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识别

基因识别

基因识别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遗传学、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32647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才智、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科技和产业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等;基因识别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海廷、罗丹、胡志刚等。

基因识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2647 占比:99.97%

总计:332739篇

基因识别—发文趋势图

基因识别

-研究学者

  • 周海廷
  • 罗丹
  • 胡志刚
  • 严繁妹
  • 严绪华
  • 何品刚
  • 侯典云
  • 刘丙强
  • 刘吉新
  • 刘敬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倩倩
    • 摘要: 魏晋时期作为胡服“汉化”与汉服“胡化”的重要交融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认同构建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魏晋服饰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魏晋时期服饰为载体,探究其文化基因构建的意义,并深入探讨魏晋服饰文化基因的提取方法,随后揭示了魏晋服饰文化基因提取背景下的设计应用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基因理论有助于传承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应用到设计领域中更能凸显产品的个性化和人文化,进而有效提升魏晋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创产品的艺术文化品位。
    • 张帆; 冯国栋; 叶建木; 文昊林
    • 摘要: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失败困境及潜在挽救价值使得失败挽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而,挽救实施前,需要界定挽救的技术范围、甄选挽救的潜在价值。为此,从技术范围与潜在价值两个层面,设计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失败挽救对象甄选体系。首先,通过共性技术基因识别,刻画挽救的技术范围。其次,通过AHP-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法结合价值评估体系,实现挽救的价值筛选。最后,基于生物医药行业实际案例,验证甄选体系的有效性,为挽救对象的有效选择提供实际应用方案。
    • 杨文超
    • 摘要: 文化基因的研究正在从抽象的概念借译转向具象的基因要素识别萃取。侗族刺绣具有纹样、技艺、材质和结构等多种基因,它们能被识别与萃取。这些文化基因包含了侗族刺绣最基本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侗族刺绣的风格与特点。以岩洞村侗族刺绣为例,在识别、萃取岩洞村侗族刺绣的文化基因之后,我们初步构建岩洞村刺绣文化基因结构二维模型,建立其文化基因表达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能够为岩洞村侗族刺绣在众多的刺绣品辨别中提供参考。以岩洞村为例挖掘刺绣的文化基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的建设提供一些案例,进而推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树立和突出,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章爽; 高桂平; 曾云
    • 摘要: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对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的新兴学科,是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和统计学的综合交叉学科。在眼科生物基因研究中,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视网膜因富含大量的生物信息,是理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对象。基因组学检测技术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对眼科肿瘤及遗传疾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查。蛋白质组学有助于分析眼科疾病状态下眼内液体或细胞中基因表达高低所引起的蛋白表达谱及功能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本文主要综述生物信息学在眼科疾病的应用,并初步展望其对相关疾病治疗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郑文俊; 田梦瑶; 蒋思珩
    • 摘要: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秩序和逻辑,是我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景观基因内在规律的外在空间表现.基于景观基因相关理论与方法,探寻桂北山地传统壮族村寨的文化特质,并对有遗传特性的景观基因符号进行识别、提取和分类,构建景观基因谱系,进而提出景观基因的转译传承策略.结果表明:(1)桂北山地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细分为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景观基因,具体可从选址布局、建筑技艺、景观环境、社会习俗和文化艺术5个类别进行归纳,根据其外化特征,构建景观基因谱系;(2)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景观基因可从基因提纯、基因解构、基因改良和基因重组等方面进行转译传承.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对桂北壮寨景观内涵特征进行文字和图示化系统性总结,有助于为桂北山地地区传统壮族村寨保护体系的建立以及村寨未来的开发建设提供新思路.
    • 陈娟; 唐雪琼; 王红崧; 吕光耀
    • 摘要: [目的]根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构建大研古镇景观基因指标体系,并识别提取其景观基因特征,分析传统聚落的地域景观特质.旨在从文化地理学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拓展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领域与内容体系,并为大研古镇的旅游开发和景观基因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景观基因理论为指导,选取丽江大研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查阅等研究方法,从物质形态基因与文化承载基因两方面构建大研古镇景观基因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的构成属性与提取方法,将大研古镇景观基因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与变异基因,识别传统聚落的地域文化特质.[结果]大研古镇的物质形态基因可从环境特征、民居建筑、公共空间、官府衙署4个角度考量,文化承载基因可以从纳西文化、茶马文化、宗教信仰、曲艺舞蹈、节庆习俗5个角度考量.然后根据景观基因的构成属性识别提取结果为: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凝聚了古镇的文化精髓,成为核心影响因素,是古镇的主体景观基因;木府、四方街、三眼井与桥市空间是依附于纳西文化而存在的附着基因,并对大研古镇的主体景观基因起到补充作用;背山面水的村落选址与顺水布街有机生长的空间格局是混合基因;富有纳西民族特色的"三朵节"是大研古镇的变异基因.[结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形成及演变,是其权利机制与文化演变的体现.通过提取与识别大研古镇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可揭示与凝练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聚落的社会文化性.
    • 宋祥; 张嫩江
    • 摘要: 乡村景观基因是聚落特有的、可传承的因子,蕴含着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地域信息.对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梳理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前提.文章通过对青海河湟地区乡村景观特征的分析,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对该地区乡村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包含环境特征基因、布局特征基因、建筑特征基因及文化特征基因四方面;结合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构建乡村景观基因编码模型,形成青海河湟地区乡村景观基因信息库,为该地区地域性乡村景观营造提供系统的、数字化的指导信息和依据.
    • 李金峰; 时书霞; 汪胜兰
    • 摘要: 通过分析村落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开发过度、对遗产基因认识缺失等主要问题,倡导村落遗产旅游开发应识别村落遗产基因,保证旅游开发中的原生性,防止村落遗产旅游开发中村落遗产的基因变异,从村落遗产社会功能、精神信仰、原生态保护等视角分析村落遗产的文化认同,提出村落遗产价值回归才是避免村镇地域"乡村性"消弭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陈娟; 王润强; 唐雪琼; 侯文琴; 祝玉兰
    • 摘要: [目的]根据景观基因理论,构建昆明圆通寺景观基因指标体系,并识别提取景观基因特征,分析云南寺观园林的文化景观特质.旨在从文化地理学视角认识和保护云南寺观园林的景观基因,拓展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领域与内容体系,并为云南寺观园林的历史遗迹留存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景观基因理论为指导,选取昆明圆通寺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图解分析法等,从物质景观基因与文化特征基因两方面构建昆明圆通寺景观基因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的构成属性与提取方法,将圆通寺景观基因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与变异基因,识别云南寺观园林的地域文化特质.[结果]昆明圆通寺的物质景观基因可从环境特征、景观布局、标志性建筑、水系景观空间形态、植物造景5个角度考量,文化特征基因可以从宗教文化、哲学思想、诗画意境3个角度考量.然后根据景观基因的构成属性识别提取结果为:圆通宝殿、八角亭主体建筑以及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为圆通寺景观基因体系的主体基因.圆通胜境坊、天王殿、放生池、三孔石桥等景观元素在景观基因识别中对主体基因起辅助作用,归纳为附着基因.寺观选址、两系三传、铜佛殿等为混合基因.圆通寺在节假日举行的法事活动或宗教活动为变异基因.上述4种景观基因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昆明圆通寺的景观基因体系.[结论]云南寺观园林的景观基因是"两系三传"佛教文化的渗透融合.通过提取与识别昆明圆通寺的景观基因,可凝练寺观园林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社会文化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