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目标
价值观目标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然地理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1050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新课程.小学、新课程.中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初中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九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等;价值观目标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萍、吴秀根、田长娥等。
价值观目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1050篇
占比:99.75%
总计:71226篇
价值观目标
-研究学者
- 刘萍
- 吴秀根
- 田长娥
- 乔能俊
- 于振东
- 于瑜
- 何冬梅
- 何进
- 余泽良
- 冷静
- 凌传军
- 刘丙胜
- 刘丹丹
- 刘延勇
- 刘志锋
- 刘新
- 刘既明
- 刘朋举
- 刘杰
- 刘登云
- 史宝英
- 吴小丽
- 吴建亚
- 吴捷
- 吴春华
- 吴月珠
- 吴登龙
- 吴莉君
- 吴辉祥
- 吴飞云
- 周剑梅
- 周海超
- 周肖鸿
- 唐志丹
- 唐慧雯
- 夏晨黎
- 姚伟国
- 姜雷
- 姜霞
- 娄艳丽
- 孔祥华
- 孙刘华
- 孙强
- 孙忠岩
- 安黎红
- 宋子丽
- 宋晓文
- 宫素虹
- 崔志钰
- 崔成顺
-
-
余泽良
-
-
摘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时政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对此,我们老师要与时俱进,拓展教学领域,探究新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让道德与法治学科保持强大的教育力和生命力。一、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特点,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1.新教材突出体现了“三维目标”。新教材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非常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传播。
-
-
陈爱菊
-
-
摘要:
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难题。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价值观是认知基础上的自然产物。“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因其内蕴着求真求实的态度、客观理性等品质而与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相契合,从而成为突破价值观教育困境的有效路径。运用冲突性史料设置实证性问题,运用多元史料设置解释性问题,是在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过程中濡养学生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
-
郎平
-
-
摘要: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时代背景,通过作者直接、间接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2.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相互探究,把握主旨;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培养爱国热情。
-
-
罗六生
-
-
摘要:
在思政课教研工作中,罗六生老师倡导立德铸魂为先,强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思政课堂教学任务的首位。为了营造一个自然真实、和谐快乐、知识共享、方法共创、情感共鸣的课堂环境,他提出了“一单五化”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
-
李丽莲
-
-
摘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人才,对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更加应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学本优效”课堂的目标也应该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转向价值观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努力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
-
姜雷
-
-
摘要:
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活动的具体行为,指明了学科教学行为的方向,同时教学目标也是检查教学行为的依据,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起到“导教”“导评”和“导学”的作用。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突显其价值引领的重要性。本文拟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来讨论价值观目标的预设问题。
-
-
于瑜
-
-
摘要: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唱歌曲《牧童谣》,体验歌唱的乐趣;感受湖北民歌的韵味,体验祖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牧童的喜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聆听、听辨、视唱、模唱、创编等过程中边玩边学;3.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稳定拍感、读谱能力和演唱能力;2.识读两个八分音符节奏和二分音符;3.认知线谱中re、mi、sol、la的位置。
-
-
邴凤
-
-
摘要: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能认识“摇”、“珠”等12个生字和身字旁一个偏旁,会写“鱼”、“放”等7个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透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知道“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美好;态度、方法目标:朗读体验,有感情朗读、品读;角色体验,创设角色互动情境,引发口语交际,体会思想感情。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理清写路,体会感情变化。情感、价值观目标:让我们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荷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
-
-
田长娥
-
-
摘要:
自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依法治国写入党章以来,法治建设与道德培养就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法律意识,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不具有外显性,常常被老师所忽略.因此,浅论一下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
-
刘新;
赵杰;
张宝芳
- 《第九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价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更具有内隐的特点,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同时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研究一直处于以定性的理论研讨为主,评价实践研究匮乏.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访谈和开展对比实验获取相关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反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试图为高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供一个科学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从而能有效地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全面地促进学生在道德品质、交流合作、心理调节等诸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