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意识
评价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2364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新课程.中学、读与写(教育教学刊)、物理教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12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2018素质教育研讨会等;评价意识的相关文献由103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剑霞、余闻婧、吴刚平等。
评价意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364篇
占比:99.77%
总计:42460篇
评价意识
-研究学者
- 于剑霞
- 余闻婧
- 吴刚平
- 姚彬
- 孔凡哲
- 张传银
- 李琳
- 杨力
- 牟思丽
- 王艳丽
- 王郢
- 赵婧
- 陈定情
- 陈海东
- WU Gangping
- YU Wenjing
- 何国强
- 何茂平
- 佟素英
- 侯丽君
- 俞亚勤
- 元昌安
- 冯利
- 刘伟
- 刘军
- 刘善娜
- 刘新伟
- 刘永富
- 包久霞
- 叶剑
- 向颖
- 周建琼
- 周芳
- 唐晓林
- 唐林资
- 姚敬华
- 姚春美
- 姚水萍
- 季浏
- 宋佳佳
- 崔兆岚
- 廖加群
- 张广德
- 张志刚
- 张春玲
- 张焕巧
- 张薇
- 张超
- 强学琴
- 徐致景
-
-
向颖
-
-
摘要:
“双减”背景下的“减负提质”,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堂观和质量观。教师应重塑课程意识,让课堂生成贯穿教学始终;强化探究意识,让“对话与合作”成为课堂常态;坚持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构建者”角色真正回归;树立评价意识,让“多元评价”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质量、课堂效度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生产力”,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育人水平。
-
-
李佳蔚;
覃晓;
王萍萍;
元昌安
-
-
摘要: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我国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出高标准的目标,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普遍实行“理实一体化”这一评价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这一评价模式在实践探索中仍然存在不足,如评价主体评价意识薄弱、评价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价指标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
-
-
-
戴启江1
-
-
摘要:
一节课的终点在哪?之于学生,是否唤醒了他们生命的成长;之于教师,是否催生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改变?教师的教学,是否依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进而再设计、再完善?这需要教师有清晰的评价意识、有明确、细化而有梯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调整和改进,追求的正是这样的思考品质,它力图回到教学问题的原点寻根究底,而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它不满足于已经比较熟悉多年教学获得的结论,而是敢于对那些已经成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考提出质疑。郭华教授说:“能及时发现学生行为和反应的教学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有意义的教学反馈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做进一步的调整。”
-
-
谭培霞
-
-
摘要:
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实现对教、学、评进行统一思考,让目标、设计、评价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熟知的常规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该怎么做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考:一、确定目标要“上下联系”统一思考要在上课前想清楚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目标是核心,评价来落地,过程在课堂。
-
-
施晖
-
-
摘要:
运用重复计数和不重复计数这两种方法,以“性向词汇”为切入点,对中日韩三国690名成员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中日韩三国语言中男女性别的使用差异,结果表明:第一,中日两国具有共性,男女差异明显.男性更加注重工作、学习方面的评价,而女性侧重于人品与个性的好坏.第二,韩国较之于中日两国,男女差异不大.韩国男性更为关注饮酒方面的性向行为,表现其独特性.第三,日韩两国不同于中国,“爱面子的人”均排名前十住,折射出日韩两国对“面子”的密切关注.第四,三国女性均具有“嫉妒心强”这一共性,韩国女性更为凸显,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文化差异.
-
-
于剑霞
-
-
摘要:
学导课堂里包含预学引领、展示交流、练习巩固等几个核心环节,而这些环节的充分实施也离不开评价的保障与引领.教师正是充分运用了内省、互助与点拔式的评价,在师生、生生的深入对话中,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漫溯.因此本文提出要预学中内省性评价,梳理诊断学习障碍;展示中互助性评价,促进相异构想修缮解决;练习中引导性评价,促进认知水平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数学学习的深度对话.
-
-
于剑霞
-
-
摘要:
学导课堂里包含预学引领、展示交流、练习巩固等几个核心环节,而这些环节的充分实施也离不开评价的保障与引领。教师正是充分运用了内省、互助与点拨式的评价,在师生、生生的深入对话中,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漫溯。因此本文提出要预学中内省性评价,梳理诊断学习障碍;展示中互助性评价,促进相异构想修缮解决;练习中引导性评价,促进认知水平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数学学习的深度对话。
-
-
王瑛珠
-
-
摘要:
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汶指出:评价是“决定事物、产品或过程的优点和价值的过程”。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美术作品的分享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分享评价这一环节把握多有不当,往往降低了评价的价值。常见的问题1.评价意识不足长期以来,结果导向的教育评价占主导,因此,
-
-
WU Gangping;
吴刚平;
YU Wenjing;
余闻婧
- 《第12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我国先秦儒学教育思想中蕴含着大量反映教师评价意识的素材和论述.特别是,以"知人"、"爱人"和"无知"意识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基本构成,以"长善救失"和"规矩"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目的指向,以"视"、"观"、"察"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方法步骤,诸如此类的素材和论述,孕育了我国教师评价意识的理智传统,对于当代教育较为本原地理解和深化教师的评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