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落漏斗

降落漏斗

降落漏斗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086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地下水、山东国土资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首届中国原水论坛、2007年材料创新、节能减排院士专家论坛等;降落漏斗的相关文献由446位作者贡献,包括田辉、刘强、张梅桂等。

降落漏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1.6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086 占比:98.30%

总计:11278篇

降落漏斗—发文趋势图

降落漏斗

-研究学者

  • 田辉
  • 刘强
  • 张梅桂
  • 田级生
  • 许光泉
  • 郭晓东
  • 都基众
  • 陈立
  • 刘桂仪
  • 刘沂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伟斌; 霍光杰; 程艳红; 陈妍; 张春艳; 赵贵章
    • 摘要: 分析郑州市浅层地下水埋深统测数据、长观孔数据以及历年降落漏斗面积变化数据,利用ArcGIS空间插值、衬度系数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ARIMA模型,研究郑州市浅层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呈带状分布,水位埋深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小,其中10~20 m水位埋深区所占面积最大。时间上,年内,研究区埋深分布特征大致相同,各埋深分区面积有所变化;年际间,2014-2019年,年平均埋深下降2.87 m,下降速率0.5 m/a。2014年以前降落漏斗逐年增大,2014年以后,由于南水北调水入郑,供水结构发生改变,降落漏斗逐年减小。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类型主要有开采型和开采-气象型,影响因素主要有降雨入渗补给、越流排泄和人工开采。最后基于DPS数据分析平台,利用ARIMA模型建立了数值模型,对2021年12个月的埋深进行了预测。
    • 徐晓琳; 马秀梅; 张天宇; 韩德贤
    • 摘要: 甘肃省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通过对多年来甘肃省地下水开采量、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地下水水位变化进行评价分析,归纳总结甘肃省地下水超采状况及治理成效。结果认为:甘肃省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作为地表水的补充,其开发利用数量较大,地下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2000年期间,甘肃省地下水开采量一直呈大幅上升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增长地区主要位于甘肃省内陆河流域,而黄河、长江流域地下水供水量增长较缓。在2000-2010年期间开发程度最高达到58%。随着地表水来水量增加和甘肃省超采区治理措施的实施,2010年以后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减缓,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缓慢回升,治理成效明显。未来应继续加强地下水综合治理与保护,采取多种地下水综合治理措施,压减地下水开采量,修复超采区,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 杨艳; 刘贺; 罗勇; 雷坤超; 王新惠
    • 摘要: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利用水准测量、分层标地层变形、地下水位动态等监测数据,对北京东部地区地面沉降的发育特征与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区域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具有显著相关性,深部地层仍是沉降的主要贡献层位;沉降中心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化规律,深层承压水明显的水位降落漏斗,直接导致深部地层沉降压缩最为显著;地面沉降的区域分布、沉降速率变化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具有一定的时空相关性;南水北调的稳定供水,有效缓解了北京地面沉降快速发展的趋势.
    • 孙洪征; 孙珂; 夏全平
    • 摘要: 寿光市位于山东省北部,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造成地下水超采.寿光市将整治地下水超采区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制度措施,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对策,对寿光市水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杨艳; 刘贺; 罗勇; 雷坤超; 王新惠
    • 摘要: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利用水准测量、分层标地层变形、地下水位动态等监测数据,对北京东部地区地面沉降的发育特征与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区域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具有显著相关性,深部地层仍是沉降的主要贡献层位;沉降中心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化规律,深层承压水明显的水位降落漏斗,直接导致深部地层沉降压缩最为显著;地面沉降的区域分布、沉降速率变化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具有一定的时空相关性;南水北调的稳定供水,有效缓解了北京地面沉降快速发展的趋势。
    • 范时杰; 李妍颖; 范全忠
    • 摘要: 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对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利用MODFLOW建立了三种雨情条件下的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模型.以各观测井的实测地下水位为拟合依据,通过UCODE数值反演软件校正了模型,优化了水文地质参数的取值,使模型可靠度得到了提升.结果表明,降雨量对降落漏斗的影响范围及降深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排水量过大,大于降雨量对其的影响;降雨量的大小对漏斗恢复时间有较大影响,且降雨量越大,所需恢复天数越短.该研究为以成都市为例的深隧排水后渗流场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研究思路,同时对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参数设定提供了参考意义.
    • 姬亚东
    • 摘要: 以老公营子煤矿73159疑似封闭不良钻孔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水试验与示踪试验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探查73159钻孔是否导通第四系含水层水进入井下采空区.在73159钻孔周边施工探查钻孔,利用第四系含水层抽水试验过程中地下水流场变化特征,分析封闭不良钻孔周边第四系含水层是否出现明显的降落漏斗;并在疑似封闭不良钻孔附近钻孔投入碘化钾示踪剂,开展示踪试验测试井下出水点水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抽水试验过程中紧邻73159疑似封闭不良钻孔的S2观测孔水位未出现明显的下降,初步判断73159疑似封闭不良钻孔未形成导水通道;采空区水、第四系含水层水中Na+含量及矿化度差异较大,且示踪试验采取的采空区水中碘离子含量小于12×10-9,碘离子含量极其微小,进一步表明73159疑似封闭不良钻孔未构成导水通道使第四系含水层水涌入采空区.
    • 马金录
    • 摘要: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疏排必然产生区域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大型突水和开采疏排点的转移将造成漏斗演变。针对突水和开采主要作用下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演变过程,采用地下水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的理论,以裴沟煤矿2011—2020年的突水、开采及水位变化资料为基础,研究局部地下水径流改变与主要因素的关系,发现发生大型底板突水后将破坏和改变原来的地下水径流方向,径流补给的波及范围由近及远,水位降深初始以垂向发展为主,之后横向扩展速率增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经历形成—加剧—稳定—转移的演变过程,当补给和排泄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漏斗中心将随开采区域集中疏排点的改变而转移,演变成“一主多辅”的多中心漏斗形态。预测未来几年裴沟矿区和郑州矿区因区域疏排量减小将造成煤矿开采区水位逐步抬升和漏斗逐渐被填平,是突水点附近水害威胁严重区域合格规划开采时间和布置灾害治理工程较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 郭晓东; 王晓光; 刘强; 王长琪; 肖长来; 程旭学
    • 摘要: 松花江—辽河流域(简称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下水资源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97.31×108 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276.4×108 m3.松辽流域地下水面临着水资源局部短缺,局部水位持续下降,"三氮"污染加剧,以及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驱动因素分析,主要是气温升高导致水稻适宜区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地面积特别是水田面积大幅增加,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面源污染加剧;水库的大量修建加剧干旱缺水地区河道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来源不足,造成地下水供水能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水资源调查监测,开展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建议措施.
    • 崔旭; 张兵; 何明霞; 夏文雪
    • 摘要: 为了探究邢台市地下水位时空变异特征,基于1995—2016年邢台市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及近22年气象数据,运用克里金插值和统计分析方法,在研究邢台市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的基础上,结合灰度关联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6年邢台市地下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速率为3.03 m/a,浅层地下水以0.89 m/a的速率下降.深层地下水水位年内波动较大,6月和7月达到年中最小值,8~12月地下水水位普遍逐渐回升,与农业需水量变化基本同步.滏西平原地下水位远高于黑龙港平原和滹滏平原,地下水压采及用水结构的优化使研究区2000、2003和2010年地下水漏斗区面积稍有减小.地下水位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工、农业用水为主导因素.邢台市通过调整作物种植模式,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并通过河道生态补水延缓了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控制地下水开采和增加地下水补给是缩小地下水漏斗面积、恢复地下水水位的重要途径,但地下水补给周期长,恢复难度大,保护地下水资源仍需要持续努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