天涯者则表现出了对京城文化的向心力。当自然山水遇到不同身份的审美者时,作者的情绪自然会被投射到山水中,于是山水在净化心灵的同时成了书写者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总之,绿水青山的文学书写不仅体现了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且客观上突出了文学创作在社会建设中的担当意义。为此,本刊特邀请到王士祥、付梅和侯艳三位学者,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现将其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