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简体字

简体字

简体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3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2578篇;相关期刊263种,包括台声、书摘、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第十五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等;简体字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韩阳、李齐平、倪西赟等。

简体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2 占比:1.8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2578 占比:98.10%

总计:23015篇

简体字—发文趋势图

简体字

-研究学者

  • 韩阳
  • 李齐平
  • 倪西赟
  • 卫平
  • 叶佩珠
  • 孙建伟
  • 张双
  • 张小衡
  • 罗雪挥
  • 陈其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嘉祺(文/图)
    • 摘要: 楚国文字风格——“诡”“瑰”王祖龙先生在其著作《楚书法史》中谈到,楚国文字具有强烈的“断代性”“区域性”,其一定程度上吸收并消化了北方中原、东南淮水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文字的艺术特色。在秦实现大一统前,也就是中国形成统一的文字风格之前,楚,作为少数能与秦抗衡之国,其创造的文字对后期历代小篆、隶书的文字风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楚国在承袭殷墟甲骨文、周金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形体独特的楚系文字。
    • 刘上生
    • 摘要: 《避热》组诗是曹寅晚年的代表作品,作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初秋。今存于《楝亭集·楝亭诗钞》卷七。它对曹雪芹《红楼梦》创作有重要“范式”意义和直接启示;。由于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内涵丰富复杂,现有注释或较简略,或有若干错漏,故特为笺释之;。除词语典故外,适当阐释内涵和所涉史料,以便阅读研究。原文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楝亭集》,原诗自注用小一号字标出。原文繁体无标点,今依规定按简体字异体字表加现代标点排印。
    • 贺逸文
    • 摘要: 文字是传达思想意识的工具,文学是思想同意识的表现,本来不能算是奇特的,然而历来的帝王,为得保持个人的“天下”,利用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两句话,为愚弄人民的原则,所以定出开科取士的方法,并限定“律诗”“经义”“策论”“八股”一类的范围,笼络人民的思想。
    • 陈亦权
    • 摘要: 我在一个和文化有关的微信群里,看到有个在文化馆工作的网友,发出来一首用繁体字写的诗,大意是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胸怀,要包容世上万物,如果一个人没有宽广的胸怀,就会害得自己非常痛苦,也会让别人看不起。诗中所提倡的做人态度,我是非常认同的,只不过,我觉得用繁体字写诗没必要,就开玩笑地说:“国家都解放七十多年了,也可以考虑用简体字了。”
    • 奶盖君
    • 摘要: 2014年,江西省博物馆的一场普通的书画展在网上引发了很大争议,主要矛盾点就是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四平幅中居然出现了近现代才有的简体字。这幅原藏于厦门博物馆的书法作品上的“乱”字是简体,而它的繁体字写法应该是“亂”。据此,很多网友认为:“简体字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清代作品里怎么会有简体字?肯定是假的。”
    • 王立兴
    • 摘要: 如今用简体字出书写文章时,常常遇到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碰撞,如何取舍,大有学问在焉。我在整理胡小石师《楚辞专论》书稿时,就遇到了这一问题。《楚辞专论》印的是简体字本,按出版规定,文中的一些繁体字必须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改为简体字。应该说这一规定通常是对的,但在具体语境中,有些繁体字是不能改成简体字的。本文所探讨的屈原诗歌中的“節”字就不能简化成今“节”字,否则诗中的意象和内涵将不易训释,难以理解。
    • 孙建伟
    • 摘要: 黎锦熙既是民国时期国语运动、汉字改革的先锋及核心推动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工作的关键参与者.就文字简化问题而论,黎氏对汉字简化工作的推进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时段:1922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会议前后、1935年《第一批简体字表》发布前后、1964年《简化字总表》发布前后.整体观之,黎氏对简体字的概念界定、价值认知、整理原则、应用推行等所持的态度前后较为一致.尽管黎氏认为拼音文字是汉字改革的最终方向,但他同时肯定了简体字,并为其正名,主张搜集固有的减省形体加以推行.对于简体字的整理,他主张遵循"自然"演变的原则,不强定系统,不臆造新体;主管部门更多应做好"审订"和"承认"的工作.对于简化形体的应用及推行,黎氏提议将简体字与注音符号配合使用,还主张"写简识繁".其对汉字简化的不少论断,都给当今和未来的汉字规范工作以重要启示.
    • 孙建伟
    • 摘要: 黎锦熙既是民国时期国语运动、汉字改革的先锋及核心推动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工作的关键参与者。就文字简化问题而论,黎氏对汉字简化工作的推进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时段:1922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会议前后、1935年《第一批简体字表》发布前后、1964年《简化字总表》发布前后。整体观之,黎氏对简体字的概念界定、价值认知、整理原则、应用推行等所持的态度前后较为一致。尽管黎氏认为拼音文字是汉字改革的最终方向,但他同时肯定了简体字,并为其正名,主张搜集固有的减省形体加以推行。对于简体字的整理,他主张遵循"自然"演变的原则,不强定系统,不臆造新体;主管部门更多应做好"审订"和"承认"的工作。对于简化形体的应用及推行,黎氏提议将简体字与注音符号配合使用,还主张"写简识繁"。其对汉字简化的不少论断,都给当今和未来的汉字规范工作以重要启示。
    • 王曾瑜
    • 摘要: 今人阅读中华古典诗文,确有相当难度,甚至完全读不懂。究其原因,是否有以下几条。第一,当然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限格,在简体字环境中成长的国人,要阅读繁体字古诗文,特别是古书,就往往如同文盲,须重新识字。第二,古诗文的语汇,肯定远少于现代汉语,但用字量却要多上好几倍。记得我才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古诗文第一障碍,就是遭遇着很多字不认识的困难。我当时想了个办法,用一小册子,专记字义和读音,有空就背诵。即使如此,至今还是有很多字不识,需要查字典,但人老了,记性差,往往多次重复查阅,还是记不得。然而古典诗文中的个别汉字,甚至在《汉语大字典》中,也找不到。
    • 雷黎明
    • 摘要: 前些时日,某博物馆举办的书画展中,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作品中见有数个“乱”字,在网上引发争议:“简体字是近现代才有的,清代书法作品中出现简体,肯定是赝品。”其实,关于汉字繁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此次更是上升到了文物真伪判定的层面。那么,汉字繁简,到底能否成为判定文物真伪的定性标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