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黎锦熙

黎锦熙

黎锦熙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2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90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陵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黎锦熙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曹述敬、黎泽渝、佚名等。

黎锦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5 占比:17.8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490 占比:81.91%

总计:1819篇

黎锦熙—发文趋势图

黎锦熙

-研究学者

  • 曹述敬
  • 黎泽渝
  • 佚名
  • 孙良明
  • 刁晏斌
  • 曾晓洁
  • 黎锦熙
  • 吴炜旻
  • 聂鑫森
  • 莫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晓
    • 摘要: 黎锦熙(1890—1978)先生是蜚声中外的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法的先驱。他的语文教育理论,以丰富的调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又对中外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知识广采博收、融会贯通,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符合语文基本特点,因而得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今日重温,令人肃然起敬且深受启发。
    • 薄守生; 赖慧玲
    • 摘要: 1918年,胡适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个口号,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双潮合一之观”。然而,百年来人们对这个口号屡有误解,常常以“循环论”来解释,在“文学”与“国语”哪个以哪个为前提、为基础的问题上显得扑朔迷离、难以理清。通过对胡适的相关著述进行梳理,该文认为:在“国语_(1)的文学_(1),文学_(2)的国语_(2)”这个口号中,胡适所理解的“国语_(1)”应该侧重于指“文字形式”,但又不是全部都这样理解;胡适并没有明确地对“文学_(1)”和“文学_(2)”加以区分,混同了“经典文学”和“文学作品”的关系;胡适对“国语_(2)”的理解比较迷离、很不确定,有时希望与国语运动所倡导的“国语”混同,有时却仍然侧重指“文字形式”,这可能也与当时尚无“国语”有关。对于“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该文认为更应该把它定位为响亮的鼓动性的口号,而不是某种自洽的学术概念,其革命性很强,而严谨性比较有限。但是,这个革命性的口号具有很大的鼓动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加速形成。
    • 郭斌
    • 摘要: 黎锦熙(1890—1978),现代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1947年,黎锦熙在《国文月刊》发表了《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在"结语"部分,他写道:"各级学校本国语文科,其水准颇有江河日下之势,原因全在教学方法之陈陈相因,不凭经验谋改革。今如欲求进步,谨拟教学上三原则:一是写作重于讲读,二是改错先于求美,三是日札优于作文。"[1]七十多年过去了,面对黎锦熙关于作文教学的三条原则,我们可以作出一些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否有蒸蒸日上之势?
    • 任翔
    • 摘要: 黎锦熙先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前瞻的现代意识、开阔的学术视野、执着的探索精神,在长达70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他的以“读”为核心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是把阅读教学置于语文教学的首要地位,将教师教会学生“读”,学生学会“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发挥了阅读的带动作用,以“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整体提升;三是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统一,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又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四是区分了白话文与文言文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运用“两纲”、“四目”、“四段”的教学思想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深入研究黎锦熙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对新时代阅读教学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
    • 张显锋
    • 摘要: 以“西学东渐”为内含的世界历史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一历史进程在汉中地域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社会历史文化刻痕。本文以“西学东渐”之视角,结合清末及整个民国时代,通过梳理汉中方志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细节与重大事件,探究汉中方志文化材料的累积状态,旨在揭示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范式对中国及汉中方志文化理论的深刻影响、中国方志理论从传统到现代转型发展的标志、民国时期汉中方志文化发展、嬗变所呈现出来的多元社会文化生态,及汉中方志文化独特影响与重要地位。
    • 高雨
    • 摘要: 1911年,在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中,有两位后来成了卓有成就的人,一位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另位则是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就在同一年,二人又同时进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再次成为了校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专程前往北平师范大学看望了汤操真、许德珩、黎锦熙和黄国璋四位文化大家当天晚上毛泽东临走的时候说:这是我拜望老师、同学时间最长的一回了。此时的黄国璋担任北师大的地理系主任,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界的大家。
    • 冯晓蔚
    • 摘要: 陈昌,1894年7月14日生于广西梧州,8岁随父母回到故乡旧居——湖南浏阳土桥炭坡陈家大屋,17岁考入湖南省立初级师范。翌年,湖南省立初级师范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第一师范学校”,下同)。第一师范学校是当时办得较好的学校,拥有一批思想开明、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黎锦熙等。陈昌十分珍惜这里的学习环境,专心致志地学习。
    • 张显锋
    • 摘要: 以"西学东渐"为内含的世界历史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一历史进程在汉中地域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社会历史文化刻痕.本文以"西学东渐"之视角,结合清末及整个民国时代,通过梳理汉中方志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细节与重大事件,探究汉中方志文化材料的累积状态,旨在揭示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范式对中国及汉中方志文化理论的深刻影响、中国方志理论从传统到现代转型发展的标志、民国时期汉中方志文化发展、嬗变所呈现出来的多元社会文化生态,及汉中方志文化独特影响与重要地位.
    • 胡松涛
    • 摘要: 哲学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的主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精心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体系。毛泽东立志改造哲学早矣。1917年他给黎锦熙的信中指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人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如此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噎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
    • 乔全生; 谷少华
    • 摘要: 黎锦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也是较早进行汉语方言分区的中国学者之一.黎锦熙对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贡献是:以四区统领十二系方式命名具有准确性与层次性,以中古入声今读作为方言分区标准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以汉语方言分区服务于北京标准音规范与推广具有全局性与开创性.这些理论贡献不仅为前贤论述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也为后辈学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照.讨论黎锦熙汉语方言分区理论的重大贡献及相关问题;以期对学术界的有关提法起到重要的补正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