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8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轻工业、手工业、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2799篇;相关期刊590种,包括应用预防医学、疾病监测、江苏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2013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海峡两岸医院信息化论坛等;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文献由28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秀梅、高飞、刘忠卫等。

食源性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7 占比:4.22%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2799 占比:95.68%

总计:34280篇

食源性疾病—发文趋势图

食源性疾病

-研究学者

  • 刘秀梅
  • 高飞
  • 刘忠卫
  • 戴月
  • 李孝权
  • 莫自耀
  • 郑东宇
  • 周翌婧
  • 张剑峰
  • 张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勤龙; 李纯; 毛雯倩; 胡磊
    • 摘要: 目的 探讨2017—2020年无锡市新吴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7—2020年无锡市新吴区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0年无锡市新吴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 025例,无死亡病例。男性530例,女性495例;7~9月报告病例较多,占50.24%(529/1 025);30~40岁年龄组病例较多,占20.88%(214/1 025);职业以工人为主,占42.15%(432/1 025);可疑致病食物以肉与肉制品为主,占24.78%(254/1 025);可疑致病食物的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占37.07%(380/1 025)。采集患者肛拭子样本309份,54份病原体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7.48%(54/309);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7.44%(23/309);4~6月病原体检出率最高,为28.13%(27/96),不同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0,P=0.007);家庭自制食品导致的病例样本病原体检出率最高,为31.37%(16/51),餐饮服务业食品次之,检出率为18.18%(28/154),不同加工制作方式食品所致病例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5,P=0.009)。结论 新吴区食源性疾病在夏秋季高发,肉与肉制品是主要的可疑致病食物,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病原体。应加强对餐饮服务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特别是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开展针对产业工人和家庭食品安全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 周涵; 郭宝福; 李小成
    • 摘要: 目的查明1起学校食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致病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病人和环境标本开展检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追溯可能感染源。结果共搜索到病例69例,罹患率为4.66%。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上腹部阵痛(69.57%)为主,平均潜伏期13.50 h。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显示,食用10月16日午餐香油肫片(OR=5.87,95%CI:2.14~16.08)和牛肉粉丝(OR=10.35,95%CI:1.23~86.94)(P值均<0.05)增加了发病风险。5例病例、9名食堂工作人员粪便或肛拭子、午餐香油肫片样本,经PCR检测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结论本次为1起由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建议加强卫生管理,规范食堂卫生操作,提高从业人员卫生意识,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 王均华; 王亚平; 张从党; 包静云; 赵航
    • 摘要: 目的:为进一步防范局部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并对食品监管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江苏省江阴市Y和Q两个乡镇的熟食集中加工场生产的熟食及其环境进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及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污染状况监测。结果:两地集中加工场环境均有致病菌检出,熟食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两地加工场环境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防止交叉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 朱淑萍
    • 摘要: 目的调查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原因,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在学校、医疗机构等进行病例主动搜索,并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进行搜索,开展病例个案调查、现场勘察、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9例患者发病前72 h内共同餐次为6月6日午餐和6月7日午餐,共同食品为某营养配餐公司提供的营养午餐。6月7日午餐留样食品中,盒饭、焦溜虎皮卷、米饭中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4.0×10^(5) CFU/g、2.6×10^(5) CFU/g、3.4×10^(5) CFU/g。结论9名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的事件,判定为一起由该营养配餐公司提供的6月7日午餐引起的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应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各部门的联防联控,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
    • 方文明
    • 摘要: 目的:调查A校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原因,得出事故调查结论,提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建议。方法:在A学校、就诊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采样与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餐次为10月16日中餐,可疑食品为米饭和香油肫片,污染环节可能为部分食堂从业人员是带菌者,在加工、洗切、分餐食品时污染了食品、餐具及工具用具,同时加工好的食品长时间在常温下存放,导致细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学生及教师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后出现中毒症状。结论:本起事件是由肠集聚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 李志颜
    • 摘要: 目的分析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病原菌血清分型鉴定。方法收集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或肛拭样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可疑食品、病原体分布及阳性菌株血清分型进行分析。结果2017—2019年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共发生6起,暴露人数共为560人,发病人数共为54人,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年均罹患率为9.64%;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可疑食品分析结果为:2017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53.33%、剩饭剩菜罹患率为33.33%、营养餐罹患率为13.33%;2018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47.37%、剩饭剩菜罹患率为31.58%、营养餐罹患率为21.05%;2019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60.00%、剩饭剩菜罹患率为20.00%、营养餐罹患率为20.00%。2017—2019年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高发时间均为4—6月;高发发病年龄为7~10岁。收集的54例阳性食源性疾病病例中,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最高,为66.67%;共检出7个血清群,优势血清型为O3:K6。结论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未煮熟食物罹患率最高,4—6月为疾病高发时间,7~10岁为高发年龄;阳性标本病原体的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最高。
    • 张凤英
    • 摘要: 学校作为人口密集且学生居多的场所,是最容易感染疾病的地方,其中包括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且发生频率较高是病毒性感冒,而在非传染性疾病中,主要以食源性感染为主,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食物中毒与肠道传染。食源性疾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如自然所致毒素、肠道致病菌等,为了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学校应明确影响食源性疾病的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使食源性疾病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基于此,本文对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
    • 韦昌稽
    • 摘要: 春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极易发生食源性疾病。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发生,保障广大师生在校饮食安全,海南省食品安全办近日发布《春季开学校园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正确选购食品,保障饮食健康。
    • 吴小婷; 林丽娟
    • 摘要: 新学期伊始,为进一步做好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春季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漳州市长泰区市场监管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主动作为、提前部署、快速行动,开展开学校园食品安全“保胃战”专项行动,全力管好广大师生的“饭盒子”,守护“开学第一餐”。
    • 劳杰良
    • 摘要: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物原因导致人体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根据症状类型可以分为普通病例和特殊病例,普通病例主要是因为食用了不干净的食物,引起人体肠胃不适或者胃肠道感染;食源性疾病较为常见,影响人体健康,需要加强重视。对此,本文主要针对食源性疾病控制和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对策展开论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