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化稳定性

乳化稳定性

乳化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06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76529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粮食与油脂、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与机械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2014年油气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2014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等;乳化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102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永学、王显光、于淑娟等。

乳化稳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6529 占比:99.84%

总计:176804篇

乳化稳定性—发文趋势图

乳化稳定性

-研究学者

  • 林永学
  • 王显光
  • 于淑娟
  • 张燕萍
  • 李桂华
  • 李胜
  • 罗陶涛
  • 马传国
  • 马俪珍
  • 刘婷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丽莉; 史胜娟; 吴红梅; 丁玥; 程伟伟
    • 摘要: 【目的】研究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不同功率(100~500 W)对蛋清蛋白粉乳化特性的影响,为生产高品质蛋清蛋白粉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乳化性、Zeta电位、粒径、浊度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探究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不同功率对蛋清蛋白粉乳化特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乳化性分析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蛋清蛋白粉乳液的乳化性和Zeta电位绝对值先增加后减小,平均粒径和浊度先降低后增加(P<0.05),其中微波功率为300 W时,蛋清蛋白粉乳液的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35 m^(2)/g和33.53 min;平均粒径最小,为1203.67 nm,蛋清蛋白粉乳液粒度分布呈现单峰曲线,蛋白质更均匀地分布在乳液中。结构分析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蛋清蛋白粉二级结构中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β-转角相对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大荧光发射强度降低,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蛋清蛋白粉微观结构展开程度先增加后减小,乳液液滴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其中微波功率为300 W时,蛋清蛋白粉乳液液滴直径最小且分布最均匀,蛋清蛋白表面展开程度最大,质地最疏松。【结论】微波真空冷冻干燥功率对蛋清蛋白粉乳化特性的影响显著,采用300 W微波功率处理蛋清蛋白,可显著改善其乳化特性。
    • 贾润红
    • 摘要: 本研究将卡拉胶添加到米糠蛋白制备的水包油乳状液中,研究不同浓度的卡拉胶(0%、0.2%、0.3%、0.4%、0.5%)对水包油乳状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状活性、电位、粒径以及分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卡拉胶浓度的增加,卡拉胶与米糠蛋白共同稳定乳状液的粒径从9.35μm逐渐减小到4.26μm,ζ-电位绝对值从9.45mV显著增大到24.26mV,乳化稳定性从57.79%显著增加到91.54%。卡拉胶使米糠蛋白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增加6倍,并增强了液滴之间的空间排斥和静电排斥,防止液滴聚集,使乳状液的分层指数明显降低并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可见,卡拉胶具有作为乳状液稳定剂的潜力。
    • 高浩源; 李苗云; 赵莉君; 赵改名; 朱瑶迪; 马阳阳; 林菊; 张洁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乳化剂对牛骨白汤的乳化效果,以促进牛骨白汤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法】以牛骨素和牛油为主要原料制备牛骨白汤,以乳化度、粒径分布、表观黏度和流变行为作为评判依据,探究不同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丙二醇脂肪酸酯、Span80和阿拉伯胶)对牛骨白汤稳定性的影响,以乳化度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同时建立数学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结果】与未添加乳化剂组(空白组)相比,4种乳化剂的添加对牛骨白汤的乳化稳定性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最佳工艺条件为添加质量分数0.8%丙二醇、质量分数0.7%单甘酯以及质量分数0.8%阿拉伯胶,此时制备的牛骨白汤乳化度为0.92,乳化稳定性较好。【结论】确定了高稳定性、品质良好的牛骨白汤制备工艺,为畜禽骨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苏粟
    • 摘要: 本文对红小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优化红小豆分离蛋白提取工艺条件改善其乳化稳定性,使之更好地应用到食品工业中,从而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结果表明,红小豆分离蛋白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是蛋白质浓度1.0%(W/V),油相体积分数0.6,pH为7,加热时间30 min,加热温度70 °C。
    • 李佩佩; 王聪; 刘军; 孙少忆; 刘敦华
    • 摘要: 为探究美拉德反应改良沙蒿胶多糖乳化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沙蒿籽为原料提取沙蒿胶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时间、温度和pH为响应因素,以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作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改良沙蒿胶多糖乳化特性的工艺并验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沙蒿胶多糖∶分离乳清蛋白为1∶5,底物浓度为5%,反应时间为118 min,温度为90°C,pH为12,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反应物乳化活性最大,为0.732,乳化稳定性为244.028 min。
    • 林佳宜; 郑佳纯; 李雁; 解新安; 李璐
    • 摘要: 为研究蛋白的共价接枝改性对其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接枝法制备WPI-EGCG复合物。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观测,通过测定界面蛋白吸附量、界面流变学特性来探究共价接枝对界面特性的影响;进而以WPI-EGCG接枝物为乳化剂构建番茄红素纳米乳液,并对其物理化学稳定性及储藏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GCG的自由基接枝改变了WPI的结构,使之具有更高的黏度和界面稳定性,使以接枝物为乳化剂的番茄红素纳米乳液体系具有更高的物化稳定性。WPI-EGCGE接枝物稳定的番茄红素纳米乳液在37°C下储藏30 d后粒径和ζ-电位绝对值分别增加了268.3 nm和17.6 mV,乳液中番茄红素的保留率仍有66.23%,呈现出更佳的番茄红素保护效果。本研究为功能活性物质纳米乳液载运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 李扬; 李妍; 李栋; 张列兵; 卢俭; 杜学贤; 吴迎乐
    • 摘要: 分析单硬脂酸甘油酯(glycerin monostearate,GMS)对胶束酪蛋白(micellar casein,MCN)再制稀奶油(recombined dairy creams,RDCs)、酪蛋白酸钙(calcium caseinate,CaC)-RDCs及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NaC)-RDCs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MS可通过与酪蛋白共同吸附在油水界面上使RDCs的脂肪球分散程度改变,因而乳化稳定性也相应改变。对于MCN-RDCs,GMS可显著增加RDCs的相分离时间,其中2.5%MCN-RDCs的乳化稳定性最大,相分离时间从474 s显著增加至4622 s。CaC-RDCs中,蛋白添加量为0.5%~2.0%时,GMS的添加使CaC-RDCs的相分离时间由167~483 s增加至177~517 s;而2.5%CaC-RDCs的相分离时间有所下降。NaC-RDCs中,GMS的添加使0.5%NaC-RDCs的相分离时间由1245 s增加至1460 s;NaC-RDCs添加量大于1.0%时,相分离时间有不同程度下降。可见,GMS可增加MCN-RDCs的乳化稳定性;而其对CaC-RDCs和NaC-RDCs乳化稳定性的影响与蛋白含量有关,当CaC和NaC添加量分别为0.5%~2.0%、0.5%时,GMS才可增加RDCs体系的乳化稳定性
    • 郝梦; 毛书灿; 周志; 汪兰; 熊光权; 石柳
    • 摘要: 为了获得稳定的肌原纤维蛋白乳液,本文以冷冻白鲢鱼糜为原料提取肌原纤维蛋白,研究热处理(85°C10 min)和蛋白浓度(5、10、15、20、25 mg/mL)对肌原纤维蛋白溶液聚集比例、粒径、电位和微观结构等及对大豆油-肌原纤维蛋白乳液结构、表观粘度和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使肌原纤维蛋白溶液中的蛋白发生聚集,使乳液粒径增大,表观粘度减小,乳液的L*和b*增加,疏水性减弱。随蛋白浓度的增加,未热处理组和热处理组的肌原纤维蛋白溶液的表观粘度逐渐增大,电位值波动上升,且分别在蛋白浓度为10和25 mg/mL时平均粒径最小。随蛋白浓度增加,肌原纤维蛋白乳液中参与乳化的油滴数量增多,油滴粒径减小,聚结程度减小。因此,在油相比为0.6,蛋白浓度为10~20 mg/mL时,热处理组的肌原纤维蛋白乳液液滴小而分散,表观粘度低,乳液稳定性高。本研究对开发稳定的肌原纤维蛋白乳液具有重要意义。
    • 燕文胜; 张亮亮; 李焕洋; 吕海龙; 徐建国
    • 摘要: 本试验以连翘为原料,运用双酶法提取连翘中的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然后采用羧甲基化(Carboxymethylation,CM)、羟丙基化(Hydroxypropylation,HP)和交联(Cross-linking,CL)改性对提取出的连翘IDF进行化学改性,并对它们的理化性质、结构和乳化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改性处理使连翘IDF的持水力降低,持油力显著提高了21%~53%(P<0.05),CM改性和HP改性使连翘IDF膨胀力提高了约73%。结构表征表明:三种改性处理使连翘IDF颗粒体积明显变小、结构更加疏松、热稳定性提高,且降低了其结晶度。改性对连翘IDF乳液在温度、pH、离子强度稳定性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其中经CL改性后的连翘IDF乳液整体稳定性最好。
    • 李敏; 汪月; 苟丽娜; 王宇霞; 张盛贵
    • 摘要: 为合成较高取代度的丁酸酐改性淀粉,探究其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该研究以酶改性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PS)为主体,丁酸酐(butyric acid,BA)为客体,在碱性水相体系中制备了取代度为0.023~0.148的丁酸酐改性多孔淀粉(butyric anhydride porous starch ester,BA-PS),并以其作为稳定剂制备Pickering乳液。扫描电子显微镜和N 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PS表面分布着较为均匀的孔洞结构,平均孔径为11.13 nm,颗粒比表面积为3.9144 m^(2)/g,酯化改性后BA-PS仍保留PS原有的颗粒形态;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的结果相互印证了BA对PS酯化改性的成功;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PS和BA-PS都保留了天然淀粉原有的结晶形态;制备的Pickering乳液贮存20 d后观察结果表明,天然淀粉(native starch,NS)不具有乳化性,酶改性赋予PS一定的乳化性能,但其乳化能力仍然有限,而BA-PS的乳化性要远优于NS和PS,且改性程度越高,制备的乳液液滴均匀性越好,尺寸越小,乳化能力越强。该研究表明,丁酸酐改性淀粉具备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对以其为稳定剂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可进一步进行药物或活性物质的递送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