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山水审美

山水审美

山水审美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8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北方论丛、理论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泰安卫星会议等;山水审美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宣森钟、柯素莉、程磊等。

山水审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20.7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338 占比:78.79%

总计:429篇

山水审美—发文趋势图

山水审美

-研究学者

  • 宣森钟
  • 柯素莉
  • 程磊
  • 高建新
  • 何雨芹
  • 卢小平
  • 廖宇
  • 李蹊
  • 王琳
  • 耿连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朱伟利
    • 摘要: 近年来,我国掀起一股国学热潮,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已成功举办到第七季,一定程度上表明民众对古代诗词予以的高度关注。山水文学作为古代诗词的题材,也在此浪潮中重新焕发出活力。浙江山水文学是中国山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诸多文学代表人物与经典作品,对其展开研究与分析,既有利于重建浙江山水审美文化格局,也有利于发挥浙江山水文学作品的旅游导向作用,与新时代生态建设与反思趋势相应和。
    • 张思英; 王国光
    • 摘要: 永州八景作为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地区八景景观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风景园林美学意义。通过运用91卫图助手工具,分别定位永州八景经纬度坐标点,测量八景高程数值。从山水格局、纵向高程、空间组合和关联意境等四个方面分析永州八景大尺度城市景观空间审美特征,归纳以古城为中心的永州山水地貌格局,阐述潇水沿岸八景纵向空间序列,梳理“山—水—城—山”的城市组合空间构成,剖析多元素运用下八景景观审美偏好,定性定量挖掘永州八景审美文化内涵,以期为八景景观集称文化与当代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多角度思考。
    • 李慧杰
    • 摘要: 魏晋时期,玄学把“自然”作为至高无上的追求,而这一哲学思想追求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的审美领域。魏晋以来,人们开始追求“自然”这一审美的生命境界,这是追求“自然”之美的首要表现,而在将“自然”之美作为审美对象的基础上,外界的自然山水因具备“自然而然”的审美特质也引起了人们的审美注意。这一时期,人们享受游览山水的乐趣,以虚静之心在山水中体悟“天道”,甚至把自然山水引入人物品评之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态度对当下有着深刻启示。首先,应当树立齐物、平等的观念,自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另外,当下社会,人们需要建立一种满足精神需要的审美观。
    • 李晓峰
    • 摘要: "野水"意象展示了唐宋诗学的重要转向.中国古代诗学从唐代野字意象的逐渐增多,到宋代野水意象的异军突起,不仅意味着唐宋诗学从"大物山水"到小景山水的转向,而且从杜甫所开创的"野水"美学至中唐诗人"野水"写作传统的逐渐形成,幽远寻仙的峻险之趣,也伴随着"大物山水"的传统有所消歇,宋人萧散简淡静观自我的"野水"美学成为时代意趣."野水"作为宋代小景山水传统写作中不可或缺的意象,其审美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可游,更在于可居."可游可居"作为野水此在性山水美学的具体展开,与"可行可望"的彼岸山水美学成为中国诗学的两大传统.它话语的多重生成背景和生命意蕴,不仅在于其自然平淡之趣、人格自由精神之适,也体现了诗人对精英中心集团的疏离,而荒寒无边之境与无始无终之我的未完成性遂成为野水之美的本质.
    • 陈丽卡
    • 摘要: 王瑶先生说:“文学史上一种文体和流派的兴起和没落,都不是突然的事情;总有它底前趋和对后来的影响的。”东晋盛行一时的玄言诗于晋末宋初被鲜丽清新的山水诗所取代自然也不是突然的事情。本文试从诗歌自身嬗变的必然性出发,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一为玄言山水,即研究东晋玄言诗中,借山水以体玄进而发现山水之美的现象,主要从兰亭诗及当时玄言诗代表人物的诗作入手。二为山水玄言,即研究山水成为审美对象,展其鲜丽但诗歌仍存玄理之气、仍拖玄言之尾的现象,这自然以谢灵运为范。三为山水抒情,即看到山水诗完全现其清音,并回归于“缘情”的诗歌发展的正轨上来,谢眺为其代表。【关键词】玄言诗;山水诗;山水审美;山水抒情《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山水,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谓其“体有因革”却论述欠详。而笔者认为,玄言诗过渡到山水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转折,亦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因而从东晋玄言诗到南朝山水诗的演进历程仍是中国诗史一个需深入探寻的问题。现本文试从诗歌自身嬗变的必然性这一角度,对诗歌从玄言到山水的转化过程进行梳理、挖掘,以明其革因。玄言山水与山水审美何谓玄言诗?按王仲陵先生的说法是“凡是以体悟玄理为宗旨的诗,该属于玄言诗。体悟玄理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从理性入手,二是从感性形象入手。前一条途径形成枯燥的说理诗,后一条途径则能产生一些将一定的感性形象和一定的理性内容结合起来的篇什。《三月三日诗》和《兰亭集》、登临诗和景候诗中的佳构,以及用形象手法歌咏玄理的诗,都可划属此类”。王先生的结论虽不是概念,但比定义其为“中国两晋末年兴起的以阐释老庄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内涵要丰富的多,研究也更为深入。从第二条途径出发,以感性想象入手来悟玄,山水必是其中最重要的悟道载体。这部分诗篇就是玄言诗走向山水诗的重要铺垫。《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由此可知玄言诗作为玄学思潮的产物,发韧于魏末。阮籍、嵇康可为玄言诗代表,在两人诗中已开始了自然景物为体玄服务的功用。综观西晋,玄学对诗歌影响并不大。当时文坛名家傅玄、张华等在士林中声望极高,然其诗作大多以儒家思想为本,这样的导向必定对当时文坛产生影响。另外,西晋清谈之风虽盛行,但玄学家们多专注于精研理论,以诗谈玄的创作实践不多。玄言诗真正兴起和繁盛是在东晋。“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郭璞是东晋玄言诗的导始者,以游仙诗著称。虽其诗中亦表现有老庄的思想,诸如“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之类的句子。其诗之“乖远玄宗”,并不是主旨思想与别人不同,但是在表现方法上改变了“淡乎寡味”,写出了情感,这已为从玄理到诗情的回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据《世说新语·文学》载,阮孚读郭诗《幽思篇》:“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句,评论道:“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此二句从林木、川流的动态体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亦以表现出玄理走向自然山水的倾向。永嘉南渡之后,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云: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世说新语·容止》第二十四刘孝标注引孙绰《庾亮碑》云:“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以玄对山水”,并以创作诗歌作为实践成为一种普遍风尚,这一大批诗作以怡情悦目的山川美景为寄托,阐悟玄理之道,最典型就是兰亭诗。《晋书·王羲之传》云: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在会稽的名山秀水之间王羲之潇洒畅饮,诗酒风流以标其高蹈清扬。其中兰亭集会是最有名的一次。诗人们流觞曲水,列坐赋诗,既是为欣赏山水,也是为谈理畅玄,在山水游赏中悟道: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谢安《兰亭诗二首》其二)在阳春三月、云淡风轻的明媚山水中,诗人仿若悠游羲唐之玄境,体悟到万殊混一、彭殇无异的玄妙。庄子所谓泯于自然的人生境界,谢太傅借山水以明了。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
    • 王士祥
    • 摘要: 绿水青山堪称文学书写的传统主题,既是客观的自然存在,也是书写者的情感寄托,是自然的精神化。自然山水之于不同书写者而言,其中蕴含着因人而异的情结,贬谪者借山水审美以投射心灵,造景者凭园亭胜迹而致敬自然,远处天涯者则表现出了对京城文化的向心力。当自然山水遇到不同身份的审美者时,作者的情绪自然会被投射到山水中,于是山水在净化心灵的同时成了书写者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总之,绿水青山的文学书写不仅体现了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且客观上突出了文学创作在社会建设中的担当意义。为此,本刊特邀请到王士祥、付梅和侯艳三位学者,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现将其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 周婷
    • 摘要: 葛洪为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学界对其美学和文艺思想多有研究,但尚无专文论述其山水审美思想.“葛洪移居”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历代画家以此题材创作了许多作品.本文试分析葛洪的山水审美思想及其意义,并探讨其对历代“葛洪移居”题材绘画的影响.
    • 卢小平; 何雨芹
    • 摘要: 以苏州博物馆庭院假山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景观蓝本《潇湘奇观图》与假山景观作品的分析,研究中国古典绘画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以及空间的转换理论和方法。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作为典型案例的研究,对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下传播及赋予传统绘画新的生命力都有积极意义。
    • 卢小平; 何雨芹
    • 摘要: 以苏州博物馆庭院假山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景观蓝本《潇湘奇观图》与假山景观作品的分析,研究中国古典绘画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以及空间的转换理论和方法.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作为典型案例的研究,对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下传播及赋予传统绘画新的生命力都有积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