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酪氨酸
L-酪氨酸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240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424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加工过程、食品与发酵工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九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含氟中间体技术研讨会等;L-酪氨酸的相关文献由5337位作者贡献,包括毛裕民、谢毅、F·J·罗裴茨-塔比阿等。
L-酪氨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424篇
占比:99.52%
总计:24542篇
L-酪氨酸
-研究学者
- 毛裕民
- 谢毅
- F·J·罗裴茨-塔比阿
- 赵千
- 郑宗平
- 江欢欢
- 王江云
- 陈洁
- P·菲雷
- 李佳
- 陈伟
- 王义汉
- 舒永志
- 蔡子洋
- S-S·苏
- 刘兴国
- 周星露
- 周景文
- 张伟杰
- 张楚标
- 杨登亮
- 郭会军
- 陈士安
- B.T.霍普金斯
- R·多米尼克
- 吴永谦
- 堵国成
- 张倩
- 张杨
- 张龙
- 徐庆阳
- 战莉洁
- 王爱臣
- 陈坚
- 陈宁
- 陈曙辉
- 陈正霞
- 韩永信
- P.康伦
- P·W·曼利
- T.J.詹金斯
- Y·娄
- 刘德海
- 卢玉栋
- 张成林
- 彭勇
- 戴嘉彬
- 李燕军
- 林盛杰
- 武乖利
-
-
许银彪;
李由然;
石贵阳
-
-
摘要:
L-酪氨酸是多种有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的通用前体。地衣芽胞杆菌中芳香族氨基酸合成是通过莽草酸途径进行,但代谢调控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对地衣芽胞杆菌合成酪氨酸过程中莽草酸途径代谢节点进行挖掘。通过发酵优化、提升细胞摄氧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途径基因转录水平、多个节点基因的不同组合方式过表达以及莽草酸补加等策略,对莽草酸途径代谢节点进行挖掘。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重组菌HGPA合成酪氨酸单位菌体产量可以达到71 mg/L。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vgb基因的过表达后aroC和aroD基因转录水平分别是原始菌的2.57和2.91倍,酪氨酸单位菌体产量从71 mg/L提升至100 mg/L,提升了40.8%。在HGPA的基础上分别过表达基因aroC,aroD和aroK,其中HGPAD与HGPAK重组菌酪氨酸合成量可以达到1200 mg/L。发酵过程中补加5 g/L莽草酸时,HGPA与HGPAK的酪氨酸合成分别可以达到1311和1490 mg/L。aroD和aroK是地衣芽胞杆菌合成酪氨酸过程中莽草酸途径的重要代谢节点。aroD和aroK的过表达可以提升L-酪氨酸的合成但是不能彻底解除节点代谢流的限制。该研究为进一步实现地衣芽胞杆菌工业生产L-酪氨酸及其高价值衍生物的应用潜能奠定了基础。
-
-
卢春意;
杨金丽;
欧阳辉祥;
凌绍明;
马璐
-
-
摘要:
以pH值=10.1 NH_(4)Cl-NH_(3)·H_(2)O为缓冲溶液,牛血红蛋白催化L-酪氨酸和H_(2)O_(2)反应产生荧光,而没食子酸丙酯对体系的荧光有猝灭作用,据此建立一种测定微量没食子酸丙酯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没食子酸丙酯含量在0.00417~0.117 mg/L范围内与体系406 nm处的荧光强度降低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10781ρ+270.67(ρ的单位为mg/L),相关系数(R)为0.9949,检出限为5.4×10^(-4)mg/L。该方法用于测定食用油中没食子酸丙酯的含量,测定结果的RSD为2.5%~3.1%,回收率为99.3%~105.2%。
-
-
倪婕;
许国超;
倪晔
-
-
摘要:
酪氨酸脱羧酶(TDC)是一种磷酸吡哆醛(PLP)依赖型的氨基酸脱羧酶,可用于催化L酪氨酸脱羧生成酪胺。酪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单胺,在生物医药及化工产业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以Lactobacillus brevis来源的TDC晶体结构为基础,通过分子对接和作用力分析得到了参与底物识别及结合的关键区域和位点,包括H98~E102的loop区域以及Y331和Y398位点,并对这些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对突变体进行蛋白纯化和比酶活分析,与野生酶相比,突变体S101A、E102D对L酪氨酸分别保留66.9%及69.1%的相对活力,对L多巴(L-DOPA)分别保留74.2%及61.3%的相对活力,其余突变体残余活力均低于1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H98与N100分别与底物的羧基和酚羟基形成氢键,Y331的苯环与底物的苯环形成ππ堆积作用。H98~E102的loop区域与Y331和Y398共同识别底物并固定底物苯环与PLP的共轭π平面相垂直,促进脱羧反应的高效发生。
-
-
倪婕;
许国超;
倪晔
-
-
摘要:
酪氨酸脱羧酶(TDC)是一种磷酸吡哆醛(PLP)依赖型的氨基酸脱羧酶,可用于催化L-酪氨酸脱羧生成酪胺.酪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单胺,在生物医药及化工产业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以Lactobacillus brevis来源的TDC晶体结构为基础,通过分子对接和作用力分析得到了参与底物识别及结合的关键区域和位点,包括H98~E102的loop区域以及Y331和Y398位点,并对这些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对突变体进行蛋白纯化和比酶活分析,与野生酶相比,突变体S101A、E102D对L-酪氨酸分别保留66.9%及69.1%的相对活力,对L-多巴(L-DOPA)分别保留74.2%及61.3%的相对活力,其余突变体残余活力均低于1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H98与N100分别与底物的羧基和酚羟基形成氢键,Y331的苯环与底物的苯环形成π-π堆积作用.H98~E102的loop区域与Y331和Y398共同识别底物并固定底物苯环与PLP的共轭π平面相垂直,促进脱羧反应的高效发生.
-
-
林素英;
陈宇;
谢丽燕;
苏知枭
-
-
摘要:
采用L-酪氨酸、金、多壁碳纳米管对玻碳电极进行修饰,考察直接混合滴涂法修饰、部分混合滴涂结合电化学法、逐一修饰法修饰的影响,最终确定采用逐一修饰法,即先采用循环伏安法在GCE表面聚合L-Tyr,恒电流沉积法在L-Tyr/GCE表面沉积Au,最后滴涂MWCNTs,制备得到MWCNTs/Au/L-Tyr/GCE电极.对L-Tyr聚合条件进行优化,并将修饰电极置于柠檬黄溶液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9.0× 10-7~5× 10-5 mol·L-1范围内峰电流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μA)=0.4904c(μmol/L)-2.304,线性相关系数R2=0.9923,最低检出限为2.1×107 mol·L-1.
-
-
-
-
李国华;
熊海波;
陈宁;
徐庆阳
-
-
摘要:
目的:为了探究L-酪氨酸发酵生产最佳的诱导方式.方法:首先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添加量,然后选择3种不同的木糖流加方式进行5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实验,探究其对大肠杆菌生物量、L-酪氨酸含量、糖酸转化率和代谢副产物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木糖添加量为30 g/L时,采用木糖随流加葡萄糖一起流加的方式,在30 h发酵结束时L-酪氨酸含量最高为33.5 g/L,生物量最大OD600为76,糖酸转化率最高为17%,乙酸浓度为3.2 g/L.结论:木糖添加量为30 g/L时,随流加葡萄糖一起流加木糖的方式是生产L-酪氨酸的一种有效诱导方式,为L-酪氨酸高效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
-
季安营;
魏雪团
-
-
摘要:
L-酪氨酸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非磷酸转移酶葡萄糖转运途径是细菌吸收转运葡萄糖的重要途径,对细菌的新陈代谢具有显著的影响.以解淀粉芽胞杆菌HZΔptsH为出发菌株,表达了不同物种来源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编码基因,探究非磷酸转移酶葡萄糖转运途径基因对解淀粉芽胞杆菌合成L-酪氨酸的影响.摇瓶发酵结果表明,HZΔptsH强化表达自身来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编码基因glcP后,L-酪氨酸产量提高了22%,而表达大肠杆菌的galP基因和谷氨酸棒状杆菌的idolT1基因对L-酪氨酸产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研究证实,过表达解淀粉芽胞杆菌自身glcP基因是一种有效的L-酪氨酸强化策略,该研究为后续解淀粉芽胞杆菌合成L-酪氨酸的代谢工程育种提供了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