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益生菌
肠道益生菌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416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健康大视野、中国农村卫生、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 、2007年益生元国际论坛、2017中国首届生物发酵健康产业创新高峰论坛等;肠道益生菌的相关文献由686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勇、梁金钟、王一飞等。
肠道益生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416篇
占比:98.67%
总计:13597篇
肠道益生菌
-研究学者
- 叶勇
- 梁金钟
- 王一飞
- 肖雯娟
- 张东亚
- 刘斌
- 刘涛
- 张惠娜
- 张雁
- 彭永正
- 易江丰
- 李杰
- 林枫翔
- 王晓丽
- 邓媛元
- 魏振承
- 何璇
- 何蓉
- 何钦
- 兰周
- 冯保乐
- 冯强
- 冯明梦
- 刘小莉
- 刘延泽
- 刘省荣
- 刘磊
- 刘萍
- 刘郁林
- 叶晓燕
- 吴一晶
- 吴彩娥
- 周丽
- 周剑忠
- 周树玲
- 唐小月
- 夏秀东
- 宁光
- 宋墩福
- 巨俊俊
- 张亚红
- 张伟平
- 张名位
- 张宏志
- 张琦
- 张瑞芬
- 张红岭
- 张维玲
- 张艳丽
- 张艳梅
-
-
温晓文;
徐斌;
何钦
-
-
摘要: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治疗肝阴不足型失眠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道益生菌的影响。方法:将确诊失眠且中医辨证属肝阴不足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酸枣仁汤。两组疗程2周。评价疗效及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PSQI、肠道益生菌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PSQ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明显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增加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5.0%)。结论:酸枣仁汤治疗肝阴不足型失眠有较好的疗效,并能增加肠道益生菌数量。
-
-
刘娟;
黄亮
-
-
摘要:
目的:观察肠道益生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腹泻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94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肠道菌群(乳杆菌、肠球菌、酵母样真菌)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泻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和腹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IL-10、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乳杆菌、肠球菌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酵母样真菌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肠道益生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腹泻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缩短症状缓解时间,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改善肠道菌群水平,效果优于单纯消旋卡多曲治疗。
-
-
戴慧慧;
田小华;
熊苗;
招清林;
梁娇影
-
-
摘要:
目的:探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用肠道益生菌、蓝光照射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其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院10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纳入研究,按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参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肠道益生菌治疗。以入院时(入院当天)、治疗后(治疗后10d)皮测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血清CD4^(+)、CD8^(+)表达水平变化及治疗期间皮疹、腹泻、脱水、青铜症发生率完成对胆红素指标、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治疗后,研究组TBiL、IBiL水平低于入院时,且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肠道益生菌、蓝光照射联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改善其免疫功能,且不会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安全、有效。
-
-
向雄;
廖林锋;
王敏;
高立;
任娇艳
-
-
摘要:
以竹虫为原料,考察其经3种水解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条件下酶解所制备的竹虫蛋白酶解液的益生活性。先对竹虫酶解液的蛋白回收率进行测定,然后将酶解液作为氮源替换益生菌培养基中的蛋白胨,通过监测4种肠道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45、乳双歧杆菌Probio-M8、鼠李糖乳杆菌GG、两歧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变化,评价酶解液对益生菌增殖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菌悬液的OD_(600)值普遍高于对照组,而代时普遍小于对照组;在相同酶解时间条件下,不同酶试验组之间菌悬液OD_(600)值以及代时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同类酶不同酶解时间试验1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研究还发现竹虫蛋白酶解液对植物乳杆菌的促增殖效果最显著(代时增加率普遍小于60%),而经碱性蛋白酶制备的竹虫酶解液对肠道益生菌的效果最差(代时增加率普遍高于70%)。这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竹虫蛋白酶解液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4种益生菌增殖,且其活性与所用酶的种类密切相关,而与酶解时间无关。研究结果可为竹虫蛋白的益生活性研究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
-
曹丽琴
-
-
摘要: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结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对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新生儿黄疸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苯巴比妥治疗,观察组采用苯巴比妥结合肠道益生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黄疸指数、胆红素水平以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胆红素水平与黄疸指数较为接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黄疸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每次排黄便次数、胎便处排时间、黄疸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结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疗效较好,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黄疸指数,还能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促进患儿加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朱曦;
李英俊;
梅余霞;
查宇;
王朝瑞;
梁运祥
-
-
摘要:
[目的]研究丁酸梭菌的营养条件并优化发酵工艺,为与丁酸梭菌培养发酵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及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8种常见廉价碳氮源对丁酸梭菌增菌的影响,对高密度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丁酸梭菌MY-Z发酵最佳营养组分为:葡萄糖30.0g/L、酵母粉5.0g/L、鱼粉30.0g/L或肽粉30.0g/L、K_(2)HPO_(4)1.05g/L、MgSO_(4)·7H_(2)O1.21g/L、NaCl0.3g/L、CaCO_(3)1.5g/L、MnSO_(4)·H_(2)O0.012g/L、促生长因子0.2g/L;最佳发酵工艺为:37°C恒温培养30~36h,发酵过程中恒定pH为6.5,并在发酵10h左右进行总量为5%的连续变量补料。丁酸梭菌MY-Z在此发酵工艺下,发酵32h左右,芽孢数可达2.28×10^(9)CFU/mL。[结论]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可有效提高发酵液菌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对丁酸梭菌的产业化推广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
何晶晶;
庞书勤;
蔡秀群;
郭淑芬;
陈淑丽;
潘瑞清;
江丽丹
-
-
摘要:
目的:探讨薯蓣粥对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肠道益生菌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9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糖尿病俱乐部的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8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与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的基础上每天早上服用薯蓣粥1次(150 g),连续干预12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2周检测两组病人肠道内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病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薯蓣粥可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 h血糖。
-
-
张媛;
张源凤;
余丹萍
-
-
摘要: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肠道益生菌状况,并探讨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阳江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接诊的100例GDM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我院80例身体健康的妊娠中期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表达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的FBG、2 hPG、HbA1c、TC、TG、LDL-C、HDL-C水平分别为(6.01±1.47)mmol/L、(9.62±1.46)mmol/L、(6.50±0.75)%、(6.32±1.20)mmol/L、(3.10±0.41)mmol/L、(3.84±0.73)mmol/L、(1.92±0.34)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55)mmol/L、(6.52±0.82)mmol/L、(5.30±0.59)%、(4.15±0.63)mmol/L、(2.44±0.35)mmol/L、(2.10±0.29)mmol/L、(1.48±0.2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分别为(5.29±1.35)logN/g、(5.12±1.23)logN/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0±1.09)logN/g、(7.45±1.18)logN/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出现宫内窘迫、羊水过多、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10.00%、12.00%、1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1.25%、2.50%、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孕妇血糖、HbA1c、LDL-C、血脂水平表达明显升高,肠道菌群絮乱导致益生菌水平降低,对患者的妊娠结局有直接影响。
-
-
林坤万
-
-
摘要:
目的 探究肠道益生菌联合间歇性蓝光照射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效果,分析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16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均等分组,每组分别有研究对象58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给予包括常规药物治疗、营养补充以及指标检测等,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对观察组患儿给予肠道益生菌联合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及肝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疗效、治疗时长以及体内胆红素情况,记录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肝功能及CRP指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所有研究对象胆红素总体情况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正常,情况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整体疗效好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更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肠道益生菌联合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实际效果值得肯定,在患儿治疗中效果确切,促进患儿胆红素水平下降,有效改善患儿肝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可靠,有效促进患儿整体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商曰玲;
王清;
祝晨;
莫钐;
余晓红
-
-
摘要: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为胡颓子科沙棘属的落叶性灌木,属于“药食同源”的功能性植物,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沙棘提取物能够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增加肠道益生菌,改善脂质代谢酶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沙棘的根、茎、叶、花和果实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沙棘黄酮对高血脂症动物的TC、TG、空腹血糖的升高和肝脂质过氧化物均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自由基生成,使全部脂质化参数明显降低,显著地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
-
-
-
-
刘广南
- 《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肠道益生菌是有益于人体的健康的正常生理性菌群,其制剂常用于治肠道菌群失调症,疗效确切,但亦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本文通过对肠道益生菌不合理用药分析,建议避免与抗生素、吸附剂、制酸剂、收敛剂同时服用,部分可间隔一段时间分开服用,对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帮助.
-
-
范晓静;
李攀
- 《2017中国首届生物发酵健康产业创新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功能性低聚糖对机体健康具有一定改善效果,它能促进机体内肠道益生菌的增殖,刺激肠道免疫系统,提高肠道免疫力.同时它也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和T、B淋巴细胞,促进抗体产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增强机体免疫力.因此,每日食用一定量低聚糖能维护机体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
-
-
-
葛辉;
林克冰;
周宸;
林琪;
吴建绍;
孙敏秋;
朱志煌
- 《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鱼类肠道益生菌不仅能够合成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促生长因子等,参与新陈代谢,加强营养物质代谢,促进水产动物生长,而且还能刺激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发育,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研究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发育及抗病力的影响,本研究从斜带石斑鱼孵化后第5天开始,分别采用芽孢杆菌(1010CFU)和乳酸菌(1010CFU)对斜带石斑鱼生物饵料(轮虫、卤虫及桡足类)进行强化,连续投喂30天.结果显示,乳酸菌组(1.8±0.2cm)石斑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芽孢杆菌组(1.4土0.1 cm)以及对照组(1.3±0.1cm);投喂后15天-20天,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发生轻微的神经坏死病毒病,发病率为0.8%左右,无显著性差异;投喂后25天,三组均有发生白点虫病,发病率1%左右,无显著性差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