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360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轻工业、手工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1篇、会议论文181篇、专利文献873篇;相关期刊1152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123种,包括2013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园艺分论坛、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第13届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等;抗坏血酸的相关文献由8493位作者贡献,包括裴阿卫、张余洋、李玉成等。

抗坏血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1 占比:70.76%

会议论文>

论文:181 占比:5.02%

专利文献>

论文:873 占比:24.22%

总计:3605篇

抗坏血酸—发文趋势图

抗坏血酸

-研究学者

  • 裴阿卫
  • 张余洋
  • 李玉成
  • 叶志彪
  • 李宁
  • 孙登明
  • 张玲
  • 张伟
  • 陈琪
  • 卢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宝茹; 王健恺; 黄鑫; 王悦; 杜小雨; 张永; 马文辉
    • 摘要: 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在纯水系中荧光增强识别抗坏血酸(AA)的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NB-GQDs@MOF-5,利用TEM、FT-IR和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B-GQDs与MOF-5成功复合.荧光检测结果表明,在纯水体系中,NB-GQDs@MOF-5可在考察的有机小分子及阳离子范围内专一性地识别AA,滴加AA后引起荧光增强8.1倍,检出限为0.039μmol/L.
    • 叶志伟; 段佳男; 吴思成; 李登新; 朱宏艺; 肖政国
    • 摘要: 采用基于抗坏血酸的沉淀法去除溶液中的氯离子,考察了各反应参数对氯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XRD和EDS对沉淀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pH为3.6、n(五水硫酸铜)∶n(抗坏血酸)∶n(Cl)为3.0∶1∶2、反应温度为20 °C、反应时间为20 min的最佳条件下,初始氯离子质量浓度为1 000~4 000 mg/L时均有较高的除氯效率,氯离子去除率最高可达96.6%;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处理实际电厂脱硫废水(初始氯离子质量浓度7 067 mg/L),氯离子去除率高达98.7%。表征结果显示,最佳条件下反应后的沉淀产物为氯化亚铜。
    • 贾雪蓉; 王泽文; 李翔; 牟涛; 马季子; 彭敏; 夏亚倩; 张龙江; 徐格林
    • 摘要: 目的分析膳食维生素摄入量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21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登记于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1例,均经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结果评估患者颈动脉钙化情况。根据CTA半定量计算得出钙化积分,依此将60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颈动脉钙化(钙化积分>0分)组及无钙化(钙化积分=0分)组。患者均完成了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FFQ;共298条项目)调查,排除了FFQ中主要食品项目缺失(主食等9个大项中用以计算营养素的项目缺失超过10%,或影响总能量摄入的主食项目缺失),及能量摄入极端值者(成年男性能量摄入>4200 kcal/d或3500 kcal/d或0.05)。(2)以存在颈动脉钙化为因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出现颈动脉钙化的风险增加9.6%(OR=1.096,95%CI:1.074~1.118,P<0.01);有糖尿病史患者出现颈动脉钙化的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1.879倍(OR=1.879,95%CI:1.267~2.788,P=0.002);维生素C摄入量每增加1 mg/d,患者发生颈动脉钙化的风险降低0.5%(OR=0.995,95%CI:0.993~0.998,P=0.002)。结论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适当增加膳食维生素C的摄入量可能会延缓动脉钙化的发生,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与动脉钙化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 贾宝珠; 蔡美玲; 邱芷靖; 袁钰佩; 何镇熹; 华夏; 王碧蔓; 王弘; 徐振林; 吴民富; 罗林
    • 摘要: 研究建立一种基于羟基氧化钴纳米片(CoOOH)类氧化酶活性的比率荧光传感器,可快速、灵敏、准确地测定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以氯化钴为原料、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在超声条件下制备具有类氧化酶活性的CoOOH纳米片,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所合成的材料表面形貌、光吸收特性、结晶度以及表面基团进行表征,并通过对照试验对所合成的CoOOH纳米片构建比率荧光传感器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以检测体系中CoOOH纳米片浓度及孵育时间为单因素,优化检测AA的最佳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CoOOH纳米片呈典型的纳米级六边形片状,其他表征结果也与以往报道的相符。CoOOH纳米片最佳工作浓度为39.1μmol/L,最佳孵育时间为25 min。在最优条件下,428 nm处的荧光强度(F_(428))与568 nm处荧光强度(F;)比值F_(428)/F_(568)与AA浓度在0.5~10.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79416x+0.37917(R^(2)=0.9965),检测限303 nmol/L(RSN=3)。将其应用于果汁饮料样品检测,回收率在88.0%~115.9%之间,且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相符。以上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检测AA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准确度,为AA的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 魏鹏华; 王文磊; 许凯; 徐燕; 纪德华; 谢潮添; 陈昌生
    • 摘要: GDP-甘露糖-3,5-表异构酶(GME)是抗坏血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以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采用普通PCR技术克隆获得了坛紫菜编码GME的基因序列PhGME。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hGME基因序列全长1411 bp,包含一个1260 bp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多肽包含41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46 ku,理论等电点为6.76,具有GME特有的底物结合位点。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hGME与角叉菜同源且关系较近。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高盐胁迫时间的增加,TK品系处理组坛紫菜PhGME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TK品系的AsA含量在胁迫处理6 h后明显增加。由此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有助于抗坏血酸的合成,进而调控藻体抵抗盐胁迫。以上结果说明,PhGME在坛紫菜应对盐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坛紫菜抗逆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 程雨丹; 杨诗译; 程德燚; 王艺霏; 刘学瑞; 徐慧
    • 摘要: 以龙柏为原料,经水热法绿色合成荧光碳点(CDs),并采用各种方法对其形貌、表面官能团、元素和存在状态进行表征,同时探究其对Fe^(3+)和抗坏血酸(AA)的连续定量检测效果.结果表明:Fe^(3+)对CDs的荧光强度有很强的猝灭作用,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Fe^(3+)浓度在1~80μM、80~200μM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响应,检出限为0.65μM;AA的加入可使已猝灭的荧光恢复,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线性范围为0~220μM,检出限低至0.74μM.该连续检测传感器在实际样品检测中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准确性和实用性.
    • 王彬彬; 李秋果; 于景金; 杨志民
    • 摘要: 为研究外源物对匍匐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盐胁迫的缓解作用,以匍匐剪股颖品种‘L-93’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探究盐胁迫下叶面喷施硫酸钾(K_(2)SO_(4))、抗坏血酸(As A)和甜菜碱(GB)对草坪质量(TQ)、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电解质渗漏率(EL)、丙二醛(MDA)含量、离子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降低了‘L-93’的TQ、RWC和抗氧化酶活性(P 0.05),总体效果不如K_(2)SO_(4)和As A。
    • 闫飞虹; 李玲芸; 周行; 黄岩松; 崔荣静
    • 摘要: 采用脱合金法制备了三维纳米多孔高熵合金(NP-Pt_(4)Pd_(4)Au_(4)Ag_(3)RuAl_(3)),研究发现该材料具有很好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用H_(2)O_(2)和经典比色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对材料进行类酶活性探究,该材料具有良好稳定性并对TMB和H_(2)O_(2)有很强亲和力,催化反应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理论。同时,利用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特性,对抗坏血酸(AA)进行检测,检测原理是抗坏血酸与TMB相比,会优先与H_(2)O_(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在相同时间内延缓TMB的开始氧化时间和最后的氧化程度。基于这一原理,建立了一种检测抗坏血酸(AA)的简便方法,体系吸光度与AA浓度在0.5~60μ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0.09μmol/L。
    • 陈林林; 杨茜瑶; 范天骄; 张佳欣; 郑凤鸣; 辛嘉英
    • 摘要: 利用电沉积法制备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Mb)功能化纳米金(Au nanoparticles,AuNPs)修饰电极,采用循坏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对抗坏血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电沉积扫描圈数为30,使用pH值为7.0的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时,抗坏血酸在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流响应。在0.001 mol/L~0.030 mol/L浓度范围内,抗坏血酸浓度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46,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1.32×10^(-6) mol/L。对果蔬制品实际样品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6.3%~105.8%,为抗坏血酸的检测提供参考。
    • 黄宝美; 郭俊春; 蒲黎; 胡卿珍
    • 摘要: 本文使用电化学沉积和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将纳米钴(Nano-Co)和L-半胱氨酸(L-Cys)修饰于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抗坏血酸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法(CV)对修饰电极进行电化学表征。考察了抗坏血酸在该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抗坏血酸在4.04×10^(-6)~5.03×10^(-4)mol·L^(-1)浓度范围内与峰电流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3),检出限为1.13×10^(-6)mol·L^(-1),加标回收率在96.2%~101.5%之间。该方法可用于对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