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兰
普鲁兰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12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7278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沿海企业与科技、泰山学院学报、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全国第三届功能性生物制品生产与应用技术交流会、2008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等;普鲁兰的相关文献由839位作者贡献,包括乔长晟、朱希强、郝华璇等。
普鲁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278篇
占比:99.57%
总计:17352篇
普鲁兰
-研究学者
- 乔长晟
- 朱希强
- 郝华璇
- 凌沛学
- 苏移山
- 张其清
- 李振海
- 苏理
- 兰文忠
- 李桦楠
- 潮建平
- 王林
- 陈可亮
- 陈可夏
- 李学敏
- 薛文娇
- 宋亚琼
- 康建雄
- 徐勇虎
- 李海军
- 童群义
- 赵双枝
- 马正旺
- 刘飞
- 孙万儒
- 朱云峰
- 李雪
- 盖丽丰
- 许勤虎
- 陶晓军
- 伊婷婷
- 刘培勇
- 咸漠
- 孙伟
- 富春丽
- 张卫
- 张海波
- 方忠明
- 李发琪
- 李政
- 王大慧
- 相茂功
- 肖冬光
- 苏建丽
- 董健
- 郭学平
- 郭学武
- 郭建
- 陈叶福
- 陈国强
-
-
陈世伟;
唐淑贤;
王舸楠;
吴程远;
张淑慧;
赵廷彬;
殷海松;
郑志强;
乔长晟
-
-
摘要:
为了解尿嘧啶对出芽短梗霉生长及合成普鲁兰多糖的内在机制,研究了尿嘧啶在普鲁兰多糖发酵过程中的最适添加量与最适添加时间。利用非标记(Label-free)定量技术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比较出芽短梗霉发酵后期(88 h)的蛋白质组分,并对其差异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48 h添加0.5 g/L的尿嘧啶对普鲁兰多糖的产量提高最为显著,在5 L发酵罐上验证,产量由70.13 g/L提高到86.27 g/L,提高了23%。进行蛋白质组分分析鉴定出80个差异性蛋白质,其中包括40个上调蛋白和40个下调蛋白(差异倍数>2,P<0.05),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显示上述差异蛋白广泛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等重要生物过程。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糖酵解、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TCA循环等代谢过程,最终引起普鲁兰多糖产量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出芽短梗霉产普鲁兰多糖的代谢机理提供了分子基础。
-
-
张高川;
何超永;
王崇龙;
王大慧;
卫功元
-
-
摘要:
考察氯化钠对出芽短梗霉生物合成普鲁兰的影响,结果发现氯化钠有助于提高普鲁兰产量,但不利于将普鲁兰分子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0 g/L氯化钠)相比,实验组(3 g/L氯化钠)的普鲁兰分批发酵产量提高了17.6%,而普鲁兰最终分子质量却降低了55.8%.对出芽短梗霉细胞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共鉴别出659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实验组有227个基因表达上调,有432个基因表达下调.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钠影响了部分水解酶和具有离子、小分子绑定功能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基因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等代谢过程,最终导致普鲁兰产量和分子质量的显著变化.
-
-
郑永强;
付俊伟;
朱慧敏;
陶晓军
-
-
摘要:
目的 制备合适尺寸的负载药物的纳米制剂,通过表面修饰,获取一种具有缓控释性的脑组织药物递送系统.方法 琥珀酸胆甾醇酯(CHS)与普鲁兰多糖经酯化反应形成疏水改性普鲁兰多糖(CHP).CHP再通过透析法负载长春新碱(VCR)及通过乳化作用对聚山梨酯80(PS-80)进行表面修饰,得到VCR-CHP-PS纳米粒子.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动态光散射仪表征纳米粒子的粒径及电位.透射电镜观测CHP形态,并用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载药纳米粒子VCR-CHP对PS-80的吸附特性.结果 FTIR和1H-NMR证明CHS和CHP已成功合成.VCR-CHP-PS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414.2 nm,平均PDI为0.325,平均Zeta电位约为-19.5 mV.PS-80在CHP纳米粒子上的覆盖率为(149±43.5)%.VCR-CHP纳米粒子中VCR的载药量约为5.36%,包封率约为61.14%,72 h释放量约为61.43%.结论 疏水改性普鲁兰多糖纳米制剂具有较好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及一定的缓释功能,有望成为脑靶向纳米药物载体.
-
-
周慧;
叶露;
张雨轩;
张婉;
周雅萱;
余航;
苏江涛
-
-
摘要:
为了提高载药膜的机械性能,扩大应用领域,优化载药膜的最佳基质处方,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处方中的羟丙甲基纤维素-普鲁兰多糖的固含量比、药物与膜材的固含量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甘油为4个考察因素,以外观、载药量、抗拉强度和断裂拉伸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出主要成分的最优配比,即为HPMC:Pullulan:甘油:CMC-Na=3.75:1.25:0.25:0.15.并且对搅拌时间、涂膜厚度、铺膜速度、干燥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研究,确定了工艺稳定,性能可靠的新型载药膜的制备工艺.
-
-
Kiramat Ali Shah;
高彬彬;
李洁琼;
崔京浩
-
-
摘要:
为考察增塑剂丙二醇对利扎曲普坦普鲁兰多糖/麦芽糖糊精口腔速溶膜剂制剂学性质的影响,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利扎曲普坦的口腔速溶膜剂(RZT-OFDF),成膜材料为普鲁兰和麦芽糖糊精的混合物(3:1),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丙二醇(15%~30%)考察对RZT-OFDF制剂学性质的影响.通过转篮法,考察RZT-OFDF在人工唾液中的释放度.结果表明:RZT-OFDF成膜性良好,表面光滑.随着丙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RZT-OFDF的含水量有一定增加的趋势,崩解时间略有缩短.丙二醇质量分数对弯曲次数、抗拉强度、拉伸百分率有显著影响.RZT-OFDF的释放速度快于市售片剂.因此,增塑剂丙二醇可显著改变RZT-OFDF的机械性能.
-
-
张又丹;
张丽娜;
罗臣暮;
胡雪滢;
王大慧
-
-
摘要:
为研究普鲁兰多糖复合液被膜对枇杷果实的保鲜作用,采用正交试验对复合膜成分进行优化,当普鲁兰多糖、壳聚糖和氯化钙添加量分别为2.0%,1.5%,0.5%时,配制成的复合液膜能有效维持枇杷果实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在此基础上,以苏州西山青种枇杷为研究对象,30 d内定期测定被膜与未被膜果实的失重率、硬度、维C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结果 表明,30 d后,枇杷中的PPO活性和MD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27.0%和20.5%.因此,该普鲁兰多糖复合液能有效延缓枇杷果实品质下降,延长果实货架期,在类似软质薄皮水果的储运保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徐幸;
童群义
-
-
摘要:
制备了明胶—普鲁兰复合膜,通过测定复合膜的性质来指导评价硬胶囊的性能、优化硬胶囊囊材配比及降低其脆碎性和水蒸气透过系数(WVP),并通过透光率、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来表征明胶与普鲁兰的相容性.结果表明:甘油添加量为10%(干基百分比),明胶/普鲁兰质量比为9︰1时,可用于明胶硬胶囊的共混改性.相比明胶膜,上述条件下制备的复合膜的WVP降低了26%,低湿环境下的断裂延伸率提高了1.19倍,复合膜中明胶与普鲁兰分子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机械性能稳定性增强,WVP降低.
-
-
陈宏洋;
张航;
李星星;
李泉鑫;
何琦;
胡丹慧;
魏向娟;
南文滨;
陈红丽
-
-
摘要:
目的 细胞毒T淋巴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纳米粒表面经特异性抗体修饰可使其靶向并激活T细胞.文中探讨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粒耦联CD3抗体(Bio-PA-CD3 NPs)对CD8+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及摄取效应的影响.方法 超声透析法制备了3种生物素取代度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和Bio6.3-PA-CD3 NPs,CD3抗体耦联于纳米粒表面.比较3种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CCK-8法检测对CD8+T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试剂盒测定纳米粒对CD8+T细胞分泌的3种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摄取Bio-PA-CD3 NPs.结果 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和Bio6.3-PA-CD3 NPs表面CD3抗体浓度分别为(36.1±4.4)、(21.4±4.3)和(10.3±4.7)μg/mg.耦联CD3抗体的纳米粒与CD8+T细胞共孵育48 h,NPs浓度为50、100、200μg/mL时,与同一生物素取代度Bio-PA NPs比较,Bio-PA-CD3 NPs明显促进细胞增殖(P<0.05);共孵育96 h,NPs浓度为1、10、50、100、200μg/mL时,与同一生物素取代度Bio-PA NPs比较,Bio-PA-CD3 NPs明显促进细胞增殖(P<0.05).当NPs浓度为10μg/mL时,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L-2的分泌;当NPs浓度为50μg/mL时,Bio1.6-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FN-γ的分泌;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TNF-β、IL-2的分泌;当NPs浓度为100、200μg/mL时,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FN-γ、TNF-β、IL-2的分泌(P<0.05).流式结果显示CD8+T细胞对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和Bio6.3-PA-CD3 NPs 3组纳米粒摄取率荧光强度峰值左移,即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结论 制备的耦联抗体的普鲁兰多糖纳米粒有望作为一种提高T细胞免疫效应的制剂.
-
-
白永刚;
张明明;
李磊;
刘玲蓉;
张其清
-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为了考察连接臂长度对纳米粒子自组装和载药性质等的影响。笔者分别以琥珀酸酐和1,6-己基二异氰酸酯为连接臂分子,制备了取代度为5.2的胆同醇改性普鲁兰(CHSP和CHDP)。采用透析法制备了纳米粒子和包载了米托蒽醌(MTO)和阿霉素(DOX)的载药纳米粒子。使用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对粒子的形态和尺寸进行了表征,使用紫外酶标仪考察两种药物在纳米粒子中的包载和体外释放。通过对两种模型药物释放对比,CHSP缓释效果优于CHDP,缓释现象明显。所以,链接臂变短,药物缓释增强。
-
-
-
-
康建雄;
孟少魁;
吴磊
- 《第八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对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胞外多糖(EPS)普鲁兰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数学建模方法,得到了描述出芽短梗霉在30升发酵罐中菌体生长,普鲁兰的合成及玉米淀粉水解物的消耗动力学数学模型和模型参数.同时对实验数据和模型数据进行了比较,证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效果拟合良好.为普鲁兰的放大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
-
-
-
-
-
-
康建雄;
吴磊;
朱杰;
司丹丹;
李道圣
- 《第九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在Pullulan生物絮凝剂絮凝水溶液中的Pb2+的研究过程中,探讨了Pullulan生物絮凝剂与电解质AlCl3的复合比、絮凝溶液pH值以及初始Pb2+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对于絮凝水溶液中的Pb2+,在Pullulan与AlCl3用量比为4:1.1(浓度比)、溶液pH值为6.5-7.0、铅离子初始浓度为10、25、60、100mg/L时,Pb2+离子去除率可达到70%-80%,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絮凝Pb2+离子方面,此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高效絮凝剂.