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8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9523篇;相关期刊1462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等;文化心理的相关文献由2984位作者贡献,包括韦磐石、邱旭光、陈辽等。

文化心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78 占比:23.77%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9523 占比:76.01%

总计:12528篇

文化心理—发文趋势图

文化心理

-研究学者

  • 韦磐石
  • 邱旭光
  • 陈辽
  • 吴定宇
  • 张军
  • 彭建兵
  • 肖云儒
  • 廖开顺
  • 张晶
  • 李兆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森阳; 王宇鹏
    • 摘要: 抓周在中国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苏州地区,抓周礼俗保持较为完整,仪式的内容丰富,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及心理意义。本文考察了苏州地区抓周的准备,描述整个仪式的完整过程,并分析了其所具有的文化心理意义。
    • 宋雨涵
    • 摘要: 词汇理解偏差是语言习得和使用中的常见错误之一,当这种偏差被语言系统所接受时,就会形成流俗词源。流俗词源的形成直接体现为原有词语在形音义等方面的讹变;作为词汇的组成部分,流俗词源有成语、俗语、外来语等不同的来源;流俗词源的形成原因则需要从语言本身、人类认知心理、语言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 杨华; 刘飞兵
    • 摘要: 近十年,来华留学生的总人数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对外影响力的提升。但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选择,已经成为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培养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以汉语为教学语言,很多来华留学生听不懂教师授课与导师指导,读不懂普通图书与学科专业文献,不能用汉语进行口头与书面学术交流。以英语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导致至少三大问题:一,不是所有参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中国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与学术研究及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二,即使所有中国教师都能够使用地道、规范的英语进行授课和学术研究及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也不是所有留学生都具备相应的英语听读说写能力;三,在中国高等学校,用英语进行非外语类课程教学,不符合中国学生的文化心理期待,也不符合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实际上,以英语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不利于中国知识的传播,往小处说是文化自信不足,往大处说是放弃中国文化主权、主动接受文化心理殖民化与文化殖民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选择不能损害中国文化自信,不能伤害中国文化主权。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要素都应有机地、无变异地、不伤害主体地整合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只有如此,中国才能成为教育与文化大国,才能通过中国高等教育保证世界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与多向化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与多向性。
    • 陈国栋; 王浩
    • 摘要: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原真性保护是历史文化名村风貌保护长期被忽视的一环,而原真性原则是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核心原则。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结合文化遗产领域原真性相关知识,解析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风貌原真性的内涵,从古树名木景观和一般性植物景观两个层面分析目前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保护现状及问题,探究植物景观对于历史文化名村风貌原真性的重要意义,指出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动态性”“相对性”的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名村风貌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参考。
    • 吴构松
    • 摘要: 多元融合的潮州民系发育了潮人族群文化,形成了潮人独特的文化心理,这些文化心理大量投射在潮汕地区地名上,是地名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探析潮汕地名中体现的潮人文化心理,有助于破解潮州民系文化密码,丰富潮州地名文化研究。潮汕地区地名主要蕴含崇宗追远、尚雅弃俗、敬神乐群、感恩扬善、革旧立新等潮人族群文化心理
    • 彭淑慧
    • 摘要: 《玉台新咏》收录了从西汉至梁代以闺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作品800余篇,其中相当一部分诗歌涉及赠物行为,这些诗歌记录着古人的情感传达方式,体现出丰富的交往心理,却鲜有专文研究。《玉台新咏》赠物诗中出现的礼物大致可分为自然之物和人工之物,自然之物中芬芳的草本植物较受青睐,人工之物种类较多且多富有文化内涵。赠物诗中的赠物方式可归结为单向赠物和双向赠物两种模式,单向赠物又可按有无中介分为面赠和寄赠或代赠。而通过赠物诗文本中抒情主人公追求品质、歌颂理想和抗争距离的表达,便能窥见汉魏六朝诗人或炫耀或移情或寄托的文化心理
    • 苏煦雯
    • 摘要: “窥听”书写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多样文学价值。《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窥听”书写在步武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从叙事学角度观之,“窥听”书写在时空叙事、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其所营造的审美情境与艺术氛围是创作者心灵世界对象化的显现,“双重窥听”的效果又可带给读者更好的审美体验与阅读想象。同时,《聊斋志异》的“窥听”书写根植于民间文学“偷窥”母题的叙述程式,成为蒲松龄书写人性欲望的窗口,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
    • 贾博然; 薛文礼
    • 摘要: 铁凝的写作中往往融入了对生命体验的细腻观察和体悟,表现出独特的人文特质。以铁凝的文化心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进行剖析,从地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反叛以及对人类生命和精神世界的关怀意识等层面深入挖掘,探寻其创作背后的文化成因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心理特征,以期深入了解铁凝文学创作的文化内核。
    • 黄珊
    • 摘要: 20世纪60年代,王蒙的小说创作一度陷入停滞,但与此同时却又创作了数首旧体诗。这些旧体诗中,既有立志进行自我改造,抒发革命建设豪情的诗篇,也有赞美田园躬耕之乐的闲适旷达之作。作为王蒙20世纪60年代精神世界的曲折记录,其旧体诗中对自我情感及生活世界的书写,既包含着他深切的现实生活体验,也掺杂着一定的修辞策略。两种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诗作中,体现了秉承“少布”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王蒙在进入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环境后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复杂纠结的互动关系。同时,王蒙由小说转向旧体诗创作,文体转变背后也典型地反映出当代作家对某些中国传统文人心态的认同与因袭。
    • 章育良; 张淑芬
    • 摘要: 《新青年》作为早期传播社会主义的重要刊物,在除旧布新中,打破旧的文化心理惯式,输入社会主义思想。刊物在消解国内奴性文化心理和君主本位国家观念的基础上,向民众传输阶级斗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国家意识,并基于培植国民社会进化的变革观念,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根本”改造社会的法则传播于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