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人

文人

文人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1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6篇;相关期刊1628种,包括现代交际、书摘、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环境历史与人类文明、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泛珠三角(9+2)茶文化茶产业高峰论坛等;文人的相关文献由358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文、刘汉忠、刘诚龙等。

文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6 占比:99.0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36 占比:0.87%

总计:4117篇

文人—发文趋势图

文人

-研究学者

  • 李国文
  • 刘汉忠
  • 刘诚龙
  • 赵显明
  • 快乐大叔
  • 孙郁
  • 张光茫
  • 易中天
  • 王吴军
  • 艾里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关宏莹
    • 摘要: 《品中国文人》是一部探寻中国历史的文学作品,以中国历代文人的角度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一个生活在当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这部书将政治、文化、哲学融为一炉,让读者享受文学盛宴。
    • 张宸
    • 摘要: 宋代插花蔚然成风,大街小巷无不以之装点门面,甚至案头都有瓶插的鲜花,将生活空间点缀得意魅然。宋人是文人时代,文人好雅之兴附于插花艺术,对于陶瓷花器的喜好留有时代特色。本文主要以宋代文人对于陶瓷花器的喜好为切入点,结合时代经济背景和百姓喜好,揭示宋代文人花事与陶瓷花器间的关系。
    • 孙锦; 张万荣
    • 摘要: 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茶和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在意境中,还是其相关的文化性质,或是世人对其品鉴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它们都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与统一性。茶作为人们雅致园居生活的必要活动,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空间和意境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大量古籍和小记为据,简述茶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基本信息,并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论述了文人园中品茗所蕴含的"意"(隐逸情怀)与"境"(壶中天地),着重分析了茶文化对古典园林在造园思想、空间布局、意境营造、历史沉淀方面的具体影响,揭示茶与古典园林之间更深层的联系。
    • 黄强
    • 摘要: 宋人王诜,爱好诗文书画,好与文人墨客游。他天资聪慧,但命运多舛,享受过荣华富贵,也经历过贬官罢职。《渔村小雪图》是他的代表作,浅淡的雪景、新奇的构图、坚实有力的山石、姿态丰富的树木、生动有趣的点景人物,共同构成了这幅蕴含苍茫气息的长卷。这幅作品曾被收藏于宫廷且备受推崇,也曾流落民间无人问津,似乎象征着王诜本人的命运。
    • 邹忠民
    • 摘要: 古之文人同妓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社会生活风尚所致,文人生活本身又成为这一风尚的风流部分。文人与艺妓的交往,具有色与艺的双重向度、灵与肉的双重属性。它表现为这样三种关系:性交易中的性伴侣关系、文化活动中的角色伴侣关系、精神交流中的情性相通的知交关系。情爱之风情与社会之风情交汇在一起而形成了另一种文学风情,其间潜隐着社会文化的编码。
    • 韩璐
    • 摘要: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藏的《蒲石图轴》,由明代御史蓝田所绘。蓝田年少得美誉,赐宴赴琼林,廷杖不屈服,冠带终赋闲,绝意不入仕,是他人生经历的概括。《蒲石图轴》是一幅逸品,具有典型的人文画特征,既平静闲逸,又有刚正之气;展现绘画意蕴的同时呈现作者彼时心境。
    • 范宇光
    • 摘要: 燕赵风骨,是燕赵地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并传承至今的精神气质与独特品行。这种风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后两千多年,华夏大地历经各种变迁,然而扎根于燕赵大地的“风骨”却一直延续、熠熠生辉。近代中国危机四伏,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救国存亡。这个时期的燕赵文人书家,表现出独特的风骨。其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反抗、忧国忧民、安稳社稷;其书法,用笔刚健、结构严谨、章法端庄。燕赵风骨是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精髓,是中国文人的风骨,是真正的华夏风骨。这种风骨,为当今文人的品行和文艺创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 王建平; 杨东铭
    • 摘要: 茶之始为饮,就结下了茶人与文人的不解之缘。文人以茶雅志、以茶立德的节操,无疑给茶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意义。从此,饮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饮茶,“茶中诗意,诗中茶味”,茶从其实用功能不断走向艺术层面,最终成为中国人烙刻在精神深处的文化符号,也给世人留下了文人与茶人因那一片小小的叶子而交往情深的佳话。本文透过清初文人冒襄与茶人交往的事例,意图对此做出一番梳理和阐释。
    • 杨玉锋
    • 摘要: “弃官”指的是官员主动放弃官职的行为。唐代文人“弃官”现象频繁,有因疾“弃官”、因孝“弃官”、避祸“弃官”、仕宦不达“弃官”、个性耿介“弃官”等多种情况,“弃官”后,文人有的复出,有的归隐,有的潜心佛道,有的则以诗文自娱。“弃官”是文人在仕途绝望后的人生另一选择,是背离社会主流观念的另类举动。还有许多文人虽然时常表达出“弃官”之愿望,但是并未付之行动,反映了唐人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 孙壹琴; 罗筠筠
    • 摘要: 明中后期,画坛对“逸”的阐释,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以《画禅室随笔》、《绘事微言》与《南田画跋》为基础,从“逸气”、“逸品”与“逸笔”三个层面,阐析明末清初绘画之“逸”的内涵与特征。明末清初时期,画理之“逸”重在意会,因而难以言明,各家画理皆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逸”所包含的“脱离”之本意,以及隐于山水林泉间的风尚与情怀。超凡脱俗的意境与隐逸的精神仍是绘画之“逸”的必备特点。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通过绘事实践,逐渐将不拘于常规的、个性化的表现风格纳入“逸”高绝脱俗的审美范畴之中,由此推动了“逸”逐步放纵化的表现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