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米曲霉

米曲霉

米曲霉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9916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饲料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第十四届全国农药交流会、2013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年会等;米曲霉的相关文献由2989位作者贡献,包括童星、张志才、王静等。

米曲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4 占比:3.78%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9916 占比:96.08%

总计:20729篇

米曲霉—发文趋势图

米曲霉

-研究学者

  • 童星
  • 张志才
  • 王静
  • 周其洋
  • 周斌
  • 曾斌
  • 肖桂龙
  • 尹清强
  • 徐宁
  • 赵谋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江峥; 胡江春; 王楠
    • 摘要: 米曲霉中往往含有完整的环匹阿尼酸(cyclopiazonic acid,CPA)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簇。鉴于CPAs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和其不同的存在形式,依据CPA的生物合成机制推测可将外源氟代前体探针化合物嵌入CPA生物合成途径,从而形成氟代物用于靶向检测。结果显示,米曲霉CPA合成途径可以接受5-F-L-Trp为底物并经CpaS酶合成5-F-cAATrp。由于该化合物并不是其下游催化酶CpaD的合适底物,因而无法启动下游后修饰步骤,造成了5-F-cAATrp在菌株中富集。利用CPA生物合成途径对代谢产物的富集效应实现对CPA毒素更加方便和特异性的检测,这对于建立新型CPA毒素检测方法,保障食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 贾璇; 郭萌; 冶荣霞; 李辉; 李雪琪; 刘晓佩; 李鸣晓; 戴昕
    • 摘要: 为了探讨利用微生物发酵厨余垃圾产酶的最佳条件,实现厨余垃圾高值资源化,选取米曲霉为试验菌种,基于米曲霉BNCC142787(简称“米曲霉B”)、米曲霉CGMCC3.4427(简称“米曲霉C”)的生长特性解析,研究不同培养方式(静置、振荡)和培养温度(30、35、40°C)对米曲霉好氧发酵厨余垃圾产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曲霉B和米曲霉C分别在30°C和40°C、pH为6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最佳;与静置培养相比,振荡培养可显著提高米曲霉菌丝体的形成和生长速率,促进淀粉酶和蛋白酶分泌.米曲霉B在40°C下厨余垃圾好氧发酵48 h时蛋白酶活性最高,为66.64 U/g;在30°C下好氧发酵48 h时,其淀粉酶活性最佳,为129.44 U/g.米曲霉C在40°C下、厨余垃圾好氧发酵96 h时蛋白质酶和淀粉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4.02和131.11 U/g.研究显示,米曲霉B和米曲霉C产生蛋白酶与淀粉酶的能力相当,但米曲霉B生长速率快,所需发酵时间短,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产酶,因此采用米曲霉B在40°C、好氧发酵48 h条件下进行酶源制备,可充分利用厨余垃圾中的营养物质获得富含淀粉酶和蛋白酶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 孙笑寒; 蒋雪薇; 肖智予; 欧德冲; 李开; 周慧; 方勤军
    • 摘要: 为获得蛋白酶、淀粉酶活性优良的米曲霉菌株,采用牛津杯双层平板法初筛、制曲分析酶活性复筛的方法,从制酱用成品曲中获得1株淀粉酶活性优良菌株CS3.04和1株蛋白酶活性优良菌株CS3.22,结合形态特征,IT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米曲霉。将2株米曲霉分别进行单一菌种制曲及混合菌种制曲发酵西瓜黄豆酱,与商业米曲霉菌株制曲发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不同制曲方式发酵西瓜黄豆酱的理化指标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混合菌种制曲发酵样品的还原糖及氨态氮含量最高,分别为107.37、6.76 g/kg,比接种商业米曲霉菌株制曲发酵的样品分别提高了11.02%、5.56%;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及定量分析西瓜黄豆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混合菌种制曲发酵具有产醛类、醇类、酮类及短链酯类物质的优势,而接种CS3.04单一菌种制曲发酵更有利于产酸类及酚类物质;混合菌种制曲发酵样品整体感官评分优于单一菌种制曲发酵,且在香气与滋味上占有优势。混合菌种制曲发酵工艺因CS3.04和CS3.22的酶系互补作用,有效地提升了西瓜黄豆酱的品质。
    • 王泽琳; 仝其根; 吕莹; 王宗义; 郭慧园
    • 摘要: 以感官评价结果为依据,采用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发酵鸡蛋酱制曲菌种及原料配方。结果表明:当制曲菌种为米曲霉与酿酒酵母、蛋坯原料为80%的全蛋液+20%的黑豆粉时,酱曲的风味最好,具有橄榄菜味及淡淡的咸蛋黄味。选择蒸坯时间、蛋坯中的水分含量、制曲时间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蛋白酶活力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的制曲工艺条件是:蒸坯时间41 min、蛋坯中水分含量66.1%、制曲时间50 h,酱曲中蛋白酶的活力最高为5797 U/g。本研究结果为鸡蛋酱产品的开发提供可行的方案。
    • 惠靖茹; 程洋洋; 黄占旺
    • 摘要: 制曲是发酵产品的重要环节,成曲的质量对后续的发酵具有重要的影响。茶树菇发酵调味料的制曲工艺是以米曲霉As3.042作为菌种,一定质量比例的糯米粉和黄豆粉作为原料,以所测得成曲中的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结果作为评价指标,对单因素进行筛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其影响显著的3个单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到最优的制曲条件。结果表明,茶树菇发酵调味料的最优制曲工艺是原料质量比(糯米粉∶黄豆粉)3.3∶1.7、接种量0.3%、润水量52.9%、培养温度30°C、培养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测得成曲中蛋白酶活力为5118.16 U/g。该研究结果对茶树菇调味料后续的发酵工艺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罗雯; 郭建; 樊君; 伍学明
    • 摘要: 米曲霉蛋白酶活性是影响酱油原料利用率和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选择产孢量少而蛋白酶活性强的菌株发酵对生产更为有利。该试验拟选用产孢量少而蛋白酶活力较大的米曲霉菌株A2、B2分别在1∶9、2∶8、3∶7、4∶6、5∶5比例下复合发酵,选取最优比例进行大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将A2、B2按照1∶9的比例复配发酵制曲,成曲中性蛋白酶活和酸性蛋白酶活均远高于菌株A2、B2单独发酵成曲酶活,且其酸性蛋白酶活力远高于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发酵成曲酶活。复配发酵成曲及其发酵180 d后成品品质相对稳定,成品酱油氨氮含量高于其他样品。
    • 摘要: 2021年11月19日,澳新食品标准局发布180-21号通知,其中A1240号和A1241号申请,申请将来自转基因米曲霉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 enzyme)和果胶酯酶(Pectin esterase enzyme)作为加工助剂。据通知,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酯酶用于水果和蔬菜汁/产品制造、咖啡加工、调味品生产和葡萄酒的生产中。
    • 徐振栋; 沈佳奇; 崔俏俏; 钟剑国; 孙长胜
    • 摘要: 通过米曲霉和酵母对蝉花菌质进行发酵改良以提高其蛋白质含量,采用国际通用的蛋白质评价方法对菌质改良前后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改良,蛋白质含量从14.60%增至26.16%,除半胱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外的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有所上升,单位蛋白质的质量有所下降,第一限制氨基酸从赖氨酸变为含硫氨基酸,综合来看,改良后菌质营养价值和氨基酸平衡性均高于改良前,是一种高蛋白、低胆固醇、低钠,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优质原料。
    • 贾璇; 李雪琪; 刘晓佩; 窦润琦; 贾晨浩; 高霞; 李鸣晓
    • 摘要: 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过程中大分子物质与易降解有机质的同步转化,是制备高品质液态肥的关键.本文采用自主筛选的抗酸化菌剂和米曲霉协同制备富含氨基酸的液态肥,通过温度、初始pH、菌剂接种量等工艺条件优化,解析大分子物质(有机质、蛋白质、淀粉等)的降解转化特性,阐明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抗酸化菌剂与米曲霉的协同作用可促进餐厨垃圾中大分子物质的有效降解转化,当温度为38°C、初始pH为6.5、接种量为1%时,好氧发酵6 d后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浓度显著提高,达到4.09 g/L.极差分析发现,对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的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接种量、温度和初始pH.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分析表明,Bacillus和Aspergillus是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与游离氨基酸浓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Agaricales、Cladosporium、Vibrio在淀粉的降解、溶解性碳水化合物的赋存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显示,米曲霉协同抗酸化菌剂好氧发酵餐厨垃圾可实现易降解有机质与大分子物质的同步转化,提高产物游离氨基酸含量,为餐厨垃圾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 康澳; 巩思佳; 陈可菁; 李子豪; 郑雪韵; 陈冰冰; 陈文浩; 曹庸; 苗建银
    • 摘要: 为高效利用辣木叶中蛋白资源,该研究采用固态发酵方式制备辣木叶活性肽。首先以酶活力和肽含量为指标从米曲霉、黑曲霉中筛选出最优菌种,随后研究发酵时间、含水量、起始pH和接种量对肽含量的影响,再结合响应面设计优化发酵工艺,并对发酵制备辣木叶活性肽的抗氧化活性和氨基酸组成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最佳工艺条件为:米曲霉为最优菌种,发酵温度30°C,发酵时间72 h,培养基含水量52.39%,接种量14.71%,pH为5。在最优发酵条件下制备的辣木叶活性肽具有很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EC_(50)=1.0927 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EC_(50)=0.059 mg/mL)和Fe^(2+)螯合率(EC_(50)=9.76 mg/mL)。辣木叶活性肽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酪氨酸(Tyrosine,Tyr)、组氨酸(Histidine,His)等具有抗氧化潜力的氨基酸的含量丰富。该研究为辣木叶的高值化利用和天然抗氧化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