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密度发酵

高密度发酵

高密度发酵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2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36029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加工过程、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7 发酵工程关键技术与工艺装备创新研讨会、2014年益生菌产品研发应用、功能性研究、营养与安全专题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氨基酸研究开发暨综合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等;高密度发酵的相关文献由199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守文、冀志霞、范代娣等。

高密度发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6029 占比:99.78%

总计:136328篇

高密度发酵—发文趋势图

高密度发酵

-研究学者

  • 陈守文
  • 冀志霞
  • 范代娣
  • 沈志强
  • 庄英萍
  • 张嗣良
  • 李民
  • 谭天伟
  • 何伟
  • 储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理; 余腾斐; 周晴晴; 柯雪琴; 朱珺; 林国栋; 李言郡; 陈苏
    • 摘要: 从130份西藏地区牧民自制发酵乳制品中分离得到392株乳酸菌,并筛选得到一株能够大量且快速消耗乳糖乳杆菌,经16S rDNA测序后,鉴定为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命名为WHH3887。该菌株在乳中具有良好的发酵性能,37°C发酵12 h可产生乳酸12.689±0.05 g/L,并形成良好的发酵乳组织状态和风味,同时可将乳糖含量显著降低至1.41±0.02 g/100g。对该菌株的高密度培养工艺进行单因素优化,确定了最适碳源为乳糖30.0 g/L,最适氮源为牛骨蛋白胨30.0 g/L、牛肉浸粉10.0 g/L、胰蛋白胨15.0 g/L,生长因子为番茄汁1.5 g/L和精氨酸0.1 g/L,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40°C。此条件下,发酵液活菌数最高可达到1.89×109 CFU/mL,冷冻干燥后菌粉活菌数最高可达到1.93×1011 CFU/g。以冻干菌粉为直投式发酵剂自制的发酵乳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发酵10 h,乳糖含量为1.83 g/100g,发酵24 h,乳糖含量为0.44 g/100g,分别达到了《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对低乳糖和零乳糖含量的宣称。菌株WHH3887兼具良好的发酵性能和大量消耗乳糖的能力,是生产低乳糖发酵乳制品的理想菌种。
    • 施明雨; 郭亭; 魏荷芬; 应汉杰; 张宿义; 陈勇; 唐成伦
    • 摘要: 从自然水体中筛选得到1株产聚唾液酸的微生物菌株SA-1,经Biolog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其为大肠杆菌。以大肠杆菌SA-1为出发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借助酸碱透明圈和高通量自动挑选仪筛选获得高产聚唾液酸的突变菌株SA-18。摇瓶发酵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突变株SA-18的聚唾液酸产量可达0.95 g/L,是出发菌株产量(0.20 g/L)的4.75倍;进一步,通过调控优化K_(2)HPO_(4)浓度实现了突变大肠杆菌SA-18的高密度发酵:当K_(2)HPO_(4)质量浓度为5.0 g/L时,在10 L发酵罐中,36 h时聚唾液酸产量达到12.20 g/L,继续补料发酵,至60 h时,聚唾液酸产量最高可达16.10 g/L。
    • 陈丽萍
    • 摘要: 猪肺炎支原体培养存在对营养需求严苛、培养难度大、菌液培养滴度不高等问题。本试验开展了一系列改进猪肺炎支原体高密度发酵培养工艺的研究,采用添加15%猪血清的优化CH液体培养基(初始pH为7.8),按5%接种量接种,在发酵罐中培养、pH降到6.7~6.8时收获菌液,菌液培养滴度可达1×1010 CCU/mL。本试验结果对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的稳定、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陈科奇; 朱海; 郑梦泽; 李婷婷; 史大华
    • 摘要: D-对羟基苯甘氨酸(D-HPG)是半合成青霉素的一种必需医药中间体。由于生物酶法属于环境友好的合成技术,酶法逐渐成为工业领域中化学合成法的理想替代方法。为了实现D-HPG酶法生产的工业规模化,首先构建了D-海因酶(DHD)和D-氨甲酰水解酶(DCB)的重组菌,并使目的蛋白可溶性表达。然后,基于单因素实验考察诱导剂浓度、温度、pH、碳源和氮源等条件对DHD与DCB重组菌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使用响应面法对限速酶DCB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优化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淀粉和葡萄糖分别为DHD与DCB重组菌的碳源,大豆蛋白胨为氮源,添加阿拉伯糖为诱导剂。5 L发酵罐的发酵结果为:获得DHD菌体(53.4±0.75)g/L,DCB菌体(46.7±0.96)g/L。最后对双酶催化D-HPG条件进行优化,产率可达(92.43±3.76)%,为工业化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 靳燕; 李延啸; 马俊文; 王玉川; 闫巧娟; 江正强
    • 摘要: 目的:对嗜热杜邦菌来源α-淀粉酶进行分子改造,以提高其耐热性和产酶水平。方法:基于易错PCR技术构建嗜热杜邦菌来源α-淀粉酶(Td-amy)的随机突变文库,高通量筛选耐热性和比酶活提高的突变体,通过定点突变及同源结构模拟对突变体进行分析,并将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结果:筛选得到一个正向突变体(mTdamy)。该突变体最适温度(60°C)较野生型(55°C)提高了5°C,比酶活(466.3 U/mg)较野生型(227.9 U/mg)提高至2.0倍。经序列对比,mTd-amy有四个氨基酸发生了变化,分别为Ala4Val、Ala122Val、Lys194Arg和Ala468Asp,定点突变结果表明Ala122Val和Ala468Asp位点为影响其比酶活和最适反应温度的关键。进一步将突变体mTd-amy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经高密度发酵其酶活达64696 U/mL。结论:定向进化获得了嗜热杜邦菌来源α-淀粉酶的正向突变体,该突变体的最适温度和比酶活力均明显提高,为α-淀粉酶的分子改造以及工业化应用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 李子财; 李林; 李光洲; 王建清; 辛维岗; 张棋麟; 王峰; 林连兵
    • 摘要: 罗伊式乳杆菌作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国家卫生部批准的食用级益生菌,具有重要的益生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与发酵行业,因此,研究其高密度发酵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首先探索了批培养、批补料培养和灌流浓缩培养对罗伊氏乳杆菌发酵生物量的影响,然后以灌流浓缩培养方式探究发酵过程中培养条件对发酵液中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流浓缩培养相比于批培养和批补料培养,能极大地延长菌株对数生长期的持续时间,活菌数高达2.98×10^(15)CFU/mL,菌体干重较前两者分别提高了5.3和3.6倍;在通气(氧含量恒定设定为15%)、恒pH为5.5、流速40 mL/min的条件下灌流培养,活菌数最高达8.1×10^(15)CFU/mL,菌体干重为60.96 g/L,相比于未通气和不维持恒定pH值的发酵方式,菌体干重分别提高了2.72和1.07倍。综上结果表明,灌流浓缩培养方式能实现罗伊氏乳杆菌高密度发酵,活菌数和产量都凸显出巨大的优势,该研究为罗伊氏乳杆菌的高效制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 朱曦; 李英俊; 梅余霞; 查宇; 王朝瑞; 梁运祥
    • 摘要: [目的]研究丁酸梭菌的营养条件并优化发酵工艺,为与丁酸梭菌培养发酵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及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8种常见廉价碳氮源对丁酸梭菌增菌的影响,对高密度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丁酸梭菌MY-Z发酵最佳营养组分为:葡萄糖30.0g/L、酵母粉5.0g/L、鱼粉30.0g/L或肽粉30.0g/L、K_(2)HPO_(4)1.05g/L、MgSO_(4)·7H_(2)O1.21g/L、NaCl0.3g/L、CaCO_(3)1.5g/L、MnSO_(4)·H_(2)O0.012g/L、促生长因子0.2g/L;最佳发酵工艺为:37°C恒温培养30~36h,发酵过程中恒定pH为6.5,并在发酵10h左右进行总量为5%的连续变量补料。丁酸梭菌MY-Z在此发酵工艺下,发酵32h左右,芽孢数可达2.28×10^(9)CFU/mL。[结论]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可有效提高发酵液菌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对丁酸梭菌的产业化推广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孙莹; 吴丹; 郑璞; 陈鹏程
    • 摘要: 果胶酯酶作为一种食品酶制剂,因其能够将高酯果胶的甲酯基脱去生成低酯果胶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尚无自主研发的商品果胶酯酶。为了促进果胶酯酶的应用,该研究合成了密码子优化后的黑曲霉果胶酯酶基因,并实现了其在毕赤酵母X33中成功表达。3 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96 h后,得到的发酵液上清液中果胶酯酶的活力为85.12 U/mL,是摇瓶水平的7倍,也是目前果胶酯酶表达的最高水平。对重组果胶酯酶进行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重组果胶酯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是pH 5.0和55°C,K_(m)和V_(max)分别是13.8 mmol/L和9.04μmol/(L·min)。该酶的温度稳定性较好,在55°C处理40 min,剩余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其pH耐受范围广,在pH 3.5~6.5下处理120 min,仍保持60%以上的剩余活力。以高酯果胶为底物,对该果胶酯酶的脱酯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脱酯工艺参数为:30 g/L果胶、加酶量65.4 U/g、脱酯温度50°C、初始pH 5.5、脱酯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果胶的酯化度从70.8%降至13.6%。该研究重组表达得到的果胶酯酶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低酯果胶的工业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戴悦; 吴丹; 郑璞; 陈鹏程
    • 摘要: 交替糖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低聚糖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交替糖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较少,主要通过发酵法和酶法制备,但目前交替糖蔗糖酶(alternansucrase,ASR)活性较低成为制约交替糖应用的主要因素。为促进交替糖的应用,该研究合成了密码子优化后的交替糖蔗糖酶基因,将其首次在毕赤酵母GS115中成功重组表达。3 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72 h结果显示,重组菌发酵上清液中ASR酶活力为34.5 U/mL,约是摇瓶水平的12倍,也是目前重组ASR的最高表达水平。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重组ASR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是pH 6.0和55°C,K和k分别是31.97 mmol/L,0.36 s。以蔗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其他小分子糖为底物,在40°C,pH 5.5条件下利用重组ASR制备交替糖。将催化产物经薄层色谱初步分析,鉴定得出催化产物中生成了大量交替糖寡糖和交替糖多糖。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交替糖蔗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高水平重组表达,并催化制备了交替糖,为ASR的异源表达及规模化制备交替糖提供了良好基础。
    • 吴斌
    • 摘要: 本文在构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菌的基础上,针对中试生产环节,进一步开展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及目标蛋白提取条件的研究,从发酵培养基的筛选、诱导剂的使用剂量、诱导时间,以及目标蛋白提取与纯化等方面优化工艺条件,以实现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培养和获得较高目标产物浓度的目的,进一步节约疫苗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出效率,解决规模化生产决定性环节的问题,为基因工程疫苗走向产业化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