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选择性
区域选择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8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2372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合成化学、化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绿色手性论坛、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学术讨论会暨全国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等;区域选择性的相关文献由12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斌、罗伯特·杰克·夏普、许家喜等。
区域选择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23728篇
占比:99.95%
总计:524013篇
区域选择性
-研究学者
- 王斌
- 罗伯特·杰克·夏普
- 许家喜
- 凯西·林恩·埃尔金斯
- 宗敏华
- 彭新华
- 李宁
- 杨健
- 王先恒
- 赵长阔
- C.M.布查南
- N.L.布查南
- 吕春绪
- 姚国伟
- 梁建华
- 肖咏梅
- 郭钊明
- 陈华
- A·林登施密德
- B·P·小伦哈特
- C.H.伯克
- D.W.诺尔曼
- E.B.麦肯兹
- E.G.切尔沃
- J.A.费希
- J·阿朗索
- M.A.布恩
- M.E.瓦尔德斯
- M·F·库勒
- M·乌尔曼
- M·纳扎雷
- N·B·维森特
- N·哈兰
- P.B.麦肯兹
- R.J.马勒斯基
- T.斯特恩斯
- W.W.麦康奈尔
- 刘想
- 卢丽丽
- 孟祥豹
- 徐莉
- 曹华
- 李中军
- 林贤福
- 程新平
- 罗伯特·林
- 肖敏
- 迈克尔·约翰·罗迪格
- 金英学
- A·吉尔科斯
-
-
王佳祺;
石云;
李青益;
范明钰;
罗金敏;
周广丽;
夏其英
-
-
摘要:
本论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详细研究了2,6-二甲基吡啶与1-己烯反应的烯烃插入过程。计算结果表明,与2,1-插入路径相比,1,2-插入路径具有较低的插入能垒和较好的热力学性质。1,2-插入模式下,si面插入比re面插入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更为有利。电子因素在区域选择性的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可行路径中关键过渡态的稳定性,可归因于1-己烯与阳离子钇催化剂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和电荷交替现象。
-
-
何晓飞;
郭靖;
夏洪强;
赵天生
-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膦配体(L)配位催化活性中间体HCo(CO)_(2)L的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对α-己烯氢甲酰化反应区域选择的影响。膦配体具有强吸电子能力,可提高HCo(CO)_(2)L的稳定性;同时PPh3配体具有大的空间位阻,抑制了α-己烯吸附配位至HCo(CO)_(2)L、以及C=C双键与Co–H键以支链反应路径加成。形成支链烷基Co中间体过渡态反应能垒(B-TS1)与形成直链烷基Co中间体过渡态(L-TS1)的反应能垒差(ΔΔE)为2.73 kcal/mol,表明前者发生相对困难,有利于按直链路经反应。膦配体的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共同决定α-己烯C=C双键与Co–H键加成反应方式,且有利于直链反应路径加成,产物以直链醛为主。
-
-
-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双金属催化烯烃羰基化反应研究中取得进展,实现了长链脂肪烯烃的高选择性转化,得到了“马氏规则”的支链羧酸酯产物。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类含有联吡啶结构单元的咔唑基膦配体(P-N),通过联吡啶基和膦位点分别与不同的金属配位,以期实现双金属协同增强对反应区域选择性的调控。
-
-
李玲;
张学艳;
汪小满;
凌剑;
史勇
-
-
摘要:
选择性是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实验以左旋香芹酮为原料,利用其两个碳碳双键性质的不同,使用两种不同的氧化方式进行选择性环氧化;对香芹酮两个碳碳双键的环氧化体现出化学选择性,而对应的产物是否为异构体混合物则体现出立体选择性。整个实验使用的原料和试剂便宜易得,反应操作简单且后处理容易,产物收率较高,适合本科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认识和理解。
-
-
赵三虎
-
-
摘要:
不对称酮α-氢的卤代反应、羟醛缩合反应以及Michael加成反应,都存在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不仅酸、碱反应条件影响反应发生的区域,而且反应受体的种类也会影响,特别是在碱性条件下,羟醛缩合反应与Michael加成反应表现出不同的区域选择性。文章将理论与反应实例相结合,从酸碱反应条件下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及空间位阻效应探讨影响不对称酮α-氢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因素,以期对不对称酮α-氢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
-
孙欣悦;
徐建林;
李琦;
马巍巍;
徐允河
-
-
摘要:
本文报道了铜催化1,4-二炔的高区域选择性硼质子化反应用于合成烯基硼类化合物。该反应对于各种(杂)芳基和烷基取代的末端1,4-二炔底物均能以较高的产率和区域选择性生成相应的产物,反应产物容易发生衍生化反应转化为多种有用的产物。
-
-
何冠涛;
方成乔;
罗旭娜;
苏金龙;
饶雨;
林汉森
-
-
摘要:
以二异丙胺对乙酰乙酸乙酯进行氨解,得到N,N-二异丙基乙酰基乙酰胺1;1再与3-溴丙炔进行亲核取代,得到α-和γ-两种取代物2和3;3经水解与酯化一步生成目标化合物3-氧代-6-庚炔酸甲酯3a,3步反应总收率达到43.3%,产物结构经1 H NMR、13 C NMR以及MS确证.改进后的3-氧代-6-庚炔酸酯合成方法避免了使用强腐蚀性的二异丙基氨基锂和超低温(-78°C)反应温度,操作处理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同时提高了亲核取代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
-
李清华;
刘堂林
-
-
摘要:
烯烃的亲电加成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本文主要以(Z)或(E)-3-甲基己-3-烯与各类常见的亲电试剂反应为例,详细分析了亲电试剂的结构特征及相应的反应机理,系统地阐述了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情况及立体化学情况.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实质,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问题.
-
-
高灿;
王星;
吴益;
徐冉;
陈岩勤;
陈瑞;
汤磊;
王聪
-
-
摘要:
本文开发了一种3-硫代-7-氮杂吲哚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发现,在30%的I2的催化作用下,磺酰肼和7-氮杂吲哚N-氧化物在正丁醇中110°C条件下反应以53%~86%的产率得到硫醚化产物.该反应有较好的区域选择性和底物适应性,并具有反应时间较短、绿色环保和操作简便等优点.
-
-
-
-
- 《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Fischer吲哚合成法不仅是吲哚合成史上的里程碑,它在整个有机化学发展史中也是经典之作.虽然过去一个多世纪有机化学界对Fischer吲哚合成法有无数的研究、应用及拓展,但它源于非对称酮底物所产生的区域选择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好的解决,这大大制约了该方法在复杂分子结构合成中的应用.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广鑫课题组利用苯肼和烯基卤化物偶联选择性生成 重排反应前体的策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反应很强的官能团耐受力使反应吲哚化后形成的亚胺中间体可以被底物中亲核性的官能团捕获而一步构筑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的复杂环系,使Fischer吲哚合成法在吲哚生物碱全合成中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
-
-
梁建华;
姚国伟;
郑少军
- 《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采用醚化-硅烷化保护技术,克拉霉素可实现区域选择性合成.研究表明:肟羟基上不同醚化保护基团的对6-OH的甲基化选择性依次为1-异丙氧环己基>1-乙氧环己基>1-甲氧环己基,E-异构体要比对应的Z-异构体选择性高,甲基化时采取低温、先投甲基化试剂后投去质子试剂、不加三乙胺等可以进一步提高选择性.
-
-
李成杰;
邵杰伟;
解永树
- 《全国第十九届大环化学暨第十一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卟啉是由四个吡咯单元组成的大环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血红素、叶绿素和维生素B12等),在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然卟啉化合物会发生降解形成线性四吡咯化合物.该降解过程产率高、选择性好。相比之下,人工合成的低对称卟啉开环过程普遍产率低、区域选择性差。卟啰啉作为卟啉的类似物,其氧化开环产物与叶绿素降解产物结构类似。研究其开环反应可以为人工合成叶绿素降解产物的类似物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2001 年Callot 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卟啰啉的氧化开环反应,得到两个线性四吡咯异构体,总收率为38 %。为提高卟啰啉的开环产率,现将错位吡咯单元引入卟啰啉中,得到了错位卟啰啉。实验结果表明,错位单元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氧化开环的区域选择性,实现了对开环反应的精准调控,得到在相同位点开环而形成的三种线性四吡咯化合物,总收率达88 %。同时,线性四吡咯产物的构型影响其与Zn2+ 配位,其中10Z,15Z 构型有利于Zn-配合物的形成。
-
-
-
-
-
-
-
-
-
-
-
-
-
-
-
-
- 南京师范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11-11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一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四取代1,3二烯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将炔丙醇酯、高碘试剂在金属铜催化剂、碱、溶剂和一定温度下合成1,2,3,4‑四取代的1,3二烯。本发明通过廉价铜催化剂调控炔丙醇酯的1,2‑迁移历程,使用高碘试剂作为亲电试剂捕获反应中间体,首次通过炔丙醇酯类化合物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实现了1,2,3,4‑四取代的1,3二烯的合成,解决了四取代烯烃的合成过程中对区域选择性以及立体选择性控制难的问题。本方法的底物官能团兼容性好、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目标产物具有单一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等优点,拓宽其在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