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硬脂酸甘油酯
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0783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海峡药学、广州化工、塑料助剂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4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等;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怀义、严春、马银官等。
单硬脂酸甘油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783篇
占比:99.91%
总计:100873篇
单硬脂酸甘油酯
-研究学者
- 徐怀义
- 严春
- 马银官
- 晏义锋
- 王锋
- 赵玉东
- 吴海青
- 赵哲敏
- 何鹏
- 吕剑
- 周喜
- 徐昇
- 闵菊平
- 李琳
- 王澄华
- 肖国民
- 谷玉杰
- 邵磊
- 陈军
- 陈芳
- 付阳
- 任志勇
- 何欢欢
- 何素芹
- 余谱军
- 克斯廷·斯库布舍
- 刘兵
- 刘鑫
- 吕德水
- 吴超富
- 周琳
- 周路
- 姜瑞清
- 宋成刚
- 宋晓东
- 常建军
- 张威
- 张家祥
- 张燕山
- 张超
- 张高飞
- 李志莹
- 李文迪
- 李晓婷
- 李正元
- 李永新
- 李洪程
- 李风林
- 杨庆利
- 江健
-
-
黄琴;
闫溢哲;
冀晓龙;
程艳秋;
史苗苗;
刘延奇
-
-
摘要:
研究3种不同晶型的淀粉[木薯淀粉(A型)、马铃薯淀粉(B型)、山药淀粉(C型)]与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相互作用,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sity analyzer,RVA)制备不同晶型淀粉-单硬脂酸甘油酯复合物。研究表明:与原淀粉相比,通过RVA复合后的3种不同晶型淀粉复合指数均显著升高,其中木薯淀粉-单硬脂酸甘油酯的复合指数最高;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显示,复合物的颗粒形貌均发生显著的改变,破损成片状或块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3种淀粉均形成了V型结晶结构,结晶度降低;拉曼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复合物的短程有序性降低,长程有序性升高;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3种不同晶型的淀粉复合物的糊化温度、焓值均降低,其中木薯淀粉(A型)焓值降低最明显。
-
-
李扬;
李妍;
李栋;
张列兵;
卢俭;
杜学贤;
吴迎乐
-
-
摘要:
分析单硬脂酸甘油酯(glycerin monostearate,GMS)对胶束酪蛋白(micellar casein,MCN)再制稀奶油(recombined dairy creams,RDCs)、酪蛋白酸钙(calcium caseinate,CaC)-RDCs及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NaC)-RDCs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MS可通过与酪蛋白共同吸附在油水界面上使RDCs的脂肪球分散程度改变,因而乳化稳定性也相应改变。对于MCN-RDCs,GMS可显著增加RDCs的相分离时间,其中2.5%MCN-RDCs的乳化稳定性最大,相分离时间从474 s显著增加至4622 s。CaC-RDCs中,蛋白添加量为0.5%~2.0%时,GMS的添加使CaC-RDCs的相分离时间由167~483 s增加至177~517 s;而2.5%CaC-RDCs的相分离时间有所下降。NaC-RDCs中,GMS的添加使0.5%NaC-RDCs的相分离时间由1245 s增加至1460 s;NaC-RDCs添加量大于1.0%时,相分离时间有不同程度下降。可见,GMS可增加MCN-RDCs的乳化稳定性;而其对CaC-RDCs和NaC-RDCs乳化稳定性的影响与蛋白含量有关,当CaC和NaC添加量分别为0.5%~2.0%、0.5%时,GMS才可增加RDCs体系的乳化稳定性。
-
-
周佩文;
陈海英;
牛跃庭;
金光远
-
-
摘要:
为探讨低熔点基料油在凝胶油脂中的应用潜能,选用3种不同熔点的棕榈油(10,18,24 °C,分别记作OL10,OL18和OL24)作为基料油,单硬脂酸甘油酯作为凝胶因子,制备半固态凝胶油脂(MO10,MO18及MO24),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基料油熔点的上升,饱和脂肪酸含量由37.22%±0.23%(OL10)上升为44.44%±0.29%(OL24)。MO18和MO24中均含有β’和β晶体,且随着基料油熔点的提高,样品所含的晶体数量增多。MO24展示了最为细密的针状网络结构,而熔化焓值随着基料油熔点的升高,由11.77 J/g(MO10)升高到15.76 J/g(MO24);MO18具有适中的硬度值,和MO24几乎同高的持油率。18 °C棕榈油可替代24 °C棕榈油用于制备具有稳定晶体结构的凝胶油脂,为生产更为健康的食品提供参考。
-
-
张艳维;
柴广庆;
王艳飞;
杨立国;
郑永军
-
-
摘要:
采用58#半精炼蜡为原料,单硬脂酸甘油酯、平平加O-20、PEG-100硬脂酸酯三者复配做主要乳化剂,制备出耐搅拌的乳化蜡.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的HLB值为10.8,乳化剂用量为石蜡量的15%,乳化温度为80°C,乳化30 min时,制备的乳化蜡黏度为14.7 s(涂-4杯黏度法),粒径小于50 nm,Zeta电位为180 mV,固含量为43.7%.流变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该乳液为假塑性流体.该乳液于1500 r/min搅拌4 h后,黏度为12.4 s,黏度没有变大,固含量为41.2%,静置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好,不分层,分散性为一级,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时间不低于7 d.
-
-
洪郑;
史立文;
钟凯;
裴壮壮;
方灵丹;
洪玉倩;
黄晴
-
-
摘要:
单硬脂酸甘油酯(glycerol monostearate,MG)是一种重要的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酶催化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反应条件温和,可有效地降低能耗,减少副产物的产生,提高单甘酯的收率和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以氢化油和甘油为原料,以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采用甘油解法,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时主要影响因素:脂肪酶选择、物料摩尔比、脂肪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时,最佳合成条件及粗酯中单硬脂酸甘油酯的含量.
-
-
王雪志;
缪志毅;
王情英;
米伟;
卢鹏
-
-
摘要:
为解决药用辅料硬脂酸甘油酯的工业化大生产,以硬脂酸和甘油为原料,硫酸镍为酯化催化剂,对物料当量比、酯化时间、酯化温度、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进行了充分研究,成功生产出药用级硬脂酸甘油酯;最终产品酯化率达到95%以上.并且该方法绿色无污染,产品收率高,所得产品质量高符合药用要求,该工艺是一种优良的大生产工艺.
-
-
于宏伟;
王晓萱;
李佳欣;
张紫婷;
韩明达;
贺璇儿
-
-
摘要: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研究了单硬脂酸甘油酯分子的结构.实验发现:单硬脂酸甘油酯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VasCH3-单硬脂酸甘油酯、 VSCH3-单硬脂酸甘油酯、 VasCH2-单硬脂酸甘油酯、VsCH2-单硬脂酸甘油酯、 VC=O-单硬脂酸甘油酯、 δCH2-单硬脂酸甘油酯、 δsCH3-单硬脂酸甘油酯和γ CH2-单硬脂酸甘油酯.进一步开展了.单硬脂酸甘油酯分子的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研究.实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303~ 393 K),单硬脂酸甘油酯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机理的研究.
-
-
罗芸;
鄢爱平;
刘翻;
万益群
-
-
摘要: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乳制品中的乳化剂单棕榈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分析新方法。乳制品中目标物用二氯甲烷提取,经硅烷化试剂(BSTFA+1%TMCS)进行衍生,对提取及衍生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单棕榈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分别在1~20 mg/L、5~100 mg/L和10~200 mg/L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2,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262~1.203 mg/L和0.873~4.010 mg/L范围内。三个目标物在乳制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63.5%~111.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n=6)。将建立的方法用于鲜奶和酸奶等乳制品中乳化剂单棕榈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测定,结果较好。
-
-
李雪;
高红梅;
郭元新;
丁志刚
-
-
摘要:
以食品级的单硬脂酸甘油酯和食品级肉桂酸作为复合凝胶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到芝麻油油脂凝胶的最优工艺参数:水浴温度80°C、复合凝胶剂添加量为10%、单硬脂酸甘油酯与肉桂酸质量比1:1、冷却温度2.29°C,在此条件下,持油性为97.94%.
-
-
汪佳文
-
-
摘要:
本文综述了单硬脂酸甘油酯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叙述国内外制备单硬脂酸甘油酯的几种主要的生产方法及其各自的优劣势,介绍了目前单硬脂酸甘油酯在谷类饮品的应用,并对单硬脂酸甘油酯与其他添加剂复配制备复合稳定剂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使谷类饮品的品质和口感达到最佳.
-
-
谷玉杰;
杨建明;
寇联岗;
吕剑
- 《第4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
| 2007年
-
摘要:
通过甘油与丙酮在中孔磺酸催化剂催化下反应制得丙叉甘油,分离后与硬脂酸反应,水解后制得单硬脂酸甘油酯。结果表明,以中孔磺酸催化剂,对甘油和丙酮的缩合反应催化效果好,异丙叉甘油含量大于98.0%,收率大于85.0%,而对异丙叉甘油和硬脂酸的酯化反应催化效果较差,单硬脂酸甘油酯的含量只有35.7%。同时通过对催化剂的表征和反应物分子尺寸比较,探讨了中孔磺酸催化剂对两步反应催化效果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