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酵食品
传统发酵食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微生物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2404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食品安全导刊、发酵科技通讯、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传统发酵食品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治军、孙宝国、富志磊等。
传统发酵食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2404篇
占比:99.95%
总计:192499篇
传统发酵食品
-研究学者
- 乔治军
- 孙宝国
- 富志磊
- 朱运平
- 李秀婷
- 杨洪江
- 杨然
- 滕超
- 秦慧彬
- 穆志新
- 范光森
- 许岱
- 徐岩
- 王敏
- 石敏
- 郑宇
- 万倩
- 于基成
- 于学健
- 任聪
- 倪世俊
- 冯印
- 刘思辰
- 刘绒梅
- 吴华星
- 唐俊妮
- 姚粟
- 孙秀兰
- 曹晓宁
- 曹珺
- 曹艳花
- 李启明
- 李建伟1
- 李建涛
- 杜鹏
- 柳陈坚
- 熊涵
- 王君杰
- 王海岗
- 王雨洁
- 田翔
- 白飞荣
- 程坤
- 程池
- 葛媛媛
- 许正宏
- 赵艺田1
- 郦金龙
- 陈凌
- 霍贵成
-
-
李禾
-
-
摘要: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进口益生菌,对中国人群的肠道来说,未必是最合适的。来自中国人肠道或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的益生菌菌株,将是中国本土化益生菌产品发展的最佳原动力。消费者去超市购买酸奶或饮料时,经常会在配料表里看到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字样。近年来,与益生菌相关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
-
姚粟;
王鹏辉;
白飞荣;
于学健;
曹艳花;
程坤;
葛媛媛;
辛迪;
张天赐;
刘艺茹;
蔡程山;
程池
-
-
摘要:
食品用微生物菌种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种质资源。该文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分离自我国酒类、乳制品类、调味品类和发酵茶等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了收集、补充和整理,形成了第二版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该名单共涵盖56个属124种,包括细菌74种,酵母22种和丝状真菌28种;较第一版新增菌种49种,主要涵盖醋杆菌属(Acetobacter spp.)、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p.)、伴生乳杆菌属(Companilactobacillus spp.)、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p.)、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spp.)、梭菌属(Clostridium spp.)、假丝酵母属(Candida spp.)、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spp.)、毕赤酵母属(Pichia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散囊菌属(Eurotiumspp.)和根霉属(Rhizopusspp.)等。更新了第一版名单中41个菌种的分类学信息。该研究为补充和完善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应用及管理,促进我国发酵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
陈镜如;
边鑫;
杨杨;
邢童林;
王子轩;
任丽琨;
胡良术;
何林阳;
张娜
-
-
摘要: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由于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改善产品的营养价值并赋予产品独特的风味,成为人们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并对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筛选优良发酵菌株,调控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发酵过程提供理论参考。
-
-
杨海莺;
赵凯;
杨书林;
高嘉星;
牛兴和;
李慧
-
-
摘要:
酵母菌在发酵谷物制品尤其是发酵面制品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制品的质构、香气、外观和营养等。为了选育特色谷物微生物发酵剂,改善发酵面制品品质,从采集于中国不同省市的传统老面、天然面种中分离酵母菌,结合形态学和26S rDNA序列比对进行酵母鉴定,并筛选出耐高糖、耐热、发酵力强的优质酵母菌,验证其在馒头、吐司面包、冷冻面团中的应用特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65株酵母菌,种类均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筛选出9株发酵力强的酵母菌,其中5株可改善馒头的比容、质构、口感,另4株耐高糖、耐热,可改善吐司面包的质构和风味,此外1株酵母抗冻性强,可延长冷冻面团的活力期。发掘的菌株有望将其开发成发酵粮谷制品的优质发酵剂,改善不同种类发酵面制品的性能,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特色产品,促进谷物加工产业的创新发展。
-
-
冯红文
-
-
摘要: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开门的七件事。其中的“酱”就包括我们厨房里的各种酱料,而酱油是最主要的一种。酱油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之一,作为调味食品中最大的品类,酱油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改善菜肴的色、香、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
杜如冰;
任聪;
吴群;
徐岩
-
-
摘要:
传统发酵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传统发酵食品多通过自然接种的方式生产,导致产品存在批次稳定性差、生产效率低和食品安全不可控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生态发酵技术的概念.生态发酵技术基于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微生物学原理及微生物组学技术,由上游的发酵微生物菌群解构技术、中游的核心功能微生物菌群重组技术和下游的发酵过程控制技术三大部分组成.运用生态发酵技术有望实现传统发酵食品的稳定、效率和安全生产.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立生态发酵技术的必要性、内涵和未来发展方向.
-
-
熊涵
-
-
摘要: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9人在家中聚餐发生食物中毒,他们在聚餐时食用了自制的一种叫酸汤子的发酵食物,贵州也有酸汤的存在,酸汤子和酸汤一字之差,那会是一样的东西吗?酸汤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人民嗜食的传统发酵食品,红酸汤的主要原材料为番茄、辣椒。
-
-
熊涵
-
-
摘要:
红酸汤所含风味成分使其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且以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和降脂减肥作用的番茄和辣椒为原材料,理论上是一种潜在的保健食品。酸汤鱼在贵州菜中算得上是王牌菜式,在黔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尤其凯里酸汤鱼最为正宗。酸汤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人民嗜食的传统发酵食品,红酸汤的主要原材料为番茄、辣椒。而酸汤的发酵则离不开微生物的存在。酸汤发酵中主要有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双歧杆菌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酸汤的品质风味主要由发酵阶段的微生物决定,换句话说,是这些微生物成就了酸汤鱼。
-
-
胡颖
-
-
摘要:
多样微生物形成了发酵食品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赋予发酵食品特殊的活性,和发酵食品品质和风味紧密相关,但微生物代谢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因此,关于传统发酵食品的安全问题成为了当前发酵食品的研究热点,采用科学有效的微生物分离技术,能将有害物质分离出来,使发酵食品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
-
夏小乐;
吴剑荣;
陈坚
-
-
摘要:
在全球推进"工业4.0"背景下,厘清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这一重要民生产业的技术现状、技术升级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转型升级方向,提出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发现,传统发酵食品产业集中度不高,智能制造水平较低,绿色制造体系不完善;同时面临核心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弱、转型升级路径不清晰等诸多挑战.研究建议,通过深入挖掘发酵代谢机制、开发自主成套装备等方式推进核心技术提升,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统一,推动端到端的集成;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推动关键理论与技术基础突破,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强化政策和保障措施,建设行业标准和生态体系,建设完善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新型传统发酵食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