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
首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

首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0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首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主要对台湾现代汉语社区词在大陆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文章首先确定了台湾与大陆差异社区词,为了较好地体现选词的典型性和可靠性,本文以两本词典析出条目的交集为选取对象,同时,人工剔除了较为明显的已经融合或正在融合的词语及义项。随后,文章介绍了台湾与大陆差异社区词的分类。狭义的社区词介绍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代表词。广义的社区词,两地在指称上的差异有两种:一种是有对等表达,形成差异社区对等词;另一种是无对等表达,形成差异社区特有词。文章最后对台湾与大陆差异社区词做了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狭义社区词所占的比例不足两成,社区对等词所占的比例约为四成,社区特有词所占比重最大、接近总数的一半。
  • 摘要:本文主要对台湾修改现代汉语教科书用词的风波进行了介绍。文章首先介绍了民进党执政当局公布“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报告的风波。2007年7月21日,台“教育部”公布“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报告,对现行中小学教科书的用词进行大修改,把“国父、国画、国字、国剧、古人、两岸、台湾地区”等词,分别改为“孙中山、中国水墨画、中国文字、中国京剧、中国古人、两国、我国(或台湾)”,总计五千个,在用词上与大陆进行切割,全面“去中国化”。其次,文章对修订中小学“国语文”课程纲要用词风波进行了介绍。2008年2月13日,台“教育部”通过“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修订草案,对“国语文”等的用词进行“微调”,把原来的“中国文字、国字”改为“汉字”,“国语文、中文”改为“华语文”,“乡土语言”改为“本土语言”,等等。这是继2007年7月公布“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报告之后,对“国语文”教材的用词进行修改的实际行动。文章最后又对国民党重新执政废除“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报告的风波进行了介绍。2008年9月23日,新任“教育部长”郑瑞城发函教科书业者“免予参酌”。郑瑞城认为,“历史发展应该自然演进,不是有权力的人就可以定义或诊释历史”,所以决定发文教科书业者不用再参考,教科书编辑与审查全面回归专业思考。
  • 摘要:文章首先从台港选战说起,列举了几首诗歌来展现台港澳新词。文章还论述了新词的新的意义,即新词反映新事物,新词传递中华传统美德,简称容易出现歧义,追赶潮流多语夹杂。文章指出,现代汉语语言新词是应社会交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有增无减,层出不穷。这是早就成立的定律。构词方式充分利用原有本民族语的构词规律和修辞手段,汉语新词的结构规律依然是已有的并列、修饰、动宾那些。在世界华人地区,新词不断流动,例如由台湾流向大陆的有“互动”“双赢”“然后”(相当于古代的发语词),由大陆流向港澳台的有作助动词用的“进行”(进行开门、进行举手)。新产生的“词”词面不一定新,很多是增加了新的内涵、新的义项或新的用法。不同语言词语夹杂使用有三种原因:交际需要,追求新鲜刺激,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外民族的概念。
  •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整合两岸四地语文,助力民族复兴和国家兴盛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两岸四地现代语文的现状,主要存在各层面的差异。文章还介绍了两岸语言产生词汇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空间的作用、方言影响、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及外来词的影响。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两岸差异词的类型,即各自特有的差异词,异名同实差异词,同名异实差异词,同词义项差异词和不平衡传承词。随后,文章论述了两岸合编语文词典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外语教育中一定要预防西方文化的渗透,要加强自身民族语言的学习和推广,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文章指出,要从两岸语言的差异到化异为同的融合,两岸词典的编写,不仅要描写差异,还要注意到两岸语言生活中的相互和谐容纳的一面。先前不少台湾专有词,已被逐四、积极应对全球化大潮中的语言竞争。一个国家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然面临外来的各种语言文化的侵蚀,要保存自己的特质,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应对竞争的心理准备,增强自身语言文化的竞争力。汉语要成为强势的语言才符合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这也是国家增强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涵。
  • 摘要:本文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将共时层面的香港话和普通话的词做了比较分析。先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角度,结合各自具有的特色词,显示了二者的差异,并在宏观上据以归纳,分出三个大类,由此提取出两个系统中的共有词,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而又分别从义项数量的差异、词汇意义的比较上分析了香港话和普通话两个词汇系统中的46I个共有词的异同;最后再利用词义相同的原则进一步将两大词汇系统中词形有差异的45组词系联到一起,视为两种词汇系统的对应词。由此可见,香港社区词和普通话词既有同中有异的一面,也有异中有同的另一面。这就是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内在的最为本质的特点。
  • 摘要:本文主要对澳门现代汉语的词汇状况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澳门的语言状况,澳门地处海峡两岸之间,汉语在这里有很生动的形态。除了内地多种方言、华侨习用的方言涌入,还特别系联着大陆、台湾、香港等处的汉语,吸收和转送各处的语言成分。这些成分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汉语词汇方面。文章还介绍了澳门汉语词汇的特殊成分,如表现澳门生活的特有词语,文言词语和中外语言夹杂现象都比广州粤方言多,澳门是休闲娱乐之地,澳门粤方言对外来人名、地名、专名的翻译跟广州粤方言不一致等。文章最后提出了对两岸汉语词典的期盼,尽量收入一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词语,尽量把港澳词语收入词典,具有港澳特色的词语也希望收入等。
  • 摘要:本文主要就两岸四地"(在+)VP+中"形式进行了考察。文章首先对台湾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分别考察了“在+VP+中”,“VP+中”,“(在+)VP+中”与“在+VP”这几种句式的使用情况。此外,文章还对港澳以及大陆在这几种句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论述。文章最后还对几种同义形式的消长关系,“中”的性质以及“VP+中”的来源进行了详细介绍。还对“VP+中”的产生原因进行论述,文章认为这一形式首先在台湾产生并且发展较快的原因,一是现代汉语自身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二是受日语同一形式的影响。
  • 摘要:本文就两岸语言互动中词语的融合度问题进行了论述。在两岸现代汉语词汇比较研究中,发现两岸一些差异词向对方“渗入”的现象,在台湾一方也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大陆词语登岛进入台湾“国语”。文章指出,一般词汇学理论关于新词的产生的分析,不能解释涵盖普通话新词产生的这一现象。语言文化环境特点决定融合的进度和隔离的宽严,社会制度因素决定融合色彩的深浅,词语单位和意义的选择有强势占位现象,社会生活中突发事件或强势话语人物的影响,可以提高融,加速融合进度。从以上分析出发,文章认为“融合度”之说首先为观察处理两岸差异词提供了一个角度。其意义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词语融合度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在融合进度上的不同;如果能做梯度式描写,融合度应是一个动态指标;融合度的强弱变化也有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交互影响的作用。
  • 摘要:本文主要对海峡两岸现代汉语中"透过"用法的多样性与倾向性进行了考察。文章首先介绍了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透过”在两岸的动词用法和“透过”在两岸的介词用法。随后,文章对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倾向性进行了介绍,主要指两岸“透过”词性的倾向性和台湾动词“透过”义项以及介词“透过”带不同宾语的倾向性。文章最后对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趋同性进行了研究,趋同性以联系性为基础,文章还介绍了“透过”的历时演变情况和“透过”在两岸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海峡两岸的同形词,如果深入研究,在具体用法上会有不少差异,“透过”只是两岸同形词研究的一个个案。要系统研究汉民族共同语在两岸的现状,专注于个别词语的研究是不够的。只有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一系列的现象进行分析,才能寻找现象背后隐藏的联系和规律。因此,提出“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考察”的语法比较思路,这一研究思路不仅适用于两岸同形词的研究,也适用于同义异形词的研究,即同一个事物两岸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更适用于现阶段的两岸语法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主要对汉字繁、简二体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中文热与两岸对外教学的现况。为了顺应中文学习的热潮,中国投入国家级资源,积极制定政策,除了开放国内四百所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四十万人之外,还有计划地培养汉语教师送往全球各地,扶助海外大学的中文系,并且组织青年志愿者,作为海外中文师资培训的后盾。随后,文章介绍了中国大陆简体字的发展与现状。简化汉字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是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新文化思潮而来的,并非出于文字本身演化的规律。简体字公布推行以后,即受到不少质疑。文章还列举了简体字最常被指出的主要缺点。支持简体字的人为简体字提出的辩护以及列出的简体字的主要优点。此外,文章论述了繁简二体的适用性问题。从当前情况来看,当海外华语教学市场中简体字的占有率逐渐提高时,繁体字却在大陆内地迅速蔓延开来。有人将大陆繁体字出现的因素分析为外来和内在两方面。从外来的因素看,主要是港澳及海外华人使用繁体汉字以及“文革”后拨乱反正,重新肯定、重视传统文化,恢复书法艺术的研究,允许老字号招牌恢复原貌等的影响。内在的因素则是汉民族的审美标准要求文字不但写起来省事,而且看起来要匀称协调。事实上,正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达,许多年轻人才借由这个渠道第一次接触到大陆的简体字,接触后的反应绝大多数是负面的。一方面,以台湾目前对繁体字的态度来看,在政治考虑上,废除现行的字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语文工作者的眼中,繁体字与简体字比较起来具有绝对的优越性,也不可能提倡简体字;最后,文字作为大众书写表达的工具,台湾人民绝大多数对繁体字抱有好感,肯定繁体字的优越性,尤其在接触大陆的简体字后,对繁体字的情感就更加深厚了。文章最后就台湾文字政策和汉语教学等方面,提出个人见解:现阶段台湾的文字政策仍应坚持繁体字的使用,对于台湾地区出现的简体字现象应该审慎地对待;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台湾现阶段的政策仍然规定教授繁体字,这个态度值得肯定。
  •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陆与台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初步比较。大陆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台湾的“华语文”教学,双方有关方面与教学机构均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每年到大陆学习汉语的外籍学生远远超过台湾。不过,台湾的“华语文”教学历史悠久,在北美、欧洲等地都享有盛誉,而且一直与许多西方、东南亚国家保持着密切合作,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台湾学界认为台湾保留了精致的中华文化传统,而且具有与欧美国家相近的主流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因此具有独特的优势。大陆应采取更为开放的学习态度,吸收台湾“华语文”教学和管理的有益经验,尤其应注意将官方组织推动与民间力量发展相结合,力争做到办学方式多样化、办学理念国际化,拓展汉语国际推广的运作空间和实质内容。台湾为避开与大陆直接竞争数量,有意识地采取差异化、精致化的发展路线,力争创建和维护自身的特色,打造“台湾品牌”,不失为明智之举。
  •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陆和台湾的现代汉语异形字母词语进行了介绍。异形词语指的是汉语中音同(近)、义同、形异的一组词语。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传统意义上的异形词语,其形式所涉及的都是汉字符号。异形字母词语与传统意义的异形词语相比,符号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在成因上显示出复杂性,对汉语词汇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分别对大陆和台湾的的异形字母词语进行了详细介绍,异形字母词语主要包括字母型变体、汉字型变体、数字型变体、符号型变体和综合型变体这五大类。通过对两岸异形字母词语的比较,其共性表现在具有基本相同的变体类型,字母词语的异形形式呈多样化,比非字母词语异形词语更复杂。而其显著差异表现在汉字繁简异形,采用数字不同以及符号类型有别。文章最后介绍了两岸形成差异的原因,包括翻译方式、造词构词、语言文字这三方面。
  • 摘要:本文主要对两岸大型辞书的编纂进行了研究。文章分别对《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以及《中文大辞典》这五本大型辞书进行了介绍,详细论述了这五本辞书的作者、成书情况及主要内容。此外,对每本辞书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也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修订后的新《辞源》真正成了一部比较完善而且实用的大型辞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不仅增加了新词目,对词目的释义也有很大的改进。《辞海》是中国最完备的大型的兼收语词和百科词语的综合性辞书,是中国辞书编纂史上的又一丰碑。《汉语大词典》在释义方面博采众长,自成体系。一方面继承我国辞书传统释义从字形推求词义,从字音发现词义,从训话研究词义的方法,充分吸收历代语言学家研究语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以现代语义学理论为指导,对语言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精确地概括词义,划分义项,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全面揭示汉语词语的语义结构。而《汉语大字典》收字宏富,反映了汉字形体的源流演变。《中文大辞典》是台湾省最重要的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本辞典为“中国文化研究所”创修“中华民国百科全书”之基础,以整理民族遗产、发扬民族精神为旨归,冀能助于中国文艺复兴之新机运。
  • 摘要:本文主要对两岸非通用词语进行了论述。非通用词语是两岸关系隔绝历史的产物和客观存在,文章列举了两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些数据,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使用差异,指出对非通用词语所应该持有的态度,非通用词语不是绝对的。此外,文章论述了非通用词语向通用词语的转变,非通用词语通用化的必然趋势,文章还介绍了两岸的语言接触途径,指出非通用词语在通用化转变过程中的发展可能。文章还论述了两岸现代汉语非通用词语的学术意义和通用化措施,对于非通用词语和差异性词语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非通用性是原因,词义迥异是结果。两岸差异性词语指的是两岸虽然都在使用,但在意义和用法上产生或大或小差异的词语,地域和社会环境是原因,词义差异是结果。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非通用性词语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差异性词语,但差异性词语在目前情况下不会转化为非通用性词语。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缓和发展,非通用性词语将会越来越少。
  • 摘要:本文主要对台湾"国语"有别于普通话的几种语法现象或格式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介+名+方”结构中方位词的缺失,其次对“V+来/去+OL”句式和“甲+没有比/没比+乙+AP”句式进行了论述,文章还介绍了关于“有+AP”句式,兼及“有+VP”句式的来源。此外,对“程度副词+动词性词语”及可带宾语的词语有扩大化的趋势两个问题也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任何语法差异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和外部的原因,方言或外语语法的影响又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台湾“国语”跟普通话语法差异现象的发展趋势同样不能一概而论,台湾“国语”跟普通话的语法差异现象以及台湾“国语”中的特殊语汇、语音现象,使得台湾话呈现出一种人们可以感觉得到的“台湾味儿”或“台湾风格”。台湾“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特殊的“海外变体”—一个使用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现代汉语的“海外变体”。对这一语言变体独特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助于认清和把握台湾“国语”的面貌,更有助于推动包括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在内的现代汉语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助于两岸民众的交流沟通和面向全球的汉语(华语)推广工作。
  • 摘要:本文主要对香港现代中文法律文本日常用语的词汇特色进行了介绍。文章首先介绍了香港的法律与法律语言,指出研究香港中文法律文本的意义至少有三点:对于正确解读法律文本,理解香港的法律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法律语言成分在语言中相对稳定,所使用的词汇也必然相对稳定,把法律语言中出现的词汇拿来与其他华语区比较,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无论对于两岸四地辞书的编纂还是全球华语辞书的编纂,都具有重要的使用、参考价值;对于全面了解汉语词汇变异的规律和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规律,丰富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理论,做好汉语词汇规范化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随后,文章介绍了香港中文法律文本日常用语的词汇特点,包括古词语、方言词语、英译词语、社区词语和同形异义词。文章指出,从香港中文法律文本日常用语的词汇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特点和以前对香港书面语特点的概括基本上是吻合的。法律语言是正式的语言,即使在法律语言中,香港也无法避免使用那些一般老百姓熟悉且使用习惯了的词语。法律要解决香港社会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中文法律文本就必须涉及那些反映香港社会生活的词语。如果用内地使用的词语来代替,在法律程序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便。词汇使用上的差异,也比较突出地表现了香港法律文本的地方特色。
  • 摘要:本文主要对港台书面语中的方言字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汉语方言字的定义和作用,对港台书面语中闽粤方言字的分类也进行了介绍,闽粤方言字的分类按照其产生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类:本字、自造字、假借字和训读字。随后,文章介绍了港台书面语中粤闽方言字的造字特点,正因为粤闽方言字在造字方法上的这种区别,使得在现今所有的汉语方言中,只有粤方言被公认为已经较好地发展出一套方言汉字书写系统,而闽南话仍然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有音无字”的方言。文章还论述了港台书面语中使用方言字引发的问题,主要包括在港台粤闽方言字中存在着大量借自共同语的借形字,这些借形字在方言中被赋予了与原字不同的意义,因此它们就与普通话通用字构成了“同形异义”的关系;方言字中冷僻的古字和自造字有时也会给非本方言区的读者带来麻烦;有些方言区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书写表达同一意义的词语时,交替使用方言字和通用字,有时这种现象甚至会出现在同一句话中。文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三点建议:只在发行范围限于港台粤闽方言区内的读物上使用粤闽方言字,而在超越粤闽方言区地域在全国广泛发行的港台出版物上则尽量避免使用粤闽方言字,尽可能使用共同语通用字;如有特别需要,要在全国范围广泛发行的港台出版物中使用粤闽方言字时,应尽量对方言字和方言词加上引号或用相应的普通话词语来括注;鉴于目前在港台地区许多词语的用字仍未得到统一,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两岸三地的学术交流活动,有步骤地对粤闽方言书面语中存在的同一词语的多种不同用字进行正字规范,对用字不统一的词语确定一个标准的写法,为粤闽方言字的使用提供统一的依据。
  • 摘要:本文主要对两岸中型辞书的编纂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作者和成书情况,对其主要内容也进行了论述。《现代汉语词典》注重推广普通话和促进汉语规范化,在字、词、音、义等方面都符合规范性的要求。在读音方面,遵照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定的读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复音词的拼音,都加以连写,对轻声、儿化词都加以标注。其次,文章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进行了上述内容的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中国辞书编纂的一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追求规范,标注词性,义项排列,增加“提示”,内容丰富等。此外,文章对这两类词典的词类标注进行了介绍,包括辞书标注词类的重要性,中国语文辞书标注词类的情况以及对“两典”的词类标注的评论。最后,文章对《东方国语辞典》(革新版),《国语活用辞典》,《远流活用中文大辞典》,和《重编国语辞典》也进行了简单论述。
  •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两岸三地引进外来词汇时存在的歧异,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歧异,各自为政的分离格局造成的歧异和不同的语言背景和翻译习惯造成的歧异。文章还介绍了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融合,直接从港台借入外来词,受港台语言的影响对原有词语进行调换和受港台地区影响吸纳外来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通过对比,一方面可以减少两岸三地语文上的隔阂,消除交流过程中的种种不便和误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语言分途发展的种种现象、三地在与外族语言接触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以及差异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也注意到了近年来三地的语言“融合”迹象。如何在融合中消除歧异、如何在融合中规范汉语,希望在将来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 摘要:本文主要对两岸四地现代语言的对比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两岸四地语言研究的主要进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的丰富、拓展和加深,形成了重要的认识和观念以及出版了有分量的新型工具书三个方面。文章认为,对于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来说,全球华语观念的提出和确立,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扩大视野、获取新的研究视角,增加研究的理论内涵。文章还介绍了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关于称名问题,均衡性问题,系统性问题,理论性问题,工具书编纂问题和语言规范问题。应用的层面,目的是促使两岸四地人民对彼此语言的进一步认知和了解,从而方便交流,拉近距离。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要的有组织编写大规模、全覆盖的工具书,以及普及性的通俗读物等。操作的层面,比如联合培养以这方面为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真正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待条件成熟时成立联合研究机构等。从研究的层面来说,主要是对已有研究的拓展和加深、提高学术含量,目的是真正全面、深入、细致地描写和分析两岸四地语言全部的同与不同,以及融合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位、定性,完成一个准确完整的表述。另一方面,还应当集中力量做一些大的项目。
  • 摘要:本文主要对两岸现代汉语语音韵律差异的听辨感知实验进行了介绍。关于从听辨的角度来分析两岸语音韵律差异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设计了一个听辨感知实验,对台湾“国语”和普通话进行分层级听辨,试图揭示各个层级在听辨感知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哪些韵律特征在听辨中起到显著作用。听辨实验研究表明,两岸语音在标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律特征相对于音段特征在判断两岸语音差异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得知,在音节、韵律词、韵律短语和语调短语四个层级中,韵律特征在两岸语音听辨感知中的作用是分层级叠加的,但这种叠加过程不是等比例呈线性递增,从音节层到韵律词层以及从韵律词层到韵律短语层正确率提升较为明显,这说明韵律词层和韵律短语层的韵律特征对区别两岸语音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同时也意味着随着层级的提升,各层级对语音判断的贡献作用逐级减弱。此外对实验数据的一致性分析,证明了听辨人对“大陆腔”和“台湾腔”存在着较为一致的主观感知,听辨数据可信。
  • 摘要:本文就词根语素相关性与现代汉语基因知识挖掘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语言的基因与模因,语素与词法,词根语素相关性的功能价值。其次,对静态系统双音词结构模式进行了归纳,主要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词根语素相关性类型以及高产相关性结构模式抽取。文章还对大陆动态语料库双音词结构模式抽取,港台新闻语料库双音词结构模式抽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漫长的历时发展所积淀和形成的语言基因,一定会在语言系统的底层稳固存在、生生不息。通过对陆、港、台三地抽样语料库中双音词高产结构模式的综合比较,可以找到两岸三地汉语词法共性基因的蛛丝马迹。词汇的系统性不仅表现在组合与聚合的系统分类上,而且表现在关系分布上。在量变中保持不变的就是具有本质属性的“基因”,正如一棵树从小到大的成长,枝丫和叶子的增加都遵循着某些“遗传结构”。
  •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普通话中"卖难"说法的观察与思考。作为一种类情态动词结构,“难卖”以述谓功能为主,一般用于知域,与非现实句是无标记配对;作为一种受限主谓结构,“卖难”有向指称功能游移倾向,主要用于行域、言域,与现实句是无标记配对。“难卖”一般用来说明受事,往往伴有主观否定意味;“卖难”的受事常于“卖”后隐含,在一定程度上使施事或主事得以凸显。“难卖”在口语性个人话语中久已普遍使用;“卖难”主要为内地官方媒体在较为正式的书面表达中使用,历史尚短。后者的出现、通行,应该说包含着通过概念域转换而实现部分去主观化的语用动机。“卖难”在两岸四地并未同步流行,应与“一国两制”情况下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媒体运作机制等直接相关。内地经济转型过程中流通不畅、供需脱节状况常常出现,决定了“卖难”表达的客观需要;媒体语言由主观转向客观且习惯彼此仿效则是“卖难”说法逐渐扩散的传播推手。就汉语历时演变及共时结构系统内部的情况来讲,视点表现、概念域转换、主客观信息处理手段,也会存在区域性差异,对此还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自然不能轻率论断。
  • 摘要:本文主要对两岸合编语文词典中的敏感条目及其处置进行了论述。两岸合编中华语文词典,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一项最具社会影响的实质性工作,对于消除两岸语言歧义、促进汉民族共同语的统一和健康发展,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两岸合编语文词典中的敏感条目。所谓“敏感条目”,是指词条及释义、示例等涉及两岸政治、意识形态或现行政策法规的条目,以及字头、词条等涉及双方现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条目。其次,文章介绍了在两岸合编语文词典时应注意的问题。两岸合编中华语文词典以消除两岸语言文字差异、顺畅沟通为目的,虽然该词典定位于“描写性”而不是“规范性”,但两岸词典用字的定名、字头和词条中涉及双方现行语言文字政策和规范标准的地方依然不少,有些甚至有可能会触碰到双方各自的“底线”,处理不好也会出问题。文章最后介绍了两岸合编语文词典中的敏感条目的处置方式,即真诚合作、“求同”为上,实事求是、“存异”亦可以及技术层面的其他“变通”方式。
  •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两岸存续的现状。文章首先以200年7月20日,台湾著名的三大报之一的《联合报》,刊登的一则由该报驻纽约特派员傅依杰撰写的新闻报道,题为《雀儿喜出阁,美媒“皇婚”规格看待》引出本文主题,这则报道的文字不长,但对于西方人名的翻译与大陆颇有不同。事实上,海峡两岸在现代汉语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差异,表面上看只是用字问题,实质上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心理,折射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微妙的心理差异。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但是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排斥外来文化。事实上,中华民族向来都是以阔大的胸怀来拥抱并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才更显博大精深,充满活力。汉唐时代中国的鼎盛及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则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毋庸赘言。吸收外来文化既多,与外来文化交流既久,就必然在语言中留下遗迹。词汇作为文化的“化石”,最能反映一种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关系。任何语言在与其他语言的交流接触中都会有外来词的借贷问题,这是正常的语言现象。应当承认,音译词的汉语表现形态确实都是匠心独运的,也是妙不可言的修辞作品。不过,透过这种努力“汉化”音译外来词的修辞行为,明显地可以看出音译词创造者潜意识中“万物皆备于我”的“天朝心态”。因为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占据世界文明的高端地位,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很长时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是居于绝对强势地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