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魏晋

魏晋

魏晋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0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880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文史哲等; 魏晋的相关文献由1533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少平、刘志伟、刘运好等。

魏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0 占比:99.94%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6%

总计:1641篇

魏晋—发文趋势图

魏晋

-研究学者

  • 邱少平
  • 刘志伟
  • 刘运好
  • 孙宝
  • 宗明华
  • 刘强
  • 张嘉琦
  • 张雪丽
  • 李开周
  • 李红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元良
    • 摘要: 魏晋时期,由于受当时流行的玄学的影响,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走向了觉醒,也唤醒了个体的艺术创造意识.汉字作为最重要交流工具,人们认识到汉字除了有使用价值之外,还有审美价值,随着人们审美认识的提高,汉字的书写逐渐走向审美化,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伴随着书法创作的自觉,书法理论也走向自觉.
    • 刘淑洁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的漕运发展时断时续。从洛阳漕运发展状况着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具体时期,即魏晋时期、十六国至北魏前期、北魏后期。魏晋时期,曹魏铺开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络,西晋在此基础之上接续发展;十六国至北魏前期洛阳地区的漕运发展总体上处于断续中发展的状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初步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孝明帝时又对这一体系进行整顿,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未能完成。隋朝在此基础之上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 袁立果
    • 摘要: 袁立果创作感想这组小楷作品书写的内容是《快雨堂题跋》六则,选用民国老账本纸书写而成。书写前,我主要在魏晋小楷上用功,把《淳化阁帖》中的魏晋小楷部分以读帖的方式认真读了一遍。从用笔到结构,我都想往魏晋上靠一靠。
    • 杨允; 赵女女
    • 摘要: 家训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诫子书”作为家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子女教育及家风培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汉魏晋时期是中华诫子书发展的关键期,文体形态多样,文化意蕴丰富,“诫”“书”二体为主要应用文体。比较而言,“诫”体内容较为单一,重点围绕诫子展开,体制简洁。“书”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文章亲切自然。具体到汉与魏晋两个阶段,诫子书的文化意蕴及文学表现各有不同。两汉诫子书重实用,以教化为先,诫子内容与经学相契合;魏晋诫子书内容与时代主流相疏离,文章兼求情致理趣。
    • 徐倩倩
    • 摘要: 魏晋时期作为胡服“汉化”与汉服“胡化”的重要交融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认同构建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魏晋服饰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魏晋时期服饰为载体,探究其文化基因构建的意义,并深入探讨魏晋服饰文化基因的提取方法,随后揭示了魏晋服饰文化基因提取背景下的设计应用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基因理论有助于传承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应用到设计领域中更能凸显产品的个性化和人文化,进而有效提升魏晋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创产品的艺术文化品位。
    • 柏宁
    • 摘要: 一般认为,玄学的兴起导致了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不问政事”之风。但实际上,当时的伦理规范和用人制度决定了士大夫不可能“不问政事”,士大夫的言行也表明了他们并没有“不问政事”,他们大部分仍然沿袭着传统士大夫恪尽职守、勤勉为政的风范。所谓魏晋士大夫“不问政事”之说,主要源于《世说新语》刻意建构的“史实”之误导,人们对士族社会的偏见和误读,以及对社会剧变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结构从儒学独尊到儒道互补之嬗变的认识不足。
    • 张嘉
    • 摘要: 草书作为书体和艺术,在我国文字发展史和艺术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它的出现不仅源于简化的文字发展规律,还与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大量书写需求有关。肩负着繁重书写任务的文职人员出于“应急”的需要,将汉字符号化推向极致。随着汉代儒学精神的衰落和玄学思潮的兴起,魏晋以来中原文化氛围发生了显著变化,任情达性的名士风尚取代了务实进取的政治精神。在王羲之、王献之等士人的贡献下,草书艺术从技法到精神品质达到了一个高峰。本文探究了中古魏晋时期,在政治时局和文化背景影响下草书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代表人物。
    • 王玉林
    • 摘要: 在“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的思想前提下,刘勰对赋、颂、谐、诸子、诏策、议对六类文体在魏晋的正变进行考辨。以此为基点,刘勰从思想与风格的层面,整体定位魏晋文学“浅绮”的艺术风貌,认为魏晋文学思想内涵的浮浅寡淡与诗体形式的繁缛绮丽之间构成一种张力,独立于先秦至刘宋的文学史。在“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动态文学史论中,刘勰认为魏晋文学在先秦至刘宋“从质及讹,弥近弥淡”的文风变化中有着过渡作用,对齐梁形式文风的兴起起着导引作用。面对过分追求藻饰、声律的讹滥之风,刘勰重提“风雅”标准,建立了华实兼备的“雅丽”审美理想。
    • 肖徽徽
    • 摘要: “以玉品人”是一种以玉为中心的独特人物品题方式及审美现象,具有独立性、全面性和个人独特性等审美特征,承续儒家玉德传统并在魏晋时期达到圆融,文本典型在《世说新语》中最为集中。由此诞生的玉人意象涵盖了品评对象的外表美、内在美和神韵美。“以玉品人”在确立审美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典型时代因素影响,包括玉文化进入了普世化阶段,玉本身特质切合了魏晋时代审美趣味等。
    • 尹策
    • 摘要: 史书是志怪小说孕育的母体,先秦史书中含有丰富的志怪内容。魏晋史学的独立与发达促使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大量涌现,而后史书征引志怪材料也成为普遍的现象。小说是来自民间的传闻,这种口述方式也曾是历史的记述方式,文字形成之前,由瞽史口述历史,文字成熟之后,口述历史的传统逐步没落于小说家之流。志怪与史书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凭虚与真实,志怪故事看似荒诞的叙事中亦包含着史实质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