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专利文献10496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学理论、甘肃社会科学等; 儒道互补的相关文献由335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文科、安继民、朱晓鹏等。

儒道互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8 占比:3.12%

专利文献>

论文:10496 占比:96.88%

总计:10834篇

儒道互补—发文趋势图

儒道互补

-研究学者

  • 付文科
  • 安继民
  • 朱晓鹏
  • 陈德献
  • 刘密佳
  • 刘玉玺
  • 刘雪
  • 叶志衡
  • 周武
  • 商原李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戬
    • 摘要: 王夫之与钟嵘的诗学兼具儒道互补的特征,他们在创作方法论、艺术效果论、诗体偏好、诗风反思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典范选择、语言风格、社会取向等方面多有差异。相对而言,钟嵘注重灿烂的感性与丰厚的审美意味的统一,呈现出前瞻而纯粹的艺术诉求;王夫之则深刻地认识到审美形态与主体人格、社会风尚的互涵性,强调以隐性关怀、内在超越的方式对现实进行纠偏补弊、正本清源,让诗道和人道回归温雅平和之境,彰显出鲜明的士大夫情怀,其情景化感性的背后沉淀着深刻的理性,较之钟嵘更为复合厚重。
    • 柏宁
    • 摘要: 一般认为,玄学的兴起导致了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不问政事”之风。但实际上,当时的伦理规范和用人制度决定了士大夫不可能“不问政事”,士大夫的言行也表明了他们并没有“不问政事”,他们大部分仍然沿袭着传统士大夫恪尽职守、勤勉为政的风范。所谓魏晋士大夫“不问政事”之说,主要源于《世说新语》刻意建构的“史实”之误导,人们对士族社会的偏见和误读,以及对社会剧变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结构从儒学独尊到儒道互补之嬗变的认识不足。
    • 张践
    • 摘要: 中华民族与世界大多数民族的主要差异,在于不是以某种宗教作为自己民族的信仰之源,而是以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作为价值支撑。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和道家,用理性主义的方法解构并改造了古代宗教,以儒道之间的互补关系,建构了中国人传统的信仰世界。儒道两家不仅在社会功能方面相互补充,在个人精神生活方面也相互补充,成为中国人传统的信仰基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仅宗教不能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而且不论自生的还是外来的宗教,都必须向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靠拢,才能在中国生存和发展。
    • 胡卫国
    • 摘要: 以儒家中庸美学观和道家无为美学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理念,对于现代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中正平和”是现代包装设计的重要追求,“气韵生动”是现代包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儒道互补是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向。当代设计师要创造性地汲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原则,坚持“中庸”与“无为”相统一、“和同”与“有无”相统一、“人饰”与“天成”相统一,创作富有民族意蕴的包装设计作品。
    • 周瑶
    •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群雄崛起,百家争鸣。贯穿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脉络是理性精神,它构造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中华大地源源不断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神话。这当中,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儒道互补从实践理性和精神理性两个方面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理性基石。
    • 彭贵军
    • 摘要: 中国哲学的诸多范畴始终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所关注的问题多是人作为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对于形而上学范畴的伦理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切认识的对象都必须具有实践性的道德内容。中国哲学范畴的道德内化过程则是一个逻辑化和历史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先秦儒学的创立即已开始,到宋明理学最终完成。尽管各个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各有偏重,但"内圣外王"和"儒道互补"的实用理性精神始终伴随前后。尤其是宋明理学将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三者合一,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实践性的道德哲学。这种物我、理心、知行的动态统一过程把人的自我认知过程与客观世界的生成发展过程辩证地统一起来。
    • 王雅; 彭浩
    • 摘要: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乃在于两家学说对人性不同层面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态度与政治主张各有偏失,道家认为人性是"道生万物"时赋予人的属(道)性,无论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应保有此性而不加以改造,由此人可以"自得""自化""如婴儿之未孩";儒家在承认人生而具有的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对人的生物属性必须加以修正、教化,以规范人的生物性,达到"人文化成"的功效.所以只有儒道两家人性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性,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到后来,"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外在表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理念和生存样态.
    • 谭玉龙
    • 摘要: 中华舞蹈美学精神是对两千多年来的丰富多彩的中华舞蹈美学思想的宏观性概括与提炼,是中华舞蹈美学思想的内核.一方面,古人认为"情"是舞蹈发生之基元,是其创作的内在动力,舞蹈是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外化;另一方面,古人强调舞蹈应具有道德内容,展现道德精神,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此外,兼具工夫与境界的"醉"受到古人的重视,"醉"让人情感充沛、精神振奋,助人冲破技法、程式等束缚,从而进入自由的舞蹈创作状态,实现超越主客两分的"天人合一"之境,即自由的审美境界.这是中华舞蹈美学彰显出的尚情精神、崇德精神和超越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崔雪茹; 李明睿
    • 摘要: 中国古代文人身上有着儒道互补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文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儒道互补构成一种完整的、艺术的人生观,使得中国文人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进退自如,在二者的调适与平衡中达到一种玄妙的境界.儒道互补避免了文人走向极端.儒家给予了文人奋发进取的勇气,道家则为他们创造了失意时心灵的港湾.儒道相补,能进能退,使文人有面对挫折的韧性.同时,这种儒道互补也给中国古代文人指了一条异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世之路.
    • 摘要: 11月初,李泽厚先生去世了。他的《美的历程》影响了一代人,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学界的一个标杆。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想说一说他的著作里另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儒道互补”。百家争鸣之真意并不仅仅在于大家各自表达观点、建立学术体系,更在于观念的落地,以及从思想上的兼容并蓄到实践检验来推动社会发展。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他文笔的深入浅出,他的观念之“接地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