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糊化特性

糊化特性

糊化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80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5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599153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食品科技、粮食与饲料工业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长江流域甘薯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等;糊化特性的相关文献由1872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学玲、刘翀、张玉荣等。

糊化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99153 占比:99.90%

总计:599731篇

糊化特性—发文趋势图

糊化特性

-研究学者

  • 郑学玲
  • 刘翀
  • 张玉荣
  • 周显青
  • 郭天财
  • 陆卫平
  • 陆大雷
  • 王晨阳
  • 陈洁
  • 马冬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一帆; 舒在习
    • 摘要: 后熟是粮食的特性之一,在后熟过程中,粮食籽粒会发生生理生化活动,其加工品质及食用品质在后熟完成后一般会改善,然而目前关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谷的后熟研究较少。为探究籼稻的后熟期时长、后熟期间的具体活动状态、后熟期内的品质变化规律,实验以6种优质籼稻(隆两优534、黄华占、郢香丝苗、粤农丝苗、虾稻1号、A优442)为原料,在后熟期内定期对其品质进行检测,包括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发芽率、电导率、出糙率、脂肪酸值)、糊化特性指标和不同酶活性(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α-淀粉酶)。结果表明,六类优质籼稻具有不同后熟时长,后熟期间6个品种优质籼稻的发芽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电导率呈波动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出糙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脂肪酸值呈波动的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过氧化物酶品种间有变化趋势的差异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除A优442外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α-淀粉酶活性除黄华占以外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峰值粘度整体呈先波动的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品质评价,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A优442、隆两优534、虾稻1号、粤农丝苗、郢香丝苗、黄华占。
    • 冀晓龙; 尹明松; 赵阳; 曹腾正; 高洁; 刘延奇
    • 摘要: 将不同浓度的天然菊粉(inulin,IN)与小麦淀粉(wheat starch,WS)进行复配,制备IN-WS复配体系,研究复配体系的糊化、流变、消化等理化特性,并分析IN与WS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显著降低,IN的添加抑制了复配体系的糊化,使WS更加稳定;IN-WS复配体系均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稀释行为;随着IN浓度的增加,IN-WS复配体系的凝胶结构逐渐由类固态向类液态转变。此外,体外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复配体系抗性淀粉的含量随着IN浓度的增高而增大。由相互作用力及红外光谱分析可知,IN与WS的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分子间氢键。该研究可为菊粉-淀粉基食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指导。
    • 张吉军; 曹龙奎; 衣淑娟; 王立东; 张东杰; 刘德志; 全志刚; 车刚; 王娟; 赵姝婷; 王维浩; 魏春红; 苏有韬
    • 摘要: 为明确微波干燥对高粱蛋白质、淀粉等品质的影响,以粳高粱‘龙杂10号’为原料,在微波干燥机上进行了间歇式干燥实验,并测定了干燥前后高粱蛋白质量分数、淀粉相关特性(淀粉质量分数、微观形貌、官能团、老化性质及糊化特性)等;分析了差异蛋白表达、功能分类及代谢路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施的实验条件下,天然高粱经微波干燥后,总蛋白质量分数变化不显著,变化量不超过0.4%;85个变化显著的差异蛋白中有51个表达上调,34个表达下调;差异蛋白质极显著参与碳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光合生物碳固定、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代谢途径(P<0.01);随单循环微波作用时间延长,总淀粉、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呈增加趋势,与天然高粱相比,最大增加量分别为2.55%和1.06%;淀粉未产生新的官能团;部分淀粉颗粒形貌产生一定变化;回生值最大增加量达到267 mPa·s,淀粉更易老化;淀粉相变温度变化不明显,糊化焓值下降显著。研究结果将为高粱微波干燥产业化应用及高粱深加工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 刘爽; 王滢颖; 郭爱良; 周晨霞; 李慧静
    • 摘要: 选取河北省张家口地区7个马铃薯品种,通过色泽、微观形态、基本成分、功能特性、糊化特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不同品种马铃薯全粉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冀张薯8、22号和京张薯2号干物质含量均高于22.50%,高于大西洋、夏波蒂两个国外品种;冀张薯8、12号淀粉含量高于大西洋(70.87%);京张薯2号还原糖含量低,但其蛋白质含量最高(9.92%);大西洋和冀张薯22号溶解度较高,京张薯2号膨胀能力和冻融稳定性较好;冀张薯12号峰值黏度和回生值接近大西洋薯;夏波蒂和冀张薯20号快消化淀粉(RDS)含量较低,但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较高,大西洋薯具有较高的抗性淀粉含量(13.79%)。
    • 蒋琦琦; 熊汉国
    • 摘要: 针对鲜湿鱼面货架期短等问题,通过添加复合保鲜剂,以达到改善鲜湿鱼面品质和延长货架期的目的。探究有机酸等保鲜剂对其品质的影响。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红外光谱中O-H吸收峰发生蓝移、C-O、-CO-NH-键吸收峰发生偏移;流变特性、糊化特性等得到改善;结合水的能力和贮藏特性得到有效提高。结果表明,添加0.7%复合酸、0.1%A、0.28%葡萄糖酸-δ-内酯、0.025%乳酸链球菌素的复合保鲜剂(0.7%CAGN)为最优组。该研究对传统食品的推广和水产品加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明皓; 贾鑫; 闫文佳; 章萌; 殷丽君
    • 摘要: 从小麦麸皮中提取阿拉伯木聚糖,将其添至鲜湿面条中,通过测定面筋蛋白的流变特性,淀粉的糊化特性,面条的蒸煮及质构特性等,分析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小麦阿拉伯木聚糖(WBAX)对鲜湿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WBAX对面筋蛋白形成有弱化作用,随着WBAX添加量的增加,面粉中淀粉糊化的峰值黏度和终值黏度增加,糊化过程的崩解值降低,面条干物质损失率降低,吸水率、硬度和咀嚼性增加。高添加量的WBAX(3%和4%)会限制淀粉膨胀,减少其破裂。添加4%WBAX对改善鲜湿面条品质的效果最好。
    • 冯文娟; 马森; 孙冰华; 王凤成; 王晓曦
    • 摘要: 探究不同粒度黑米粉及其淀粉特性的差异,以期为黑米粉进一步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对用高速粉碎机制得的不同粒度(<0.15 mm、0.15~0.18 mm、<0.18~0.25 mm)黑米粉的基本组分、水合特性、糊化特性及其淀粉的热特性、晶体结构、短程有序性、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粒度的减小,黑米粉中总淀粉和直/支链淀粉比降低,粗蛋白和破损淀粉含量增加;黑米粉的水溶性指数和膨胀势随粒度减小而逐渐增大;糊化温度、糊化黏度和糊化焓随粒度减小而减小;黑米淀粉相对结晶度和短程有序性随粒度减小而降低;粒度越小,淀粉表面越粗糙,颗粒结构的断裂情况越明显。粉碎在导致黑米粉表面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的同时造成其淀粉双螺旋结构受损,因此,筛分后不同粒度黑米粉及其淀粉具有不同的特性,在实际应用时应当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粒度的黑米粉作为原料。
    • 李进才; 朱凯莉; 刘梦杰; 郭慧敏; 杨修仕; 任贵兴
    • 摘要: 为探究藜麦的营养组分含量对其加工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主要营养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的10份藜麦为实验材料,对其总淀粉、直链淀粉、总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藜麦粉的糊化特性,并对藜麦饭的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种营养组分含量对藜麦加工品质特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糊化特性方面,总蛋白质和清蛋白含量与藜麦粉的峰值黏度等糊化指标显著负相关(p<0.05).在质构特性方面,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藜麦蒸煮后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等质构指标显著正相关(p<0.05),而总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低的藜麦蒸煮后硬度和胶着性更大,更耐咀嚼;粗脂肪含量与回复性极显著负相关(p<0.01),谷蛋白含量与内聚性和胶着性显著正相关而与弹性显著负相关(p<0.05),球蛋白含量与弹性显著正相关(p<0.05).在感官品质方面,藜麦饭的感官评价总分与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醇溶蛋白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滋味得分与总淀粉、粗脂肪和醇溶蛋白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本研究初步明确了藜麦中不同营养组分含量与加工品质特性间的关系,可为不同加工用途藜麦的原料选择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孙丽娟; 胡学旭; 张妍; 李静梅; 王步军
    • 摘要: 分析不同粒径大小分布对不同淀粉含量全籽粒玉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选取淀粉质量分数66%~77%的玉米,通过小型实验磨研磨得到不同粒径的全籽粒玉米粉,研究粒径大小分布、主要成分、损伤淀粉等指标对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粉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对其糊化能力、凝胶特性影响明显,特别是小颗粒粒径大小影响明显,但对回生老化特性影响不显著。平均粒径和小颗粒粒径越小、颗粒表面积越大时,越容易糊化,峰值黏度也越大,玉米粉间糊化能力差异越显著,总淀粉越多、脂肪和蛋白越少也越容易糊化,峰值黏度也越大;小颗粒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凝胶抗剪切能力越差,玉米粉间凝胶特性差异越明显,总淀粉和损伤淀粉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降低,也降低凝胶抗剪切能力;粒径大小与分布对玉米粉回生老化特性影响不显著,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增加、脂肪减少,提高凝胶回生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