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短乳杆菌

短乳杆菌

短乳杆菌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2471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生物加工过程、微生物学通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年会、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等;短乳杆菌的相关文献由641位作者贡献,包括梅乐和、陈卫、胡升等。

短乳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2471 占比:99.80%

总计:52577篇

短乳杆菌—发文趋势图

短乳杆菌

-研究学者

  • 梅乐和
  • 陈卫
  • 胡升
  • 黄俊
  • 张灏
  • 艾连中
  • 高年发
  • 任向亮
  • 刘文丽
  • 孙舒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薇; 陈伟; 周丽; 蔡璐; 王小利; 韩永芬; 孟军江
    • 摘要: 为研究不同乳酸菌互作对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青贮效果的影响,将前期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brevis)按不同比例(1∶0(LP06),0∶1(LBR02),4∶1(F-1),3∶2(F-2),2∶3(F-3),1∶4(F-4),1∶1(F-5))添加至高丹草,并以添加蒸馏水为对照,青贮60 d和开窖6 d时测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主要微生物数量,开窖后记录青贮中心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青贮60 d后,F-1处理NH_(3)-N含量最低、乳酸含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LBR02处理乙酸含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F-2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P<0.05);F-3处理酵母菌数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P<0.05);开窖第6天,增加短乳杆菌添加比例对减少青贮粗蛋白损耗、抑制酵母菌、霉菌生长作用显著。根据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植物乳杆菌LP06和短乳杆菌LBR02以2∶3比例混合添加,高丹草青贮效果表现最优。
    • 王家彬; 潘力
    • 摘要: 为得到具有较高降血尿酸活性的特殊乳酸菌,首先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出具有降解肌苷和鸟苷等核苷类物质的乳酸菌,其中菌株LB1lac20具有最高的肌苷降解率(91.19%)和鸟苷降解率(89.67%)。基于16S rDNA序列进行BLAST比对,菌株LB1lac20被鉴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为进一步分析菌株LB1lac20的潜在降尿酸作用,采用尿酸生成法建立体外模型,分析菌株LB1lac20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菌株LB1lac20活菌悬液和胞内提取物最终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21.27%和19.60%(P<0.05)。综上,本研究成功筛选出1株具有高效核苷降解能力的短乳杆菌LB1lac20,并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在不同方面发挥其潜在的降尿酸能力。本研究筛选获得的菌株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降尿酸天然来源,为开发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菌种资源。
    • 张秀洁; 郭全友; 杨絮; 郑尧; 郑昇阳; 李丹
    • 摘要: 为探究源自香糟大黄鱼的红酒糟优势菌短乳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基本性状、发酵能力等特征,对其生理生化及碳源代谢等特征进行分析;并接种至无菌鱼块中,分析发酵过程中感官、微生物和理化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2种菌的发酵能力。结果表明,短乳杆菌具有较强的酸化能力及低pH和高NaCl(质量分数6%)耐受性;酿酒酵母在pH 3、NaCl质量分数8%及乳酸质量分数5%条件下均能够生长。2种菌的碳源利用有差异,呈互补状。在接种发酵中,酿酒酵母对良好风味的形成有较大贡献,且复合菌接种发酵感官评价优于单一菌接种发酵。红酒糟和复合发酵剂赋予大黄鱼诱人的色泽,其中短乳杆菌可加速发酵进程,增加体系内氨基态氮的含量,发酵中红酒糟提供的酸性环境及短乳杆菌均可抑制挥发性盐基氮的升高。研究结果为香糟大黄鱼的发酵剂制备、底物优化和发酵工艺升级等提供理论支撑。
    • 孙丽慧; 贺雷雨; 陈业文; 宫宇晴
    • 摘要: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包埋法固定化短乳杆菌,催化L-谷氨酸钠合成γ-氨基丁酸,通过正交试验对细胞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固定化细胞的酶学性质及操作稳定性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5%、CaCl2浓度3.0%、固定化细胞平均粒径3.2 mm、硬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细胞最适酶反应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35°C,且表现出较好的操作稳定性,重复利用至第7次后仍保持53.2%的相对酶活力。
    • 林泽永; 梁倩雯; 苏燧; 古彩婷; 郭洁儿; 骆雨雨; 李云
    • 摘要: 短乳杆菌是应用于食品发酵中的重要菌株,噬菌体污染是导致发酵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食品发酵生产有着巨大的危害。从发酵泡菜水中分离纯化短乳杆菌烈性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性质。利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和纯化噬菌体,通过负染色电镜形态和核酸类型鉴定。采用核酸内切酶处理后电泳鉴定核酸类型、基因组大小和包装机制。通过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实验测定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温度和pH等物理化学因素及常见消毒剂对其存活的影响。分离纯化到1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ΦB23。其由多面体结构的头部和弯曲的长尾构成,ΦB23基因组为双链DNA,大小约为52.4 kb,包装机制为黏末端连接。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潜伏期为30 min,裂解期为90 min,裂解量为(103.2±9.0)pfu/cell。常用的巴氏灭菌温度为63°C和72°C,分别处理10 min和5 min能较好地灭活;在pH 3.0~8.0保持稳定,75%乙醇处理10 min能使其丧失活性,500 mg/L次氯酸钠处理5 min能完全灭活。ΦB23鉴定为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的噬菌体,表征并分析了ΦB23的生化特性。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短乳杆菌噬菌体侵染机制和制定有效的噬菌体防治方法提供了基础。
    • 张言慧; 渊辛华; 高先岭; 袁建国; 吉武科; 王丹华; 邵宝凯
    • 摘要: 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为国家卫健委批准用于制备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微生物菌种。利用短乳杆菌发酵表达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将GAD全细胞用于催化L-谷氨酸生产GABA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了1株短乳杆菌GLB-127,构建了该乳酸菌的系统发育树。通过优化发酵及转化条件,包括培养转速、培养温度及全细胞催化酶加量等条件,初步确定了短乳杆菌制备GABA的工艺;然后又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使得GAD活力及GABA产量有了明显提升。经10 L发酵罐放大培养,GABA质量浓度达到了345.1 g/L,转化率为98.5%,GAD活力达315.9 U/g。该研究为新食品原料GABA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 罗秀针; 郑金华; 林燕燕; 吴伟斌
    • 摘要: 通过酪氨酸脱羧酶(TDC)催化L-酪氨酸脱羧生成酪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绿色制备酪氨的方法。利用pBAD/His为载体在宿主细胞E.coli BL21-AI(DE3)中表达了短乳杆菌来源的TDC,构建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AI(DE3)-tdc,并对该菌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26°C培养6 h后加入终浓度为1.0 g·L^(-1)的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8 h,TDC酶活达183.2 U·g^(-1);在5 L发酵罐进行放大,TDC酶活达到192 U·g^(-1),菌体最高湿重为18.2 g·L^(-1),相对于摇瓶发酵的1.92 g·L^(-1)增长了8.47倍。
    • 胡慧琳; 戴靖; 刘彩琴; 陆胤; 谢广发; 毛青钟; 郑连宝
    • 摘要: 以2株植物乳杆菌(R1和R2)为实验菌株,从短乳杆菌生长情况、细胞内外无机磷和ATP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植物乳杆菌发酵粗提液对短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R1和R2发酵粗提液对短乳杆菌的抑菌活性分别为160和320 AU/mL;相互作用至12 h时,植物乳杆菌R1和R2致短乳杆菌细胞裂解率分别达到18.9%和20.1%;植物乳杆菌R1发酵粗提液作用于短乳杆菌90 min,短乳杆菌胞内无机磷和ATP浓度分别下降了1.135 mmol/L和16.36μmol/g Hb;相应的,胞外无机磷和ATP浓度增加了0.894 mmol/L和20.23μmol/g Hb;植物乳杆菌R2发酵粗提液作用于短乳杆菌90 min,短乳杆菌胞内无机磷和ATP浓度分别下降了1.601 mmol/L和21.56μmol/gHb;相应的,胞外无机磷和ATP浓度增加了1.330 mmol/L和23.40μmol/g Hb。说明植物乳杆菌(R1和R2)发酵粗提液能抑制短乳杆菌的生长,有破坏细胞的作用。
    • 莫小群; 王雅; 陈显玲; 农秀丽; 卢丽婷; 杨福川; 苏龙
    • 摘要: 为了丰富香蕉饮品的种类,本文以香蕉为原料,用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进行混合发酵,得到一种富含益生菌和γ-氨基丁酸的益生菌香蕉发酵饮料。以γ-氨基丁酸含量和益生菌数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1∶1,接种量5.0%、发酵温度36.0°C、发酵时间24 h,L-谷氨酸钠添加量2.5 mg/mL,制得的香蕉发酵饮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为0.783 mg/mL,活菌数为10.146 lg(CFU/mL)。
    • 倪婕; 许国超; 倪晔
    • 摘要: 酪氨酸脱羧酶(TDC)是一种磷酸吡哆醛(PLP)依赖型的氨基酸脱羧酶,可用于催化L酪氨酸脱羧生成酪胺。酪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单胺,在生物医药及化工产业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以Lactobacillus brevis来源的TDC晶体结构为基础,通过分子对接和作用力分析得到了参与底物识别及结合的关键区域和位点,包括H98~E102的loop区域以及Y331和Y398位点,并对这些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对突变体进行蛋白纯化和比酶活分析,与野生酶相比,突变体S101A、E102D对L酪氨酸分别保留66.9%及69.1%的相对活力,对L多巴(L-DOPA)分别保留74.2%及61.3%的相对活力,其余突变体残余活力均低于1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H98与N100分别与底物的羧基和酚羟基形成氢键,Y331的苯环与底物的苯环形成ππ堆积作用。H98~E102的loop区域与Y331和Y398共同识别底物并固定底物苯环与PLP的共轭π平面相垂直,促进脱羧反应的高效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