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玄言诗

玄言诗

玄言诗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9篇;相关期刊264种,包括北方论丛、江汉论坛、求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玄言诗的相关文献由36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大雷、顾农、李文初等。

玄言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4 占比:69.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89 占比:30.78%

总计:614篇

玄言诗—发文趋势图

玄言诗

-研究学者

  • 胡大雷
  • 顾农
  • 李文初
  • 李绍华
  • 韩传达
  • 韩国良
  • 魏宏灿
  • 何光顺
  • 刘启云
  • 吕新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蔡彦峰; 孙银莎
    • 摘要: 东晋以来士人出家渐多,僧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于诗坛,形成了带有群体特点的诗歌创作风气。东晋僧诗几乎都为五言体,在东晋前中期四言体盛行、五言诗陷入低谷的背景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东晋诗僧群出自中下层家族,比较自然地继承了源自寒素阶层的汉魏五言诗传统,并进一步融合山水、佛理、仙道等内容,开启了晋宋五言诗新的风格,成为晋宋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士僧交往的深入,东晋诗僧群以其五言诗创作实绩,改变了士人以五言为俗体的观念,重新开启了五言诗创作风潮,具有建构五言诗史的意义。在以玄言诗为主流的东晋诗史之外,重新探讨被忽视和遮蔽的东晋诗僧群的五言诗写作实践与诗史功绩,有助于揭开晋宋诗歌史的真相及其发展演进。
    • 朱新亮
    • 摘要: 在以古、近体创作的哲理诗中,近体尤其是五、七绝哲理诗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这契合了短小篇幅与哲理言语更容易融合无间的艺术规律。但第一个哲理诗时代却盛行着以五古为主要体裁的玄言诗。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的五古哲理诗汲取了玄言诗由事推理的思维方式、“三玄”的表现主旨;承袭了中唐白居易等人将日常化与哲理性绾合的言说趋势,表现出接近人情、贴合世事的艺术倾向;小诗则袭取了晚唐杜荀鹤等人哲理诗对社会阴暗面的讥刺传统。苏轼、黄庭坚的哲理诗延续了日常化与哲理诗融合的倾向而表现得更为浅露直白,共同构成了宋诗“尚理”“主理”的艺术风貌。
    • 赵继红; 陈子瑄
    • 摘要: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是刘勰评述晋宋诗风转变之语。根据对山水诗性质的界定和代表人物的出现,山水诗作为一代新诗歌风尚应出现在宋初永嘉时期。其兴起则和“庄老”有着莫大关系。而“庄老”不仅指代玄言诗,而且包括老庄思想。由于玄言诗是在玄谈基础上形成,而玄谈后期专注于自己形式的发展,不再注重探讨老庄玄理,故而两者之间产生分离,所以玄言诗和老庄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也不能一以概之。宋初山水诗虽留有玄言的成分,但不影响“山水方滋”的局面,这多是由于当时文学中摘句欣赏和批评的原因,使得文人有意识地规避不可取之处,而山水之局面也由此形成。
    • 刘雨薇
    • 摘要: 作为《文心雕龙》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对“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阐释,涉及山水诗的兴起以及晋宋时期诗体变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丰富而充分的阐释。从纵向角度梳理、勾勒这些阐释及其发展脉络,从而折射20世纪学术思想的某种变迁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王春雨
    • 摘要: 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文人迫于政治的严酷,走向自然,发言玄远。东晋时期,孙绰、许询等人苟且偏安,追求遗世脱俗,依托自然体道悟玄。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与谢灵运共同完成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演变。陶渊明走向田园,缘于热爱自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谢灵运则更多因为政治失意,被迫投身自然。玄言诗、山水诗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新思考。
    • 王春雨
    • 摘要: 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文人迫于政治的严酷,走向自然,发言玄远。东晋时期,孙绰、许询等人苟且偏安,追求遗世脱俗,依托自然体道悟玄。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与谢灵运共同完成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演变。陶渊明走向田园,缘于热爱自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谢灵运则更多因为政治失意,被迫投身自然。玄言诗、山水诗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新思考。
    • 宁可欣
    • 摘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写道:“......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此话精辟地总结了玄言 诗到山水诗的流变过程,“庄老”既指玄学思想,也指玄言诗,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发展,是一个玄学逐渐内化,玄言诗逐渐从 文坛消退的过程,而山水之“滋”,既受到了玄言诗的有利影响,也受到了其不利影响。
    • 陈丽卡
    • 摘要: 王瑶先生说:“文学史上一种文体和流派的兴起和没落,都不是突然的事情;总有它底前趋和对后来的影响的。”东晋盛行一时的玄言诗于晋末宋初被鲜丽清新的山水诗所取代自然也不是突然的事情。本文试从诗歌自身嬗变的必然性出发,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一为玄言山水,即研究东晋玄言诗中,借山水以体玄进而发现山水之美的现象,主要从兰亭诗及当时玄言诗代表人物的诗作入手。二为山水玄言,即研究山水成为审美对象,展其鲜丽但诗歌仍存玄理之气、仍拖玄言之尾的现象,这自然以谢灵运为范。三为山水抒情,即看到山水诗完全现其清音,并回归于“缘情”的诗歌发展的正轨上来,谢眺为其代表。【关键词】玄言诗;山水诗;山水审美;山水抒情《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山水,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谓其“体有因革”却论述欠详。而笔者认为,玄言诗过渡到山水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转折,亦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因而从东晋玄言诗到南朝山水诗的演进历程仍是中国诗史一个需深入探寻的问题。现本文试从诗歌自身嬗变的必然性这一角度,对诗歌从玄言到山水的转化过程进行梳理、挖掘,以明其革因。玄言山水与山水审美何谓玄言诗?按王仲陵先生的说法是“凡是以体悟玄理为宗旨的诗,该属于玄言诗。体悟玄理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从理性入手,二是从感性形象入手。前一条途径形成枯燥的说理诗,后一条途径则能产生一些将一定的感性形象和一定的理性内容结合起来的篇什。《三月三日诗》和《兰亭集》、登临诗和景候诗中的佳构,以及用形象手法歌咏玄理的诗,都可划属此类”。王先生的结论虽不是概念,但比定义其为“中国两晋末年兴起的以阐释老庄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内涵要丰富的多,研究也更为深入。从第二条途径出发,以感性想象入手来悟玄,山水必是其中最重要的悟道载体。这部分诗篇就是玄言诗走向山水诗的重要铺垫。《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由此可知玄言诗作为玄学思潮的产物,发韧于魏末。阮籍、嵇康可为玄言诗代表,在两人诗中已开始了自然景物为体玄服务的功用。综观西晋,玄学对诗歌影响并不大。当时文坛名家傅玄、张华等在士林中声望极高,然其诗作大多以儒家思想为本,这样的导向必定对当时文坛产生影响。另外,西晋清谈之风虽盛行,但玄学家们多专注于精研理论,以诗谈玄的创作实践不多。玄言诗真正兴起和繁盛是在东晋。“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郭璞是东晋玄言诗的导始者,以游仙诗著称。虽其诗中亦表现有老庄的思想,诸如“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之类的句子。其诗之“乖远玄宗”,并不是主旨思想与别人不同,但是在表现方法上改变了“淡乎寡味”,写出了情感,这已为从玄理到诗情的回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据《世说新语·文学》载,阮孚读郭诗《幽思篇》:“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句,评论道:“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此二句从林木、川流的动态体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亦以表现出玄理走向自然山水的倾向。永嘉南渡之后,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云: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世说新语·容止》第二十四刘孝标注引孙绰《庾亮碑》云:“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以玄对山水”,并以创作诗歌作为实践成为一种普遍风尚,这一大批诗作以怡情悦目的山川美景为寄托,阐悟玄理之道,最典型就是兰亭诗。《晋书·王羲之传》云: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在会稽的名山秀水之间王羲之潇洒畅饮,诗酒风流以标其高蹈清扬。其中兰亭集会是最有名的一次。诗人们流觞曲水,列坐赋诗,既是为欣赏山水,也是为谈理畅玄,在山水游赏中悟道: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谢安《兰亭诗二首》其二)在阳春三月、云淡风轻的明媚山水中,诗人仿若悠游羲唐之玄境,体悟到万殊混一、彭殇无异的玄妙。庄子所谓泯于自然的人生境界,谢太傅借山水以明了。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
    • 余开亮; 贾瑞鹏
    • 摘要: 刘勰通过对山水诗的创造性误读来维护儒家抒情诗学的一贯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中古诗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自然观上,刘勰以物感置换物色,淡去了物色论背后的玄佛自然观,而直接将气化交感自然观作为山水体物美学的思想基础;在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关系上,刘勰将山水诗的产生视为山水自身不断清晰化的结果,而对玄言诗在山水诗生成中的历史作用给予了误判;在情景关系上,刘勰将《诗》《骚》传统解释为山水诗情景交融法则的“宗经”典范,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性误读,刘勰将山水诗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重新纳入儒家轨辙,深远地影响中古诗学的转向.
    • 刘倩倩
    • 摘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及晋宋诗风演变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对后学了解这一时期玄言诗向山水诗的流变历程有引玉之助."庄老告退"应理解为玄言成分在诗歌语言中的消退,而非"形超神越"的道家精神的衰歇.事实上,"形超神越"作为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玄言诗向山水诗演变的基础,而"山水以形媚道"及山水之美的发现,则是这一演变的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