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地位
学科地位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688篇;相关期刊365种,包括社会、思想战线、中国地方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七届世界手语大会、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论坛等;学科地位的相关文献由57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杰舜、傅敏、陈明龙等。
学科地位
-研究学者
- 徐杰舜
- 傅敏
- 陈明龙
- 陈琳
- 张建国
- 李科
- 柳卫民
- 傅荣贤
- 吕乃珍
- 吕斌
- 吴雪梅
- 周敦
- 唐智松
- 姜大源
- 安晓斌
- 宋玉伟
- 尚增振
- 张坤朋
- 张志宏
- 张育辉
- 彭苍森
- 方泽强
- 曹云清
- 李泉
- 梁秀丽
- 潘天舒
- 王冠雄
- 王泉根
- 王洪珉
- 王艳
- 董丽娟
- 蔡基刚
- 谢利芳
- 郑保卫
- 郭瑞迎
- 问鸿滨
- 陈端计
- 马发顺
- 高维
- Han Meixiao
- Sheng Hongbing
- 丁宝刚
- 丁晓蔚
- 丁淦林
- 丛屹
- 严俊杰
- 严励
- 乔治·锐查
- 习凌冰
- 于东林
-
-
纪海龙;
杜建国;
李洪光
-
-
摘要:
劳动教育长期被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为了丰富劳动教育及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解决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问题,山东省东营市就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丰富理论研究,奠定实践基础通过理论研究,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新时代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探讨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必要性以及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途径和措施。
-
-
努尔艾力·阿卜杜外力
-
-
摘要:
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先行高考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不分文理科,在全国统一考试基础上,注重学生兴趣和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向学生和高等院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新高考启动以来,在短短6年内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与完善,前后试行了“3+3”和“3+1+2”两种选考模式,在不同的选考模式下,高中物理学科在多个选考科目中呈现出一定的优势.通过分析新高考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两种选考模式下的高中物理学科地位,为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让高中物理教学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变化趋势.
-
-
高丙中
-
-
摘要:
我今天主要还是想讲讲民俗学的学科建设。讲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很容易进入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说的那个学科建设的路径里面去,实际上,我今天要讲的学科建设并不是我们以往所讲的学科建设。在新文科背景下,我们讲民俗学的学科建设,一定是新民俗学。并且,新民俗学是我们必须要提出来的,因为新文科建设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即所有的文科学科都被迫来重构自己,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原来我们讲学科建设,主要是说我们这些小学科对自己比较弱势的学科地位不服气,要改变自己在学科体系当中的地位,但是努力的结果并不如意,新文科则是让所有的学科都必须重新自证。这实际上就是说整个文科或者中国整个的学科都要重建。
-
-
何安喜
-
-
摘要:
学科自诞生之日起便存在潜在的地位差异。从学科地位的角度来看,当前国内大学排名结果、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学科偏见,排名结果有利于硬学科类高校、纯学科类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排名指标也倾向于这三类高校。理论上,学科不应存在地位差异。为此,大学排名应尊重学科文化,确定排名原则;区分学科领域差异,优化大学排名方法;软硬结合,优化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面向不同应用领域,合理使用排名结果,消除社会对特定学科的偏见,提高排名活动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
冯健
-
-
摘要:
在《跨学科借鉴与思考:城乡规划学创建一级学科的经验对书法学科建设的启示》这篇论文中,笔者提出“主张确立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通过这一范式建立有效沟通西方艺术社会史、文化价值批判和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之间的通道,进而实现书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平等对话,促进书法学科地位的提高”。
-
-
程芳桂
-
-
摘要: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相关知识的形成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实验之间存在直接且密切的关联,实验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演示实验能够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概念掌握、原理感悟等诸多方面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实验过程过于枯燥、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实验效能较低等等。
-
-
王子君;
彭博
-
-
摘要:
初中生物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然而,生物学科素养并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重视。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本文将探究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方式和重要价值。
-
-
李侠
-
-
摘要:
公安管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并为公安管理理论研究和公安管理工作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011年,公安学一级学科地位正式确立,公安管理学成为隶属于公安学的二级学科。学科地位的明确为公安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公安管理学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并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
-
-
陈英
-
-
摘要:
2020年是福建省统一中考的第三年,道德与法治学科卷面满分为100分。六本书加一年的时事,在福州市中考成绩中,按百分二十折算计入中考成绩,多数学生认为内容多分数低,不愿意投入时间,成绩不理想,就会产生挫败感,甚至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深沼。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感觉学科地位低,教学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
-
龚雅莉
-
-
摘要: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蓬勃发展,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会展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质量人才的输送。本文从会展学科地位现状入手,分析了会展学科属性,并基于两种属性,对会展学科体系进行了划分,最后在一流学科背景下构建了会展学科体系,对会展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
王衍用;
秦岩
- 《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旅游管理专业位列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一先天不足,使得旅游教育存在两大误区:旅游教育等同于旅游管理,旅游人才培养等同于传统行业人才培养,从而与蓬勃发展、推陈出新的旅游实践产生错位断层,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智力支撑等方面与现有的旅游强国战略和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定位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求实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通过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等重大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重新界定旅游学科地位,科学架构旅游教育体系。
-
-
-
-
-
欧阳宏生;
刘俊
- 《2016年第三届中国认知传播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跨学科研究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结合当下传媒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融合的思路开拓传播学研究视野成为必然.本文从三重背景的根基认识认知传播学研究的学科地位,从三维视野的研究空间认识认知传播的学科框架,从二元路径的内在规律认识认知传播学科的学科范式,进一步探寻认知与传播之间的互动机制,以求得理想的传播研究效果.
-
-
胡迪雅
- 《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行动教育人类学(action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是运用行动策略开展教育人类学应用研究的领域,是在规范与实践层面逐渐显现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这是学术多元发展、多重交叉的必然结果,也是理论指导实践以及从实践中归纳新的理论解释的必然途径.自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这种应用性整合型研究范式形成的研究成果有显著增长.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农村教育、流动人口教育以及女性教育等相对边缘与弱势群体的教育都是教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恰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部分。事实证明,行动教育人类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改善的重要路径,该领域的学科规范与发展有利于教育理论发展、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改进,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
-
Han Meixiao;
韩梅晓
- 《第七届世界手语大会》
| 2014年
-
摘要:
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6-2013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与特殊教育有关的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特殊教育立项课题在数量上少而不精;范围上广而不全;项目隶属单位及地区分布较集中,缺乏单位及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课题承担机构仅集中于几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而缺少一线特殊学校参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等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学科地位,加大科研资助力度,均衡地区发展,加强各地区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等相关建议,以促进特殊教育的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
-
高维
- 《纪念《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新中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结构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变革中的课程设置主体、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各学科的课时量进行研究,可以为未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逐步开设体现了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权力有所提升,综合课程的普遍设立也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其课程权力.但社会和教育制度、文化以及教育者本身等因素的制约,使“法定”的权力在课程实践中被压抑和虚化.在各学科的课时量方面,语文和数学等高地位学科的课时量在逐步下降,外语、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课时量有所提升.课时量的提升意味着这些学科的学科地位的“改善”.学科地位及其变化也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产生着影响.
-
-
-
孟华
- 《2010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历经30年的发展,在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种种发展困境——就业无市场、考研不对口、考公务员有障碍。表面看来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案存在问题,而深层分析则在于旅游管理学科理论根基的模糊不清。问题的解决,短期在于教学方案的改革,长远则需要理论建设的加强与学科地位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