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98367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教育教学论坛、内蒙古石油化工、天津化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第十二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等;碳正离子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保国、王晓丽、边占喜等。
碳正离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8367篇
占比:99.96%
总计:298478篇
碳正离子
-研究学者
- 李保国
- 王晓丽
- 边占喜
- 高岱巍
- Anmin Zheng
- Feng Deng
- 万福忠
- 代振宇
- 伍林
- 刘凤霞
- 吕允贺
- 姜松
- 安万凯
- 张永新
- 彼得·保士劳尔
- 徐翠莲
- 托马斯·齐希
- 易德莲
- 曹占奇
- 曹晨忠
- 曹淑超
- 曹立志
- 李树新
- 欧阳兆辉
- 潘振良
- 王艳
- 玛蒂娜·库特豪斯
- 秦晓蓉
- 罗尔夫·玛尔
- 裴圣洲
- 赵蔚
- 连兰
- 邓风
- 郑安民
- 郭文莉
- 马丁·沃尔巴士
- 马丁·迪克
- 龙军
- Bing Han
- Jingrun Chen
- Jinzhe Li
- Peng Tian
- Quanyi wang
- Shutao Xu
- Xiong Su
- Yingxu Wei
- You Zhou
- Yueying Chu
- Zhongmin Liu
- 丁学军
-
-
-
孙宁武;
马成明;
李佳华;
魏秦文;
王梦;
曹崇军;
王树坤
-
-
摘要:
稠油长碳链组分含量高,黏度大,在储层、举升和集输系统中流动性差,常规应用的蒸汽热采(吞吐)、微生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等开发方式在经济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稠油开发效果.通过在常温条件下断链改质前后的气相色谱实验、原油黏度和屈服力实验和蒸汽吞吐现场试验,验证了断链改质技术在20°C环境下,使稠油中35.3%的C22—C39组分生成短碳链组分,改善原油品质;在50°C环境下,黏度降低52%,屈服力下降40.18%,提高稠油流动性;在低产能蒸汽吞吐井,较上一轮次产油量增加82.4%,平均含水率下降7百分点.原位常温断链改质新技术为稠油开发提供了新方向,在稠油经济有效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
-
李海浪;
祝姗姗;
叶廷秀;
罗红元;
秦飞;
毕丽伟;
彭跃颜
-
-
摘要:
共振论是Pauling1931年提出的,是描述分子价键结构的一种电子结构理论.共振论能够把大量有机化学和结构化学的事实联系起来,而按照它给出的一套做法,一般也是可以得出大体上正确的答案.本文采用共振论对有机化学反应问题进行了集中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具体例子将碳正离子和自由基中间体的稳定性与有机反应产物关联起来.以共振论为指导,可以显著降低了有机反应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难度,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有效的锻炼和促进作用.
-
-
李清华;
刘堂林
-
-
摘要:
烯烃的亲电加成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本文主要以(Z)或(E)-3-甲基己-3-烯与各类常见的亲电试剂反应为例,详细分析了亲电试剂的结构特征及相应的反应机理,系统地阐述了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情况及立体化学情况.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实质,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问题.
-
-
翟鹏;
郑健;
张锦研;
王焕;
秦玉才;
刘宏海;
宋丽娟
-
-
摘要:
以正己烷为模型化合物,通过产物分布分析,探讨HZSM-5分子筛上烷烃酸催化裂解反应路径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300°C,不存在热裂解过程的条件下,只有基于碳正离子机理的酸催化反应.催化剂裂化活性与B酸(Br?nsted acid)量成正相关.由裂解产物的分布特点,其中,丙烯的选择性与催化剂硅铝比和剂油比正相关,而乙烷、乙烯和丙烷的选择性呈负相关性,证实了低酸密度有利于单分子裂解路径的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正己烷直接裂解所得C4产物的总选择性明显高于C 2产物,结合量化计算,证实正己烷裂解生成的C2H+5碳正离子难以通过氢转移反应生成乙烯和乙烷,而是更倾向于与正己烷分子形成新的碳鎓离子(C8H+19),继续发生裂解反应生成更多C4产物,揭示了轻烃催化裂解产物中乙烯选择性低的理论本质.综上可知,通过改变催化剂酸密度和剂油比,可实现反应路径的控制,从而调控轻烃酸催化裂解产物的选择性.本研究可为石脑油催化裂解催化剂和工艺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
-
黄江坤;
何菱
-
-
摘要:
以1-(1H-吲哚-3-基)戊烷-3-醇及其衍生物为底物,以三氟甲磺酸铜为催化剂,甲醇为溶剂,DDQ(2,3-二氯-5,6-二氰基对苯醌)为氧化剂,共合成9个新型的3-吲哚烷酮衍生物及5个结构新颖的吡喃酮并[2,3-b]吲哚衍生物,其结构经1 H NMR,13 C NMR和HR-MS(ESI)表征.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并通过同位素实验进行了验证,反应为碳正离子参与并经分子间和分子内的亲核加成形成碳-氧键的过程.
-
-
安万凯;
姜松;
潘振良;
曹占奇;
徐翠莲
-
-
摘要:
归纳总结了卤代烷烃、醇和醚三类物质参与饱和碳上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和特点,并从底物的内在结构为出发点分析了反应的过程,找出它们参与反应时的互通性和差异性。通过梳理,从中获取的关键内容能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部分知识,同时也为部分老师的有机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
-
吕允贺
-
-
摘要: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书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难点和重点,作者根据近几年教学经验和从事有机合成科研实践经验,浅谈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书写的基本原则及技巧,使学生真正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应用到将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
-
-
安万凯;
姜松;
潘振良;
曹占奇;
徐翠莲
-
-
摘要:
归纳总结了卤代烷烃、醇和醚三类物质参与饱和碳上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和特点,并从底物的内在结构为出发点分析了反应的过程,找出它们参与反应时的互通性和差异性.通过梳理,从中获取的关键内容能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部分知识,同时也为部分老师的有机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
-
-
-
-
朴玲钰;
韩杨;
李为臻;
寇元
- 《第十二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对酸性离子液体催化的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通过对[bmim]Cl/AlCl离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的研究,实现了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对机理的推断.
-
-
朴玲钰;
韩杨;
李为臻;
寇元
- 《第十二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对酸性离子液体催化的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通过对[bmim]Cl/AlCl离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的研究,实现了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对机理的推断.
-
-
朴玲钰;
韩杨;
李为臻;
寇元
- 《第十二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对酸性离子液体催化的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通过对[bmim]Cl/AlCl离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的研究,实现了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对机理的推断.
-
-
朴玲钰;
韩杨;
李为臻;
寇元
- 《第十二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对酸性离子液体催化的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通过对[bmim]Cl/AlCl离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的研究,实现了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对机理的推断.
-
-
朴玲钰;
韩杨;
李为臻;
寇元
- 《第十二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对酸性离子液体催化的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通过对[bmim]Cl/AlCl离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的研究,实现了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对机理的推断.
-
-
-
- 北京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1-12-31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离子质谱14C测量方法及正离子质谱装置,属于加速器质谱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2.45GHz ECR离子源、非金属气体电荷交换器、螺线管、分析系统以及粒子探测器,上述部件按顺序连接,其中2.45GHz ECR离子源产生C2+离子,非金属气体电荷交换器选择异丁烷、异丁烯、乙烯、丙烯、丙炔、丙二烯、丁烯以及1,3‑丁二烯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的气体作为电荷交换靶,将离子源产生的C2+离子转化成C‑离子,螺线管将电荷交换后形成的C‑离子束聚焦后送入分析磁铁;分析磁铁用于分离出12C‑、13C‑、14C‑离子;12C‑、13C‑通过分析磁铁后的偏置法拉第杯进行测量;14C‑离子经静电分析器进入粒子探测器进行测量,最终得出14C与12C或13C的比率。本发明可实现14C的高精度测量。
-
-
-
-
-
- 重庆奥舍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19-03-08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碳正离子多肽缩合剂在多肽合成中的应用,属于多肽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要点为:新型碳正离子多肽缩合剂在多肽合成中的应用,该新型碳正离子多肽缩合剂为N,N,N',N'‑四甲基‑O‑(3,4‑二氢‑4‑氧代‑1,2,3‑苯并三嗪‑1‑基)脲四氟硼酸盐,其结构式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