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调节因子

调节因子

调节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57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75107篇;相关期刊263种,包括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技术通讯、生理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第九届全国微生物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医神志病重点专科建设与发展、临床诊疗标准化及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等;调节因子的相关文献由135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红良、毛裕民、谢毅等。

调节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5107 占比:99.93%

总计:475454篇

调节因子—发文趋势图

调节因子

-研究学者

  • 李红良
  • 毛裕民
  • 谢毅
  • 江洪
  • H·宾奇
  • 蒋丁胜
  • J·周
  • L·T·D·范宁
  • M·T·米勒
  • P·D·J·格鲁滕休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春芳; 万娟; 丁恺志; 宋家濠; 唐珊; 龚妍春; 姚丽华
    • 摘要: 背景:成肌细胞作为肌源性祖细胞,属于肌卫星细胞,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调节血糖平衡和机体代谢,且具有自我更新和生成新的肌纤维的能力,对维持运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受到多种调节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对于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及其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方法:在2021年6月检索中国知网、Pub Med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所发表的文献,中文关键词:“成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肌损伤修复、基因调控、调节因子”;英文关键词:“Myoblast,Skeletal muscle,Skeletal muscle injury repair,Gene regulation,Regulatory factor”;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综述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机制,并分析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在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是损伤或疾病后骨骼肌发育和再生的基础,在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因子表达水平的改变,主要有生肌调节因子(MRFs)、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Rb)、低氧诱导因子(HIF-1)、细胞周期蛋白p53、p21以及一些信号通路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HIPPO、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低氧诱导因子通路,关键调控因子与细胞周期本身的一些特异性功能蛋白及信号转导通路对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相互交错,彼此又可以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进而调节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从而提高骨骼肌损伤的恢复质量。因此,开展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基因调控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解析骨骼肌的损伤修复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 曹旭阳; 程燕; 郭素香
    • 摘要: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一种由于患者机体黏液分泌过多所引起的遗传性外分泌腺疾病,其发病与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突变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外分泌腺先天功能紊乱,粘液腺增生,分泌腺粘稠,主要影响胃肠道和呼吸系统。
    • 胡乃华(编译)
    •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高度缺氧的肿瘤微环境为特征。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一种主要的调节因子,参与细胞对氧水平变化的反应,帮助肿瘤细胞对缺氧的适应。临床数据表明,缺氧和HIF-1α过表达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鸦胆子素D是一种从鸦胆子中分离的活性物质,具有多种抗癌作用。目前,关于鸦胆子素D诱导抑制HIF-1α的机制尚未得到证实,尤其是其确切靶点。
    • 沈维; 孙磊; 司宾强; 张军
    • 摘要: 为了改善传统积分滑模控制(SMC)结构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由于转换动作不连续而造成的稳态误差和超调,提升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积分削弱型SMC结构。基于传统的积分型SMC结构,引入边界层概念,在层外对积分进行削弱,柔化电机的趋近运动,通过Lyapunov函数验证了此种方式的优越性。基于积分削弱型结构设计思路,在MATLAB/Simulink中分别搭建出新旧2种控制器的PMSM矢量控制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对比2种控制结果转速图和电磁转矩图,与传统的积分型滑模控制相比,所设计的新型SMC结构可以有效改善系统稳态误差和稳定性。
    • 朱兵; 李星; 刘强; 李作虎
    • 摘要: 在水下捷联惯导(SINS)/多普勒计程仪(DVL)组合导航系统中,当外部辅助信息受到野值等非高斯噪声污染时,选取调节因子γ为固定值将会降低基于Huber方法的鲁棒Kalman滤波(HRKF)算法的精度和鲁棒性.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马氏距离(MD)算法的调节因子自适应的鲁棒Kalman滤波(HRAKF)算法.首先利用MD算法对正常/异常的观测量进行辨识;进而建立γk递推关系式,并根据量测噪声特性对γ值进行实时调整;最后利用γk求取Huber权函数,并对量测噪声阵进行修正.选取8000s船载实测数据,分别利用Kalman滤波(KF)、HRKF及HRAKF算法进行水下组合导航半物理仿真试验.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观测量受到野值或混合高斯分布噪声污染时,相较于KF和HRKF,HRAKF可实现更高精度、更加稳定的组合导航.
    • 岳英; 董锦华; 肖月梅
    • 摘要: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中T细胞、巨噬细胞比率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8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对照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灶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比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PD-L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NCSLC患者癌灶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比率、M2型巨噬细胞比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巨噬细胞比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8+T细胞比率与患者的肿瘤病理分期情况联系紧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阳性和强阳性表达较癌旁组织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免疫微环境中多种免疫细胞参与肿瘤的发展,并促进肿瘤的转移.
    • 吴旭; 孙春霞; 沈玉玲
    • 摘要: 在光电跟踪系统中,图像采集装置相对控制系统传感器滞后,会使脱靶量出现误差,将导致控制系统的跟踪精度降低.为了提高跟踪精度,提出了一种用于补偿跟踪脱靶量数据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首先,通过CSM模型计算当前时间的状态预测矩阵和预测误差方差矩阵;再根据强跟踪滤波器,利用残差序列计算调节因子;然后,利用调节因子校正预测误差方差矩阵和机动频率;最后,使用校正后的参数更新预测的输出信息.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机动情况下,采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跟踪误差的均方根误差RMS约为传统算法的0.21倍,最大跟踪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都有显著减小.
    • 张健
    • 摘要: 为了提高红外图像去雾的质量,采用改进暗通道算法.首先通过图像自身调节来获得较准确的大气光强,利用原图暗原色图以及亮原色图的调节因子得到更加接近图像真实值的大气光强;然后均方差判断去雾图像区域块的对比度,通过透射率伸缩系数和透射率增减系数来调节透射率;接着为避免去雾图像画质偏暗,通过灰度值大小对图像亮度进行校正;最后给出了算法流程.实验仿真显示本文算法没有色彩失真现象,边缘细节处理更清晰明亮,平均梯度值最少为6.0,信息熵最少为7.5,峰值信噪比最少为17.6 dB,能够满足红外图像去雾对清晰度、信息量的要求.
    • 李秀琴; 张娟
    • 摘要: 目的 探究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进口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观察组采用国产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学毒性、骨代谢指标与调节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液学毒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分泌型糖蛋白(DKK-I)、骨骼保护因子(OPG)、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国产硼替佐米治疗与进口硼替佐米比较疗效相当,均能明显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和调节因子,且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可控.
    • 闫玉卿; 董鹏程; 张一敏; 毛衍伟; 梁荣蓉; 朱立贤; 罗欣
    • 摘要: 沙门氏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可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形成生物被膜,从而增强其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率.本文中,笔者首先综述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主要结构成分:蛋白类结构成分如卷曲菌毛、鞭毛,多糖类结构成分如纤维素、脂多糖,详细介绍了其形成途径及在生物被膜中的主要作用.事实上,生物被膜的形成在复杂的调控网络下受到不同环境信号的强烈影响,因而笔者对这一遗传网络中的主要调节因子CsgD、环二鸟苷酸(c-di-GMP)、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了进一步说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其适应不同环境的机制,笔者描述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菌株特性、接触面、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微生物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措施,以期为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防控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