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实践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1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法律、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专利文献531443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德育、文教资料等;
综合性实践的相关文献由9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知真、赵世昌、于艳等。
综合性实践—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1443篇
占比:99.99%
总计:531518篇
综合性实践
-研究学者
- 吴知真
- 赵世昌
- 于艳
- 侯慧
- 冯蒙艳
- 刘云霞
- 刘娟
- 刘颂胜
- 刘高丽
- 卑占宇
- 卢东峰
- 叶景文
- 向方兴
- 吕红伟
- 周海
- 周萍
- 宋加勤
- 尹维川
- 屈爱玲
- 嵇永岚
- 常世勤
- 庞志倩
- 张丽琦
- 张婷
- 张振芳
- 张海燕
- 张玉森
- 张训锋
- 徐水琴
- 徐琴
- 徐英飞
- 戎志斌
- 成策
- 施菲菲
- 易增加
- 易穗连
- 曹珊
- 曾宪波
- 朱向彩
- 朱晓俊
- 李牧川
- 杨小华
- 杨延伟
- 柯国栋
- 沈大安
- 潘政顶
- 牛桂玲
- 王双辉
- 王履伦1
- 王文宝
-
-
杨小华
-
-
摘要: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顺应语文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学科教学目标,将实践活动作为打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努力建设更具活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本文立足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精心制定实践活动任务,从践行实践活动目标开始,经过夯实实践活动流程、延伸评价等措施,最终达到优化实践活动布设的教学目的。
-
-
魏延争
-
-
摘要: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改革,融合教育思想不断深入,将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在生活中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成为教学领域的新思路与方向。 语文教学融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理念,将语文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实现语文教学发展全面革新。 本文以“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融合路径”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
-
易穗连
-
-
摘要:
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并使之自觉担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重任是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认真解读高中古诗词审美素养目标,针对目前教学困境,以"古词新唱"为例,重整古诗词教学内容,在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索出可实现审美素养目标的有效策略.
-
-
-
徐水琴;
陈三妹;
陈小萍;
郭靖;
谢小燕;
周萍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团队学习形式的综合性实践在成人护理学课程应用的教学效果.方法:整群抽样2014级95位护理本科学生,2013级102位护理本科学生,分别开展团队学习形式的综合性实践和传统综合性实践,比较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实践考核成绩(94.8±1.0、92.6±1.4、82.0±6.0、95.1±2.5)、期末理论考核综合型试题得分(7.6±1.1、11.0±1.7)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团队学习形式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
-
-
徐琴;
张振芳
-
-
摘要:
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材,每个单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需要教学落实的语文核心知识、需要训练的核心语文能力;注重综合性实践学习,以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生对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就会停留在浅表的层面,而对该单元进行项目学习设计,不仅可以拉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更能够延展思维深度。
-
-
刘娟
-
-
摘要:
陶行知先生说:“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新版课程标准主张回归生活,联系社会,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的基础,进而全面育人。为了培养学生“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贯彻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笔者设计了一堂综合性实践课。教学活动过程如下:一、活动安排部署。说明活动要求,指明活动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
-
-
李牧川
-
-
摘要:
线上入户陪伴可以看作包括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在线学习和交流、家庭辅导(指导)、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模式,有新意,值得探索和总结。线上入户陪伴一般采用“3+5”(3位家庭陪伴师与5位家长)联合交流与辅导模式,既利于突破单个家庭信息、情感、视角等方面的局限,也利于小团体内部开放性、聚焦性的学习与共享,利于心理辅导团队内部的反思与调整,具有实际操作性。
-
-
张玉森
-
-
摘要:
新型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得以大量涌现,特别是中职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旨在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能和德育素养的综合性实践人才,从某一个方面显示了中职德育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