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5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轻工业、手工业、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6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4611篇;相关期刊366种,包括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疾病监测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第十一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4年上海市渔业科技论坛、福建省第六届猪病学术研讨会等;副溶血性弧菌的相关文献由338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勇、潘迎捷、孙晓红等。

副溶血性弧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6 占比:19.7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4611 占比:79.98%

总计:5765篇

副溶血性弧菌—发文趋势图

副溶血性弧菌

-研究学者

  • 赵勇
  • 潘迎捷
  • 孙晓红
  • 刘海泉
  • 张菊梅
  • 吴清平
  • 宁喜斌
  • 张昭寰
  • 高璐
  • 励建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海峰
    • 摘要: 目的:研究山东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基于发病特征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并提出当前食物中毒事件防控的重点。方法:对山东沿海地区烟台市2018—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中记录的食物中毒事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分别统计调查年限内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致病因素等。结果:2018—2021年该地区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23起,中毒人数累计达到2 813人;食物中毒事件集中发生于每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误食携带致病微生物或毒素的食物为最主要致病因素,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占比高于其他致病微生物或毒素类食物中毒事件占比(P<0.05)。结论:基于山东沿海地区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相关部门应在夏秋季节加强对居民的食品安全宣教工作,努力提高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处置能力。
    • 翁琴云
    • 摘要: 目的:了解厦门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状况以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采集厦门市售的3类210批鲜活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检测分析,并采用多重荧光PCR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弧菌菌株进行毒力基因(tdh、trh、tlh)分析。结果:市售鲜活水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81.9%(172/210)、81.4%(171/210)。贝类水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84.4%(76/90)、90.0%(81/90);贝类水产品、海水鱼溶藻弧菌检测率均显著高于淡水鱼(P<0.05)。批发企业的弧菌污染程度最高,检出率分别是88.6%(39/44)、86.49%(38/44),批发企业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零售店(P<0.05)。从水产品中分离得到的172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不携带tdh基因,1.2%(2/172)菌株携带trh基因,所有菌株均携带tlh基因;171株溶藻弧菌均不携带tdh、trh基因,5.3%(9/171)菌株携带tlh基因。结论:厦门市售鲜活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程度较高,部分菌株携带毒力基因,提示水产品中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 陈诗韵; 苏丹萍; 蔡奕全; 袁萍; 颜戊利; 贺锦灿
    • 摘要: 以一锅法合成一种新型的铁-铜双金属有机骨架(Fe/Cu-MOFs)纳米材料,将其作为荧光猝灭平台,以革兰氏阳性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例进行研究,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为1.00×10^(6) CFU/mL,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限为1.00×10^(4) CFU/mL,将该方法应用于基围虾和八爪鱼中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4.4%~111%和89.3%~101%。本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优点,适合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实际样品的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马磊; 常晶; 刘尊英
    • 摘要: 该文设计了以水产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的新型防治策略实验,构建了群体感应淬灭酶AiiA酶的原核表达系统,测定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探究了该酶对副溶血性弧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以及对其生长、生物膜、蛋白酶、运动能力和毒力基因tlh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AiiA酶可抑制副溶血性弧菌胞外基质的产生,减少生物膜的形成,显著降低细菌蛋白酶活性、运动能力并减少毒力基因tlh的表达。该综合性实验结合了基因工程、酶工程、食品贮藏原理等多领域实验技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 刘月苹
    • 摘要: 为建立有效鉴别副溶血性弧菌及携带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的毒性弧菌的方法,用副溶血性弧菌种属特异性基因tlh及毒性基因trh设计引物进行双重PCR检测,对双重PCR体系进行优化,并对其特异性及PCR灵敏度进行检测,验证双重PCR体系检测能力及对人工污染样品的灵敏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及携带trh毒性基因的弧菌具有检测特异性,且灵敏度较高,可为食品检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檀利军; 胡钰梅; 陈博文; 陈璐; 胡赵; 王敬敬; 刘海泉; 赵勇
    • 摘要: 为了开发新型抗菌技术,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的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photodynamic technology,PDT)。以水产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与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征PDT处理前后的菌落总数、再生长能力、细菌表面形态变化、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量以及定量生物被膜生物量、细胞活力,并进一步分析生物被膜的结构参数等,以此来探究PDT对副溶血性弧菌与腐败希瓦氏菌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当姜黄素浓度分别为3.0μmol/L与10μmol/L、光照时间为8 min时,副溶血性弧菌与腐败希瓦氏菌的菌落总数能降低7(lg(CFU/mL))以上。姜黄素介导的PDT抗菌机制是通过产生大量的ROS,最终导致细菌细胞壁破损进而裂解死亡。此外,当姜黄素终浓度分别为30μmol/L与50μmol/L、光照时间为60 min时,对副溶血性弧菌与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总生物量的清除率分别为70%与62%。本研究为食品工业中新型PDT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蕾; 周欣悦; 朱桢; 曹烨; 王文彬
    • 摘要: 为构建弧菌铁蛋白受体pvuA重组质粒,提高其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产量,优化表达条件,并为其免疫原性研究奠定基础,从副溶血弧菌基因组DNA扩增了弧菌铁蛋白受体pvuA基因,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ferric vibrioferrin receptor,转入大肠杆菌BL21并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菌体初始浓度、诱导时间、诱导温度、诱导剂浓度为自变量,菌体蛋白浓度为响应值,根据响应面法的Box-Benhnken中心设计原理,研究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弧菌铁蛋白产量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IPTG诱导获得的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优化后最终确定重组弧菌铁蛋白受体pvuA最佳表达条件为菌体初始浓度OD600=0.6,诱导时间10 h,诱导温度37°C,IPTG浓度为1.0 mmol·L^(−1),此时包涵体沉淀中蛋白含量最高,为11.00 mg·mL^(−1)。构建了弧菌铁蛋白受体pvuA的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质粒,通过优化表达条件提高了纯化蛋白产率,为研究弧菌铁蛋白受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 张健; 朱秋华; 张明; 王丽卫; 董浩; 曾仙童; 白梧桐; 郭晓华; 申照华; 宋钢; 张德福; 励建荣
    • 摘要: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主要的致病菌之一,既可造成养殖水产品的疾病与死亡,也可引起人类的胃肠炎等疾病,不仅具有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也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该文主要阐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以及分泌系统T3SS1、T3SS2在菌株体内的作用机理,并对副溶血性弧菌产生耐药性的5种机制——产生生物被膜、质粒介导耐药、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类、外排泵主动排出抗菌药物、药物靶点发生改变进行了综述。
    • 刘婷; 尹启蒙; 周滟晴; 赵帅东; 季旭; 张晓妍; 王浩鹏; 汪立平; 樊现远
    • 摘要: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和水产致病菌。该研究通过琼脂扩散法从芦潮港海泥中筛选对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对其所产抑菌物质进行抑菌谱和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枯草芽胞杆菌H5对副溶血性弧菌ATCC 17802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达(32.05±0.10)mm,其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大于革兰氏阴性菌。通过理化性质研究发现,H5所产抑菌物质在121°C处理30 min和较宽的pH值范围内(2~12)可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紫外线稳定性和有机溶剂稳定性,且Mn^(2+)和Zn^(2+)可提高其抑菌活性而Ca^(2+)和Mg^(2+)可抑制其活性。H5所产抑菌物质经过蛋白酶处理后活性下降,证明其是一种抗菌肽。综上所述,枯草芽胞杆菌H5所产抗菌肽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抑菌谱广、抑菌活性强,在食品工业和医药行业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 冯艳琴; 沈辉; 王兴强; 蒋葛; 乔毅; 李吉云
    • 摘要: 以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性弧菌(VP_(AHPND)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为靶标菌,用LB、2216E和高氏一号三种培养基分离细菌,通过滤纸片法自江苏沿海海域沉积物及海洋生物分离的152株细菌中筛选出一株对VP_(AHPND)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拮抗菌H36。通过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发现菌株H36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聚为一支,且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也与枯草芽孢杆菌相符。H36对5株不同来源的VP_(AHPND)的抑菌圈直径达13.25~24.15 mm,具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并初步判断其活性物质为胞外产物,包含蛋白类物质。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开发成为副溶血性弧菌(VP_(AHPND))生物防治菌株的潜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