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隧道
既有隧道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640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8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76639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安徽建筑、四川建筑、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三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2015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年会、中铁隧道集团第四届科技大会等;既有隧道的相关文献由1676位作者贡献,包括魏纲、齐永洁、吴贤国等。
既有隧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6639篇
占比:99.44%
总计:77071篇
既有隧道
-研究学者
- 魏纲
- 齐永洁
- 吴贤国
- 章丽莎
- 张治国
- 刘俊
- 张剑
- 张波
- 曾铁梅
- 李勇
- 杨涛
- 陈仁朋
- 陈虹宇
- 仇文革
- 刘源
- 吴华君
- 吴怀娜
- 孟凡衍
- 宋旭
- 张立茂
- 张顶立
- 李兴高
- 梁荣柱
- 王剑晨
- 王志伟
- 王敏
- 王浩
- 王猛
- 程康
- 蓝淦洲
- 袁大军
- 贺磊
- 阳生权
- 龚伦
- 冯宗宝
- 刁红国
- 刘茜
- 卢裕杰
- 叶飞
- 吕宝伟
- 吕辉
- 唐可
- 姚春桥
- 崔允亮
- 廖建东
- 张俊儒
- 徐长节
- 朱文杰
- 汪波
- 沈洪波
-
-
杨荟斯;
刘涛;
缪红彬;
胡新启;
王峥峥
-
-
摘要:
为了获得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对既有运营隧道的影响规律,基于某城市地铁4号线下穿既有9号线的实际工程,采用Midas/GTS构建盾构隧道精细化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了盾构双隧道先后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施工全过程,分析了下穿隧道施工中既有运营隧道沉降、侧向位移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盾构施工参数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次盾构下穿施工会造成既有线产生双峰式沉降和沿掘进方向相反的不均匀侧移,施工时应重点关注上行线的沉降及侧移;既有线的最终沉降会随土舱压力提高先增大后减小,而随着注浆压力的提高相应减小;第二次盾构下穿施工时可通过提高土舱压力来减小最终沉降.研究结果可为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
-
冯国辉;
徐兴;
侯世磊;
范润东;
杨开放;
管凌霄;
徐长节
-
-
摘要:
基坑开挖导致的土体卸载作用会引起邻近下卧既有隧道隆起变形,甚至会干扰隧道的正常运营.提出了一种基坑开挖引起下卧隧道纵向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将隧道简化成无限长Euler-Bernoulli梁搁置在三参数的Kerr地基模型,提出了剪切层弯矩的计算假设,利用有限差分法并结合隧道两端的边界条件得到隧道纵向变形差分解.结果表明:与既有文献中有限元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证明了Kerr地基模型的准确性;与将隧道简化成Euler-Bernoulli梁搁置在Pasternak地基模型相比,Kerr地基模型更具有优越性.地基模量、隧道埋深的增大会引起隧道纵向位移及内力的减小;隧道刚度的增大会引起隧道纵向位移的减小但会引起隧道内力的增大.
-
-
杨伦
-
-
摘要:
小净距近接上跨施工给既有隧道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以新云居山隧道近接上跨清凉山公路隧道工程为背景,提出采用对既有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进行拆换加固的施工技术,对拆换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分析,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拆换结构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上部新建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置换后的衬砌结构最大拱顶位移值为5.2 mm、最大收敛值为1.6 mm,均未超出控制值;拆换施工顺序合理、加强型衬砌能有效保证两隧道的安全,可为类似工程的拆换施工提供参考。
-
-
毕书琦;
甘彬霖;
梁亚华;
杨永华;
李欢;
崔灏;
卞超
-
-
摘要:
为研究基坑开挖施工对既有近距离下卧隧道变形的影响,结合南宁某基坑工程,论述并验证既有隧道的加固保护措施,并通过基坑施工过程中对下卧隧道的全过程监测,分析基坑开挖施工对下卧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挖阶段管片发生明显的突变上浮,靠近基坑中部区域的隧道管片变形较大;左右线上浮变形初期受开挖顺序影响很大,最终表现为卸荷量大的一侧变形较大,同时左右线隧道的变形在逐渐趋于一致;分区开挖对管片的净空收敛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隧道上覆土过浅时,结构浇筑会对管片产生明显的加载压缩效应。
-
-
吴亚东
-
-
摘要:
基于直径15 m级泥水盾构穿越轨道交通运营地铁施工,针对上海地区软土地层土体力学性质较差、地层成拱能力较低的特点,研究大直径盾构下穿运营地铁变形控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具体的工程实例,综合考虑在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从盾构正面泥水平衡压力、泥水质量、推进速度、管片拼装、同步注浆和盾构姿态控制等方面综合考虑,对大直径盾构下穿运营地铁变形控制进行研究。
-
-
方泓杰;
屈川翔;
韩浩;
吴应雄
-
-
摘要:
软弱土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较差,外部环境对浅埋于此类地基中的地铁隧道结构影响较大。为避免临近工程的施工对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及正常使用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分析地铁结构的变形并对其进行控制。以实际工程为例,探究软弱地基上临近工程施工全周期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对隧道在工程全周期的各个施工阶段下的变形进行数值模拟,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在施工全周期内对区间地铁沿线进行实时监测,并评估现场支护形式及施工组织措施对于地铁变形控制的作用及各阶段下变形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现场所采用的搅拌桩加旋挖桩的支护形式及沿中轴线方向分批次跳仓开挖基坑的施工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软弱地基浅埋隧道的侧向变形和沉降;隧道两侧对称施工,能够降低隧道20%~30%的侧向位移;隧道变形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地下室开挖及侧墙回填两个阶段。
-
-
冯国辉;
徐长节;
郑茗旺;
李欣雨;
迟民良;
侯世磊
-
-
摘要:
基于盾构下穿引起既有隧道变形的工况,提出了一种可预测上覆隧道变形响应的解析方法.采用修正Peck公式求解盾构开挖引起周边土体变形的土体自由位移,将土体自由位移转化成附加应力施加于既有隧道上,将既有隧道简化成无限长Euler-Bernoulli梁搁置在Kerr地基模型上,引入隧道轴向内力的影响,结合隧道两端的边界条件获得既有隧道受力变形响应.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工程实测数据;与Kerr地基模型和Pasternak地基模型计算结果相比,所提解析更具优越性;新旧隧道夹角的增大会引起既有隧道位移及其内力减小;既有隧道轴向内力会引起既有隧道变形计算峰值减小6.1%;既有隧道位移及内力会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
-
杨坡;
袁明;
王昊
-
-
摘要:
为研究基坑开挖对下穿既有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考虑土体的小应变刚度,建立了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基坑开挖过程,研究竖向开挖卸荷对下覆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不同开挖深度时下覆隧道的变形特性和变形影响区域,对比了不同基坑土体加固措施对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竖向卸载主要引起隧道的竖向变形,坑底隆起,隧道竖向变形和影响区范围随着开挖深度的降低而减小,建议基坑土体加固平面上选择满堂加固,竖向上选择回掺式加固,基坑土体加固强度宜为0.5~1.5 MPa。
-
-
黄春
-
-
摘要:
高密度电法具有测点密度大、采集速度快、探测准确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构筑物勘察工作中。论文通过温纳测试装置和施伦贝谢尔测试装置的反演云图分析勘探目标物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电阻率差异,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得出利用高密度电法对既有地下构筑物的探测结果。结果显示,电阻率剖面图所呈现的异常区与既有隧道的位置相对吻合,表明高密度电法在既有地下构筑物位置探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
-
-
-
-
-
林越翔;
彭立敏;
施成华;
雷明锋;
李云峰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建设管理与青年工作委员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基于多尺度混合建模技术以及非线性接触理论,采用激振函数模拟列车荷载,建立了既有隧道管片结构局部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盾构法正交下穿施工扰动下,既有隧道管片接头的静动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盾构法下穿施工将引起既有隧道管片衬砌纵向不均匀下沉,并伴有一定的扭转,管片接头变形,螺栓内力,管片应力均表现出波动性增长,上述三项指标峰值出现在既有隧道中部及其前后约6米处的三个典型断面.在下穿施工扰动下,管片拱腰处纵缝接头张开量的增加与拱底环缝接头错台量的增长分别对隧道的防水及螺栓受力不利;螺栓所在位置拉应力集中明显且显著增长,接近管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管片接头变形,螺栓内力,管片应力三项指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在轮轨经过时,量值迅速增大并产生剧烈波动,其中螺栓剪力和动拉应力在轮轨荷载交替时存在一定叠加效应.
-
-
-
-
邢凯;
周中;
张彬然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建设管理与青年工作委员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未来城市中将出现许多新建建筑物附近存在既有铁路隧道的复杂工程.新建桩基近接既有隧道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周围应力场与位移场的改变,进而改变下伏既有隧道结构的应力-应变状态,影响其稳定性.依托深圳地铁某停车厂工程,针对其工程桩数量众多、距离隧道极近、场地正下方附存铁路隧道等特点建立大型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数值模拟的方式分析桩体施工、荷载施加、停车场运营三个阶段对于下穿既有隧道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桩体施工阶段,既有隧道两侧桩基造成隧道结构竖向下沉,横向洞内收敛,整体出现扭曲.桩基础全寿命期隧道结构变形规律与桩体施工阶段相近,其中,施工阶段引起变形较小,荷载施加引起变形占主要部分,停车场运营期仍会发生小变形.
-
-
马杰;
刘明高
- 《2015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相交且净距很近时,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既有隧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新建隧道的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本文通过深圳市彩田路北延新彩隧道上跨厦深铁路梅林隧道施工工法研究,对明挖和暗挖两种工法采用三维模型数值分析,分别从对既有隧道位移(上浮)、应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出明挖方案比暗挖方案使既有结构不同断面位置变形更均匀,结构的安全性更高,具有更高的工程可行性.实际施工过程中也是采用明挖施工,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此段工程.本案例对今后类似工程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