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孔淀粉

多孔淀粉

多孔淀粉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66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512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化工进展、粮油加工、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全国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第二届益生菌与健康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2009全国益生菌与健康及应用技术交流讨论会等;多孔淀粉的相关文献由877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卫蓉、姚惠源、冯守爱等。

多孔淀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5127 占比:99.75%

总计:75319篇

多孔淀粉—发文趋势图

多孔淀粉

-研究学者

  • 姚卫蓉
  • 姚惠源
  • 冯守爱
  • 白家峰
  • 周俊
  • 张雨夏
  • 李志华
  • 黄强
  • 朱仁宏
  • 张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包尕红; 司美双; 吴修利
    • 摘要: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溶剂交换法制备木薯多孔淀粉,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木薯多孔淀粉黏度特性低于原淀粉,且颗粒表面形成大量孔洞,形态类似于珊瑚状,与原淀粉的表面光滑形成显著对比;通过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发现并未产生新的吸收峰和化学键;木薯多孔淀粉吸油率和吸水率显著增加,分别增至174.33%和895.77%;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试验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量逐渐增大,当吸附时间为8 h时,吸附达到平衡状态,吸附亚甲基蓝水溶液的反应机理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王文艳; 刘沙彦; 王征
    • 摘要: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具有抗氧化、抗炎、降低血脂、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特性,但其还原性强,难以长期保存,生物利用度较低。为提高绿原酸利用度,延长其生物活性,前期制备2种绿原酸包埋物,分别为单独用多孔淀粉包埋绿原酸产品CGAP(绿原酸+多孔淀粉组)以及同时用多孔淀粉和卵磷脂共包埋绿原酸产品CGAPP(绿原酸+多孔淀粉+卵磷脂组),研究这2种绿原酸包埋物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并在体外测定包埋绿原酸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这2种包埋工艺均能显著提高受到急性氧化损伤小鼠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CGAPP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0~80d时均保持在40%以上,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在0~80d时均保持在15%以上;而CGAP在50d时体外抗氧化指标显著下降。CGAPP中绿原酸含量在80d内均保持在80%以上,CGAP中绿原酸含量为68.5%。2种包埋物绿原酸保存时间稳定性差异显著。这说明绿原酸+多孔淀粉+卵磷脂的包埋工艺在不影响绿原酸体内体外抗氧化能力情况下,能延长绿原酸的稳定性,为绿原酸的生产加工及保存提供了新思路。
    • 吴珊; 申瑾; 包军鹏; 章中
    • 摘要: 以粳米交联氧化多孔淀粉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酐(OSA)为酯化剂优化制备交联氧化酯化多孔淀粉的工艺,并研究其做沙拉酱中脂肪替代物应具备的性质。结果表明:在酯化温度40°C、酯化时间3.5 h、pH 9、OSA添加量5%(以交联氧化酯化淀粉乳体积计)时,酯化效果最好;改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与乳化性有所增强,经过X射线衍射仪(XRD)发现,淀粉A型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改性并未影响淀粉的结晶区,说明改性后的淀粉作脂肪替代物用于沙拉酱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 张倩倩; 徐超; 曹俊英; 章中
    • 摘要: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湿热处理淀粉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比容积、溶解率、膨胀率和吸油率等指标;通过X-晶体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湿热工艺条件为含水量30%、处理时间6 h、处理温度110°C,多孔淀粉的比容积、溶解度、膨胀度和吸油率较原淀粉分别增加了46.15%、93.81%、61.40%、86.01%;多孔淀粉的晶型结构和特征官能团无明显变化;酶解后淀粉表面形成孔洞,粒径减小;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与普通酶法制备多孔淀粉相比其酶解时间减少一半,可达到同等的吸附性能,吸附过程可以通过等温线模型描述。
    • 傅新征; 叶珊珊; 吴玉琼; 张靖凰
    • 摘要: 以红薯多孔淀粉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黄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乳化剂(蔗糖酯与单甘酯)质量比9:1、乳化剂用量1%(以黄油质量为基准)、乳化温度70°C、壁材(阿拉伯胶与多孔淀粉)质量比1:3、黄油与壁材质量比0.75:1、固形物添加量15%(以乳化液质量为基准)、进风温度180°C、进料速度20 mL/min、出风温度90°C,在该条件下粉末黄油微胶囊包埋率为79.43%。
    • 郭战英; 付艳; 路常平; 郭雅妮; 梅若晨
    • 摘要: 利用α-耐高温淀粉酶酶解法制备多孔玉米淀粉吸油材料,以吸油率为衡量指标设计实验优化多孔玉米淀粉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酶解温度50°C、酶解p H值为5.0、酶添加量3%、酶解时间12h、底物浓度25%,该条件下吸油率最高可达112.04%,对油脂吸附效果良好,其吸油率、比容积、膨胀率、透光率及溶解率性能指标比玉米淀粉分别提高了82.30%、21.94%、38.29%、7.39%、69.83%。FTIR分析表明,酶解作用使得玉米淀粉只是特征吸收峰有略微变化,并没有使玉米淀粉的分子结构发生显著改变;SEM分析显示,多孔玉米淀粉颗粒完整,孔洞明显,成孔效果良好,有利于增加比表面积,提升吸油性能。
    • 包尕红; 司美双; 吴修利
    • 摘要: 以油莎豆淀粉为原料,通过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制备油莎豆多孔淀粉,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油莎豆多孔淀粉的吸油率、吸水率和比容积特性分别提升至167.10%、139.30%、3.40 g/cm^(3),而抗性淀粉含量有所下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到多孔淀粉颗粒表面形成少量不均匀孔洞,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显示没有新峰和化学键的产生;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 analysis,RVA)显示制备的多孔淀粉黏度较原淀粉降低,峰值时间增大。凝胶质构特性表明,油莎豆多孔淀粉的硬度、内聚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均优于原淀粉。
    • 冯朵; 丁振; 曹盼盼; 李恩鹏; 王君
    • 摘要: 多孔淀粉是一种将淀粉颗粒适度水解后得到的具有蜂窝状多孔结构的改性淀粉,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吸附性能,兼具生物相容性好和生物可降解等优点。生物酶解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水解效率高和底物特异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多孔淀粉的制备。一些常规预处理辅助方法(如超声波、热处理、交联、挤出、冻融和脉冲电场)与酶解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原淀粉颗粒表面孔道的形成,从而提高淀粉颗粒的酶解效率,显著提升多孔淀粉的生产效率和吸附性能,已被应用于食品领域中功能性油脂的吸附和缓释、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和控释、益生菌的微胶囊和脂肪替代物等方面。
    • 黄晶晶; 施晓丹; 汪少芸
    • 摘要: 该文以豆薯淀粉为原料,以吸水率和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超声辅助复合酶法(α-淀粉酶∶淀粉葡萄糖苷酶=1∶5,质量比)制备豆薯多孔淀粉的工艺条件。最终确定多孔淀粉的制备条件为淀粉乳浓度0.3 g/mL、加酶量0.10%(质量分数)、酶解温度50°C、酶解时间4.0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对豆薯多孔淀粉进行理化性质表征。结果表明,多孔淀粉表面出现相对均一的孔隙,且比表面积及孔隙参数均增大。相对于原淀粉,多孔淀粉的结晶度提高了6.05%,但是淀粉晶型仍为A-型。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和亚甲基蓝吸附量相对于原淀粉分别提高了41.9%、24.1%和93.8%。
    • 李敏; 汪月; 苟丽娜; 王宇霞; 张盛贵
    • 摘要: 为合成较高取代度的丁酸酐改性淀粉,探究其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该研究以酶改性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PS)为主体,丁酸酐(butyric acid,BA)为客体,在碱性水相体系中制备了取代度为0.023~0.148的丁酸酐改性多孔淀粉(butyric anhydride porous starch ester,BA-PS),并以其作为稳定剂制备Pickering乳液。扫描电子显微镜和N 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PS表面分布着较为均匀的孔洞结构,平均孔径为11.13 nm,颗粒比表面积为3.9144 m^(2)/g,酯化改性后BA-PS仍保留PS原有的颗粒形态;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的结果相互印证了BA对PS酯化改性的成功;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PS和BA-PS都保留了天然淀粉原有的结晶形态;制备的Pickering乳液贮存20 d后观察结果表明,天然淀粉(native starch,NS)不具有乳化性,酶改性赋予PS一定的乳化性能,但其乳化能力仍然有限,而BA-PS的乳化性要远优于NS和PS,且改性程度越高,制备的乳液液滴均匀性越好,尺寸越小,乳化能力越强。该研究表明,丁酸酐改性淀粉具备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对以其为稳定剂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可进一步进行药物或活性物质的递送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